战术素养在企业关键成功要素里的位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这种能力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才能具备。就营销来说,战术素养体现在营销团队执行各项战略目标、计划的过程之中。简单地说,战术素养不仅仅是中国式执行力培训的那些承诺、励志和奖罚循环,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达成销售目标的战术动作,如销售团队的渠道运营能力、市场团队的传播造势能力何品牌团队的创意能力等。战术素养的意义还在于,提高营销行为的投入产出比,营销投入产出比的核心是两大指标:性价比提高和速度更快。那种认为只要有效果就证明营销能力的观点是片面甚至错误的。一个团队的营销能力,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效果,更在于达成这个效果的营销成本,即性价比或速度。比如,提升品牌知名度,是否必须启用明星代言、央视广告或一次广告运动(campaign)动辄三五千万元呢?是否有2000万元也能得到同样结果的方法?究竟是花费500万元聘请明星代言,还是花费100万元悬赏创意,更能让广告传播的记忆度,包括美誉度、产品吸引力更好?比如,开发市场是否必须拿出50%的销售回款做新客户开发的成本?一个月发展20个新客户,需不需要50万元以上的费用?这样一年开发新客户的成本,就需要600万元?有没有一年开发240个新客户,成本只要300万元的方法?比如,终端覆盖与动销需要多长时间?能否将客户开发、终端进入、陈列展示、促销推荐和动销拉动等销售动作一气呵成?终端覆盖与动销的速度,往往决定着产品的生死,至少也会决定市场投入的费用。这些环节如果不能一气呵成,老是掉链子、出问题再想办法,必然会影响产品的快速动销。比如,餐馆、美容等服务业,服务员的作业能力是否熟练?有没有标准作业流程?习惯用语(日常话术)是否让顾客感到亲切满意?全员营销的导向,是忙于硬推销,让顾客反感,还是在服务过程中完成推荐,让顾客主动做出购买决定?这些案例都与达成销售目标的具体做法(战术)紧密相关,都是销量的驱动要素。这些行为能力,体现了营销团队的战术素养,需要团队具备相应的专业行为能力。因此可以更精确地定义“营销战术素养”这一概念的范围:战术素养是一种驱动销量的营销团队的行为能力,简称“营销行动力”,即不限于销售团队,而是涉及市场、品牌甚至销售后勤的行为能力。这样看战术素养,显然不是感恩、励志、主动积极这么简单。营销执行力,不仅需要热血沸腾、自我励志和职业化素养,更需要掌握各种驱动销量高性价比的营销技术(操作能力),反复训练与实践,最后变成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战术素养,过“士卒孰练”这一关。需要注意的是,商业与战争的不同在于,商业没有战时与非战时的明显界限,甚至可以说,商业更多的是在日常工作中训练。战争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商业是“用兵千日、练兵一时”。对于企业运营、管理和营销来说,高效执行力来自培训、在岗训练与日常作业三种途径,日常作业与脱产培训、在岗训练一样,是培育营销战术素养的主要方式。
气温骤变会带来呼吸道疾病高发,普通感冒的人多了,此外,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患者也多了,有的同事可能要问,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跟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理化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黏膜炎症,多散发,无流行倾向。多由上呼吸道感染迁徙不愈所致。它的病因有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另外,还有理化因素:冷空气、粉尘、烟雾等和过敏反应如花粉、动物毛皮等。可见引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更复杂。一般来说,急性气管-支气管炎通常起病较急,全身症状轻,可有发热,初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可延续2-3周,去医院里做实验室检查,如果是细菌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但事实上,很多顾客可能更多会选择直接到药店里面来购药,自行药疗,如此,我们药店人接待这一疾病顾客的机会就很多。那么,在交流中,我们可以这样来问,以推动销售,同时帮助顾客。1、您之前感冒有几天?用药后症状没有控制住,对吗?这句话是想了解顾客之前感冒有多久,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迁徙不愈所致,了解顾客感冒时间,也可以帮助顾客了解疾病病程以及服药的时长。一些顾客在感冒后可能用过药,但是,并没控制住,所以,此时,我们可以问一下是否是这样一回事,选择封闭式问句,是为了确认这一点,当然,也可以转换为开放式问句,如:您之前用过什么药吗?或者,即使在顾客回答是用药后没有控制住之后,也要进一步问之前他用的是什么药。2、您平时抵抗力怎么样?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多与患者抵抗力有关,抵抗力强者,在同样的情形下并不生病,其原因是免疫系统的差别,所以,当我们在与顾客交流时,也可以透过这一问询了解顾客的具体情况,以帮助顾客选择合适的营养素,提高其抵抗力,当然,我们也可以给出锻炼身体等增强体质的建议。3、您咳嗽有几天了?有痰吗?痰是什么样的?您到医院做过检查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有一些会有咳嗽咳痰的症状,如果有这些症状,需要使用对症处理的止咳化痰药,在选择止咳化痰药时,要根据顾客的具体痰的性状来用药,中药+西药配合使用,会达到更好的袪痰止咳的作用。如果是细菌感染者,如咯黄脓痰、咽部脓胎,白细胞计数升高则还需要抗感染治疗,当然,也可以选择这一类中药的产品。有些顾客可能到医院里看过,我们也可以顺便问一下,通过顾客的检查报告更准确地指导顾客。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在门店可能仍会被当成感冒顾客来接待,但其实,这可能是感冒的延续,也可能是其他的原因所致,要帮顾客仔细分析清楚,而分析的过程需要透过问询来实现,所以,我们不问询就卖药,少问询就拿药都不科学。药店的销售来源于对疾病的分析,所以,当我们用心透过培训来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时,当然就能呈现出销售的改变,而培训效果中,现场培训,参与其中,加上演练才会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客户真的是因为产品价格高而不买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商家的定价策略说起。一般而言,商家的定价策略采用的都是竞争定价法与心理定价法相结合的方式,即在定价时同时考虑到其他竞争品牌的同品类同档次产品的价格,和自身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价值。在汽车行业,很多时候同品类的同档次的不同品牌汽车会有1万左右的价差,其中在消费者心理定位较高的品牌会中等档次的品牌贵1万左右,而心理定位较低的品牌则会便宜1万左右。这就给很多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带了一种困惑,产品都差不多,为什么你的汽车要比别人贵上1万元,甚至是2万元?消费者购买时的心结往往就产生于此。面对客户对价差的质问,很多销售员无法正确应对,结果不能实现成交。当主管问起时不能成交原因时,他们就会说,“客户是因为价格太高而不买的”。但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更重要的原因,是销售员没有为顾客清晰地认识到价差背后的不同价值所在。我们知道,就是同一个厂家的同一型号的产品,因为配置版本的不同,价格差异也是很大的。比如汽车往往会分为舒适型、精英型、豪华型、旗舰型等几个版本,每个版本之间也有近1万元的差价。而根据销售数据统计,价格居中的精英型、豪华型的销量一般能占整个车型销量的80%以上。这就说明,在做购买决策时,消费者是不会因为产品1-2万价格差就不买了,关键还在于是不是能让顾客感知到价差背后的价值所在,即能不能说出“贵的道理”出来。
任何产品在经过营销语言的包装后都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不过,在语言的诱惑力与产品的诱惑力之间,有时可以是一回事儿,有时又可以不是一回事儿。就招商的主角——产品而言,其真正的生命来自对市场的研究,无论是跟随性产品还是创新性产品。产品的说明或解释必须符合5W1H的检验:明确的目标消费群(WHO)、明确的消费或购买地点(WHERE)、明确的产品特性及利益点(WHAT)、明确的消费理由(WHY)、明确的消费或购买时机(WHEN)、明确的消费方式(HOW)。即产品的特点最后可以总结为包含5W1H的销售说辞,这套说辞是启动产品销售的密码,即目标消费群消费动机的按钮。如脑白金的销售说辞是:脑白金是恢复中老年人(注:目标对象是年龄区隔,而不是性别、职业等,因此囊括了近2亿人口)年轻态(利益点)的保健产品。因为脑白金可以补充人体内因年龄增长而流失的“脑白金体”(玩个概念),喝了脑白金(消费方式)能够有效加深睡眠、增强记忆力(消费理由或曰作用机理),使人体恢复到年轻状态。用脑白金送长辈、送亲友,就是送健康(购买理由),有面子(强化购买动机)!全国各大商场及药店均有销售(购买地点)。脑白金的成功当然离不开是大量电视广告的媒体投入,但重复一百次的谎言也要说得圆、没有破绽才会让人相信。
再看下面,“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对于中庸之道的履行,即使目光最短浅的愚夫愚妇,也可以有所认识、有所体会。这些人虽然不聪明,经常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傻事,可是任何一个愚昧无知的人,也是天地造化所生嘛,也有着天赋的本性、天然的良知。所以,天赋的本性良知人人本具、个个现成。佛教里讲众生都有佛性,不光是愚夫愚妇,哪怕是苍蝇蚊子、蟑螂臭虫,这些生命都有佛性。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人问一位老禅师,是不是众生都有佛性啊?禅师说是啊。那人又问,那鸽子有没有佛性啊?当然有佛性啦,鸽子也是众生之一嘛。那人一听,马上追问一句:“既有佛性,何得在佛头上著粪?”这一句问得很突然啊!我们如果去一些远离尘世的偏僻寺庙,经常还可以看到有鸽子、斑鸠在大殿里筑巢,经常飞到佛像上歇着,到处拉屎。估计这人到庙里来玩,看到鸽子在佛像头上拉屎,于是就有意来难为一下老和尚。大家想想,我们遇到这个问题怎么回答?不好回答吧?但是,这位老禅师机锋很快,不慌不忙地反问了一句:“它何不在鹰头上著粪?”哈哈,这正说明鸽子有佛性嘛!鸽子清楚得很,在佛像头上拉屎没有危险,如果去老鹰头上拉屎,不是找死吗?佛教说众生皆有佛性,佛者觉也,佛性就是觉性,一切生命都有这种觉性。《中庸》这里讲“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就是指人人都具有这种本然之智慧本然之觉性。
管理首先要做到把任务落到每个人头上我们先看两个实例。 东朋化工管理变革的项目实施只有两周,油墨车间的日产量就提升了100%以上。10月的日平均产量是5008,到了11月的时候,日平均产量是10613,两周时间至少翻了一倍。取得这样的效果,我们欧博在东朋化工做了什么动作呢?实际上核心的动作就是日计划,就是把任务每天都下到每个机台。同样,亿诺的变革项目只实施了一个星期,换模效率就提升了一倍,换模时间从90分钟减少到了45分钟以下,减少了一半的时间,使整个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我们所做的关键动作只有一个,就是备模。原来换模的时候没有事先准备,临时找模,换模时间就被拉长了。 一个是日计划,让产量翻了一倍;一个是换模的小动作,让效率提高了一倍。大家从这两个小例子里头得到什么启发呢?我想大家应该看到:管理其实很简单。管理并不难做,那为什么企业里面还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激励不够。问题谁都知道,但是谁都不去解决,为什么?当官的依赖下面做事的人去解决,下面做事的人又没有积极性去解决,最终大家谁都不去解决。所以大家不要把管理看得很复杂,只是简单的事情没人做,为什么没人做?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动力是什么?动力是做好了有好处。压力是什么?压力是做不好有坏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工作不够细化。不细化,就没法给压力,也没法给动力。现实的状况就是这样:我们规定的任务完成时间不细,下达的任务不细,讲什么都很笼统。就像很多老板所说的,只要结果,不管过程。很多管理人员也学着这样:只负责将达到多少,奖罚多少定出来,但怎么做到却不管。中间过程没人去管,没人细化,实际的结果就是没有办法把任务、压力真正地落实到个人头上去。所以,管理的第一项工作是把任务落到每个人头上去。 我们学海尔,不要学别的,学好海尔的OEC就很好了。OEC是什么?就是把任务细分到每个人头上,落到每一天。OEC就是每人、每事、每天,每一件事有具体的责任人,每个人每一天有明确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这就是海尔的管理基础,海尔的市场链、价值链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现在要做好简单管理,做好基础管理,不要急于进行什么价值链管理、市场链管理,做好OEC就能大幅度解决问题。我们欧博的日计划就是OEC,备模也是OEC,都是每人、每事、每天,核心思想是将管理的重心放到每一天每个人身上去。要把任务的桃子放到恰当的高度真正要把任务落到每个人头上,并且要让人们接受,任务就不能定的太高,也不能太低,要让他跳起来能摘到桃子。桃子不能离得太远,否则跳起来也摘不到,下次他就不跳了;但如果你把桃子放到他嘴边,他一动嘴就可以吃到,那也不叫管理,这样,他照样没有积极性。怎么样把这个桃子的位置摆好呢?首先你要量一量他的身高,他有多高?1.7米,那你把桃子放到2.5米的位置上比较合适。因为他把手伸上去还够不着,再一跳就能抓到。当然,桃子的位置也是可以随时调整的,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每个人的身高是多少,每个人的弹跳力是多少。并且,你还要培养他的弹跳力,他的弹跳力慢慢提高以后,你还要把这个高度往上调,这就是很麻烦的工作了。所以,管理很简单,管理也很麻烦,两句话结合起来管理就容易看懂了。有些人说麻烦和简单矛盾啊,麻烦和简单不矛盾,简单和复杂才矛盾。麻烦的意思是谁都可以做,但要花时间、花精力,并且还要反复做,也就是要你全身心投入进去做。因为简单,你就不要搞那么花花绿绿的名堂;而因为麻烦,你就要有耐心,一步一步地做,要身心投入,要细心、细分、细化。
在纳塔尔定居的印度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享有人身自由的商人及其仆人,第二类是契约劳工。随着时间流逝,契约劳工有了后代。他们的子女虽然不受劳役束缚,却受制于殖民地一些苛刻的法律条款。(P.41)奴隶的子女怎么摆脱得了奴隶制的烙印呢?按照契约合同,到纳塔尔的劳工工期是五年。合同期满,他们有权在当地自由打工或做买卖,愿意的话可以定居。有的劳工就选择这样留了下来,其他的则回国了。那些留下来的前劳工后来就被称为“自由印度人(FreeIndians)”。我们需要弄清楚这一群人的特殊地位。上面提到的第一类印度人所享有的权利,“自由印度人”是没有的。例如,他们要是想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必须要有通行证;他们要是结了婚,希望婚姻获得法律承认,就得到一个叫“印度移民保护官”(ProtectorofIndianImmigrants)的官员那里登记注册。他们还受其他严苛规定的限制。印度商人发现,他们不仅能和现役印度劳工、“自由印度人”,还能和黑人做生意。对于惧怕欧洲商人的黑人而言,和印度商人打交道极为便利。欧洲商人倒也想做黑人的买卖,只是别指望他们会善待黑人顾客。黑人觉得,自己的钱不被欧洲商人骗走就算交好运了。(P.42)有的黑人就吃过亏——本来买个东西四先令,把一块银币放到柜台上,结果只拿回四先令,而不是十六先令;更惨的时候分文不退。可怜的黑人要想讨回余额,或者比画着说找的钱不够数,只会挨上一顿臭骂。要是事情就此打住,他就要谢天谢地了;因为有时挨骂不算,还会被拳打脚踢。并不是说所有英国商人都会这么做,但可以肯定此类情况不在少数。反过来,印度商人对黑人好声好气,甚至还和他们开玩笑。心思单纯的黑人喜欢进到店铺里头,摸一摸看一看他想要买的东西,在印度商人这儿都不成问题。诚然,印度商人这么做多半也只是出于自利的目的,而不是因为他们无私;要是有机会,他们多半也会骗黑人顾客的钱。但印度商人彬彬有礼,因此很受黑人欢迎。而且,黑人从来都不怕印度商人。也不是没出过印度人想要骗黑人的事,可要是露馅了,黑人就会动粗。常听到的是印度商人被黑人顾客殴打。(P.43)因此,就印度人和黑人的关系来说,是前者害怕后者。就这样,印度商人做黑人的买卖,从中赚了很多钱;而整个南非到处都是黑人,到处都是商机。20世纪80年代57,德兰士瓦地区的布尔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都还在。不消说,这些地方的黑人没有任何权力,天下是白人的天下。印度商人听说和布尔人也好做生意,因为布尔人单纯直率,不摆架子,不会觉得与印度商人打交道有失身份。于是几个印度商人进入德兰士瓦和自治邦境内,也开起了店铺。当时那里还没通火车,所以他们也是赚得盆满钵满。印度商人实现了梦想,继续同布尔人和黑人做生意,从他们那里买下不少东西。同样,有的印度商人跑到开普殖民地,也开始发家致富。就这样,四个殖民地都有了少量的印度人。享有完全人身自由的印度人大约有四、五万,但所谓的“自由印度人”,也就是契约期满的劳工和他们的子女们,则约为十万。(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