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往下面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这是对易道的一个赞辞。“彰往而察来”,就是能够让过去的经验展现出来,同时又能够体察未来的变化趋势;“微显阐幽”,就是能够显现出常人所难以理解、难以留意的一些细微的现象,同时还能够把隐藏在现象世界背后的秘密阐发出来。前面讲“乾坤,其易之门”,把这道门打开了以后,《易经》八八六十四卦,就一卦一卦地展开在我们面前。这六十四卦各有其名,在它的名下每一个卦又各有其范畴,所以这里说“开而当名辨物”。打开了乾坤之门,六十四卦产生之后,就能很恰当准确地把事物的内涵阐释出来,让其名副其实。比如说解卦,雷水解,今天成都的天气就有点闷,人就有点不舒服,我们坐在这里上课,还是想风一吹雨一下,人也能够清醒一些。雷水解,刚才雷一打,雨一下,空气就清新了,人的精神就爽朗了。这就是易卦“当名辨物”的感觉,非常准确到位。“正言断辞则备矣”,正言,不偏不斜,直言直语,方方正正,直言相告。《易经》各爻之辞,不管是吉凶悔吝,都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吉就是吉,凶就是凶,明确了断,不徇人情。不像我们在街上,在昭觉寺、文殊院外面那些打卦算命的,说的话牛都踩不烂,总之给你拐弯抹角,说一句看一下你的脸色,脸色一不对,马上又给你转一个圈,另说一套。但是易卦爻辞就不同,不论是皇帝来了,还是叫化子来了,你打到这个卦,吉就是吉,凶就是凶,悔就是悔,吝就是吝,无咎就是无咎,这些断辞都是直截了当,绝不含糊。并且,易道的特点是以小见大,能够类推衍化到天地之间的各种事物,类推衍化到社会人事的方方面面,无不含容,无不具备,所以是“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称名取类,是《易经》的一大特色。比如八个单卦,就分别代表一个类型的事物。通过一个卦象就能够把相同性质、相同类别、相近特点的事物概括起来,这就叫称名取类。《易经》各卦都有卦名,乾坤为天为地,当然很大了,但乾坤乃父母卦,父母为大,要避讳不言,而其它的卦名都是很细小的,很平常的,甚至有些微不足道的感觉,这就是“其称名也小”。另外,每一卦中各爻的爻题,也都是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这也是称名,更体现出了易道的精辟幽深、细致入微。其称名虽小,但是其取类也大,它所包含的精神意义恰恰是非常广阔、非常博大。易道的称名取类,不仅涉及到了具体的社会人事的种种范畴,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涉入我们精神领域中的种种现象,能够类比不同的精神层面,概括不同的精神范畴。我个人认为,《易经》最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也在这里。
现代社会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全,信息流的边界越来越大,各种信息资源层出不穷,渠道、传播、消费群体、营销模式等我们过去的认知在不断地被刷新和改变,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市场中,一切所谓的技术都会在短时间内被超越或者模仿,一切所谓的新都会被时代快速迭代。面对变化,对于快消品企业和快消品人来讲,开发新产品,利用新产品实现企业的突围,必须要对新产品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和正确的定义,从多维度对新产品进行正确的定义。对于新产品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材料和功能方面的限制,而是要扩宽认识角度。对于新产品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企业、市场、技术和市场营销这几个维度进行解读。第一,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第一次生产销售的产品都叫新产品。第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只要是第一次出现的产品都叫新产品。第三,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在产品的原理、结构、功能和形式上发生了改变的产品都叫新产品。第四,从市场营销的观念来看,新产品不仅包括前面三者的成分,还更注重消费者的感受与认同,它是从产品整体性概念的角度来定义的。因此,新产品的正确定义应该是:凡是产品整体性概念中任何一部分的创新、改进,能给消费者带来某种新的感受、满足和利益的相对新的或绝对新的产品,都叫新产品。第一,新产品可以是你有我无的东西,也可以是我过去没有现在有的,还可以是我独有其他企业没有的产品。第二,新产品不一定是新发明的产品,只要改变了消费者认知的产品都是新产品,它与科技开发意义上的新产品含义不完全相同,这里的“新”是完全相对的,新发明创造的产品毫无疑问是新产品。而对于市场现有产品改进,采用了本企业品牌的也是新产品,在企业的现有产品系列中增加新的品种也可以认为是新产品。第三,新产品只是对于企业而言,对市场可能并不是新产品,但是这种认识意义上的新产品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在原理、结构、性能、材料、工艺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显著改进、提高或独创,必须能够是消费者的认知发生改变。小提示:1.新产品是企业向市场提供的较原先不同的产品,是对消费者认知的改变。2.对于快消品企业而言,新产品不一定是多么高大上的东西,不管对手如何,只要过去自己没有的现在有了就是新产品。3.新产品不一定都是技术层面的突破,也可以是质量提升、概念再定义、人群再定位、跨界组合、品种延伸、规格变化、内容融合等。
今天我们开始讲“洪范九畴”中的第二大范畴——“五事”。前面我们讲了“五行”,对“水、火、木、金、土”之间的生克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就能够通过这一套学问,来认识了天地之间、宇宙之间的运行规律,并将之运用到社会人生之中。另外,要想获得古圣先贤们的智慧,拥有修齐治平的才能,还得把这一套阴阳五行学问跟自己内在的德行修养结合起来,要放到自心上来体会。王阳明讲过这样一句话:“易也者,志吾心的阴阳消息者也。”阴阳五行的这一套学问,最要紧的,是要往自己身心上去体会它的生克变化。宇宙天地的运行,跟我们人体的运行、精神的运行,要协调一致,这样就能够内外结合,就能够向“天人合一”的境界迈进。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大的原则,实际上是阴阳五行理论在人身上的运用。上一次讲的是根本规律,这一次讲“敬用五事”,就是对这一套学问的具体运用。在我们《洪范》原文里,“敬用五事”的文字也很少,也只是短短的一段。我们先来看第一层意思:“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很简单,就是讲任何人都能够表现出来的五个方面。第一个是态度,“貌”就是态度;第二个“言”就是言语、说话的状态;第三个“视”,就是用眼睛看、观察事物;第四个是“听”,竖起耳朵来,仔细听各种声音;第五个是“思”,就是思考、思维、动脑筋。你看,这就跟我们平常听领导讲话差不多: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干巴巴的,听得人想打嗑睡。所以,必须要展开,因为“敬用五事”可以说是《洪范》在五行基础上非常重要的运用,而书上的文字又最简单。我们前面用了一讲的时间专门讲“五行”,下面这一讲则专门讲“敬用五事”,即五行理论在“貌、言、视、听、思”这五个方面的应用。其实,看起来这是五个分开的方面,实际上则是一体。这是“一而五,五而一”,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整体气象。我们的人生修养,尤其是出格大人的凝命功夫、气性涵养,都会在这五个方面有明确的表现。从很大程度上说,今天我们讲的算是中国传统的相人之学。“貌、言、视、听、思”,也可以说是最古老、最高明的相术、相法。我们要学会从外貌、语言、耳聪、目明、思维上,来判断一个人的涵养程度,判断一个人的才智品德,判断一个人是否会有成就。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最关键的本事就是要会用人,而会用人最重要的前提,又是会识人。一个人到你跟前,你不能对他很快做出一个正确的基本判断,那怎么可能做大事呢?怎么可能在最高位上坐得稳当呢?所以今天的学习非常关键。上古圣王传下来这一套“洪范九畴”,首先把阴阳五行的原理告诉了你,接着就要告诉你怎样判断人,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也提醒我们通过自我的内在修养,使自己发之于外的“貌、言、视、听、思”,达到一种凝定、厚实、饱满的优化状态。
一、IPD在华为引入背景据华为早期员工回忆:1999年之前,公司做研发的时候,华为既没有严格的产品工程概念,也没有科学的流程与制度,一个项目能否取得成功,主要靠项目经理和运气。我负责的第一个项目是HJD48,运气不错,为公司挣了钱。但随后的局用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亏了。再后来的C&C08和EAST8000又重复了前面两个项目的故事:C&C08非常成功,同期的EAST8000却被归罪于名字取得不好,成了“易死的8000”。这就是1999年之前华为产品研发的真实状况,产品获得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以说,那个年代,华为研发依靠“个人英雄”。针对华为存在的研发管理问题,IBM咨询顾问经过近8个月的调研诊断,于1999年9月向华为做了正式报告,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1)世界级的研发管理方式和华为的研发管理方式不同IBM咨询顾问组对华为第一阶段“动员及关注”工作做了总结,将世界级的管理方式与华为的管理方式做了对比,如表9-1所示。 表9-1世界级的管理方式与华为的管理方式市场需求模糊不清,导致设计决策不明确,出现返工现象。市场需求仅侧重技术功能,导致产品只能满足部分客户的购买标准。在开发过程中,市场需求变化太快,导致项目因为反复改变方向、成本昂贵(延长了产品开发周期,投入了更多的资金)而返工。市场部门没有参与立项,最后一刻还在更改需求。被动地理解市场需求(跟随竞争对手的市场发布),导致产品上市晚。对市场需求的被动反应过程抑制了产品平台的创建进程,而这个平台可以在多个业务领域和市场区段之间起到杠杆作用。(3)项目计划无效导致项目实施混乱项目管理不是跨部门的,所有权不清晰。计划主要用于汇报而不是用于管理项目。项目估计过于乐观而且不现实,没有基于历史的经验,导致超负荷工作及项目进度延期。没有按基线管理项目,导致跟不上时间进度、预算超支和交付件不完整。项目经理缺乏对项目管理的了解,使用工具不恰当。项目管理不职业化,没有适当的汇报权和定义的职业发展轨迹,很难让有经验的人留任项目经理。(4)缺失“端到端”的开发流程在华为,开发阶段没有很好地定义,没有很好地联结起来,也有许多其他问题导致延期和低效。宏观上,华为没有定义好阶段,所以,有些活动在不适合的时候启动,导致返工和项目进度延迟。华为没有很好地定义决策评审点,决策不果断;项目没有明确终止,持续开发导致浪费。微观上,存在一定的无效、费时、浪费和几乎不增添价值的重复工作,如评审流程。在华为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现象——“没有时间把事情一次做好,却有足够的时间一做再做”。(5)华为等级制度森严,缺乏团队文化,导致项目组成为研发的一个部门而非跨部门团队华为等级制度森严,缺乏团队文化,导致通过组织调整解决问题。项目组不是跨部门的团队,只是研发部门下的一个实体部门。项目团队是轻量级的团队,产品经理在影响其他职能部门方面缺乏权威。高层领导不会授权,因为缺乏项目级的技能,并且担心失控。角色与职责不清,导致开发过程的混乱与冲突。(6)和业界最佳企业相比,新产品开发周期长,研发项目延期严重1999年,IBM在为华为咨询时,给出在电信设备供应商行业,估计新产品上市晚一个月会导致以下结果。销售额减少530万元;利润减少265万元;增加375万元的额外研发成本。而咨询前的实际情况是,华为进行新产品开发的周期为70多周,竞争对手研发相似产品的周期为35周左右。(7)技术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项目开发方向改变、开发周期延长、开发努力白费及未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华为将复杂的技术研究(预研)与产品开发过程糅合在一起,导致产品开发延迟及超额的开发成本。技术开发在很大程度上采取市场跟随策略,非常慢,导致开发出来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相比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很晚才进入市场。有相当数量的技术重用,但通常使用不当,导致产品方向改变及返工。没有技术路标规划,导致对技术发展趋势产生误解,错过技术转型时机,在有问题的开发活动上投资。 二、通过IBM咨询,实施IPD正是看到偶然成功和个人英雄主义有可能给公司带来不确定性,华为在1999年引入IBM顾问。据早期参与华为IPD变革的人士介绍,从大的方面来说,华为的IPD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8年年初开始,称为自主引入阶段。当时,任总从IBM带来了相关的IPD资料,华为开始摸索IPD,组织项目组(主要由MBA构成),参考IBM的开发项目,经过研讨拿出了一套基于IPD的研发体系变革方案并实施。但IPD变革效果并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基本上是一次失败的尝试。第二阶段,IBM咨询进入。华为高层经过分析,决定请IBM作为咨询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由IBM主导的,华为IPD咨询项目的实施分为关注、发明、推广三个阶段。关注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松土”和了解华为的现状(Asis),通过与业界最佳企业的对比识别进一步改进的机会。IPD咨询项目是企业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其变革难度是其他变革项目不能比拟的,稍有不慎就会失败。为了提高各部门对IPD项目的重视程度,争取各部门的支持与协助,增强核心组及各相关小组成员的紧迫感并提高其积极性,1999年4月17日,任正非在IPD咨询项目启动会上做了讲话。任总号召努力向IBM学习。“我们有幸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老师,也就是IBM。华为的最低纲领应该是活下去,最高纲领是超过IBM。所以,大家认为可不可以向他们学习。现在,有多少人有新的想法能超越IBM的请举手,不要怕嘛,我们可以向你学习。当你实践过以后,比如,也能产生900多亿美元的产值,我们就应该向你学习,就不向IBM学习。而眼前你又没有这个能力,你也没有做到,也觉得自己学习不够认真。”针对员工爱出风头,任总提出要不折不扣地穿“美国鞋”。“我们让大家穿一双‘美国鞋’,但是让美国顾问告诉我们‘美国鞋’是这个样子的,在中国,鞋是不是可以变一点,只有顾问有这个权力。我们没有这个权力,就要深刻理解IBM的管理方法了,我们能不能改。创新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创新,而不是在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就表明一些东西,那是在出风头,出风头的人就把他请出这个小组。”对不支持改革的人,任总提出要坚决清除。“那些长期理解不了的人,不能理解IBM的IPD改革的内涵,就请他出去。这个小组不是终身制,我想能不能一个月清理一次,‘不杀’怎么前进。请他出去,一个月出一次,我认为一定要一个月出一次,不断有人增加进来,不断地有人被赶出去,革命最终目的就是伴随着改朝换代,我们就要杀掉一批人,这批人曾经是功臣,但努力不够,还可以有一些功臣岗位,比如,喝酒,叫他陪客户喝酒,可以不需要IPD,可以不懂IPD。他说自己以前是副总裁,可以挂名誉副总裁——喝酒副总裁。”针对华为咨询项目团队,任总也提出希望。“我希望我们真真实实地不辜负27个月顾问的心血,当我们有一天真正站起来、写历史的时候,或者立一个大碑刻上这段历史,让后人永远铭记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发明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设计未来(Tobe)的流程、组织,教练并引导PDT团队。发明阶段结束后,将对IPD在公司全面推广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如果已经具备全面推广的条件,则进入实施推广阶段,将IPD的Tobe模式在公司所有产品的范围内推广。IPD项目完成“端到端”主流程,以及概念阶段可操作流程设计后,第一个试点PDT项目于2000年5月17日正式开工,第一个试运行的项目是无线业务部大容量移动交换机MSC6.0。IPD的流程和方法将在试点PDT的运行中得到贯彻和验证,并带动公司各部门进行与IPD流程相关的改良,保证IPD项目的实效。任总进一步强调虚心向IBM顾问学习。“从高级领导来看,我认为,IPD项目是公司最大的事情,公司做这件事情下了很大决心,在座的每个人都要高度投入进去,一定要达到目的。怎么做好这件事情?就是要听顾问的话,即使顾问错了,也要听顾问的话,经过实践检验,顾问发现自己是错的,由他纠正。”针对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流程式组织结构,任总说:“从功能式组织结构转变成流程式组织结构必然涉及部门的障碍,也涉及人的障碍。各个部门都要放弃自己固有的管理方法、管理规则和利益准则,否则,我们就要调动部门的头,调动你到最反对的地方去。只要流程需要,公司在这点上是有能量的、是敢做的。我们一定要按照流程打破所有部门的壁垒,对此,我很有信心,只要你阻挠了事情的发展,就把你裁掉。”任总语重心长地告诫PDT项目成员要珍惜机会:“你们获得极难得的机会参加IPD的活动,为什么叫你来?是因为碰巧,并不是你最优秀。经过2年的管理培训,你的进步将会很大。公司给了你们非常好的机会,下一时代管理技能好的人肯定会得到很好的晋升机会。前方的人都在拼命,在消耗自身,而你们有机会一边工作,一边充电,要珍惜。”三、华为IPD管理体系持续升级华为的IPD在起步时,各个产品的研发从组织架构上已经基本形成了PDT的雏形,各种计划、文档、研发活动也是按IPD的模式进行的。但在这个时期,只有华为与IBM配合成立的IPD项目组里的人对IPD有较为明确的理解。当时,研发流程用的是IPD1.0版本,IPD的实际效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公司内部只是在研发活动的称谓和重要文档的输出上模仿PDT1.0版本流程的规定,PDT的核心组管理、投资决策评审委员会的决策评审等关键措施并没有施行,只是将两个产品线作为试点,这个过程持续到2001年。从2001年开始,华为规定,公司内30%的产品线必须严格按照IPD2.0版本流程运作,其他产品线继续按照IPD1.0版本流程运行。任总一再强调,华为要成为国际企业,要做国际企业就不能总是强调中国特色、华为特色。华为最终要在国际领域内与国际通信厂商巨头竞争,必须削足适履,学穿“美国鞋”,IPD体系5年不变,到真正领会时再考虑改造IPD的问题。遵从制度和提高效率总是矛盾的。几乎每个PDT项目在刚刚按照IPD流程运作的时候,都感到IPD流程使研发管理变得复杂、效率低下。那时,华为的市场竞争压力非常大,每个产品线首先关注的是如何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纷纷表示不愿意按照IPD流程运作,或者在实际运作中偷工减料,应付了事。为此,任正非强调,在2001年,按照IPD流程运作的产品线可以适当降低在市场绩效方面的考核,但是强调推行IPD的质量,并且建立严格的QA制度,严格监控研发过程。2002年,华为规定,到年底,所有产品线必须完全按照IPD2.0版本的流程运作。此时,支撑PDT流程的相关人事制度、财务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制度等都已建立起来。同时,华为从高层领导到基层新产品开发管理者都对IPD的思想和流程有了比较清晰、深入的认识。因此,已经具备全面推行IPD的客观条件。2003年,华为的IPD升级到3.0版本。截至2014年7月,华为IPD已经升级到7.0版本了。我在近10年的咨询过程中,也发现有些企业的IPD运作效果好,如步步高通信科技、深圳特尔佳科技等。但有些企业实施效果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咨询过程由顾问主导,弄得轰轰烈烈,试运行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可是,咨询项目结束后,顾问撤走了,整个IPD管理体系持续优化、培训、推广、固化的工作就无人问津了。而华为于2014年7月,流程与IT管理部4000多名员工持续对公司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固化,2013年管理优化工作投资约4亿美元。四、IPD在华为的实施成效华为IPD的实践表明,IPD能够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失败率从而减少浪费,降低新产品开发成本、增加收入,给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下面通过几个例子说明华为实施IPD的成效。在M800移动交换系统的研发过程中,华为自始至终贯彻IPD的研发思想和方法,使产品的研发周期缩短了50%,研发费用减少40%,产品稳定周期缩短。华为与美国3Com公司成立的合资企业——华为3Com也应用了IPD。IPD大大增强了华为3Com新产品开发的可控制性,使最后进入研发阶段的产品都是健康的、明确的。在产品设计之初,就体现出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和可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势。IPD在华为和华为3Com的实际应用表明,IPD在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新产品开发费用、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竞争性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据统计,IPD实施后,华为3Com产品的研发周期缩短了50%,产品的不稳定性降低2/3。可以说,IPD为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总的来说,IPD实施十几年,华为逐渐建立起世界级的研发管理体系,形成了世界级的研发能力,优化了公司的整体运行流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华为在2003年以后,感受到了管理变革,以及与世界一流企业同时在用一种管理语言沟通的快乐。2000—2004年,华为海外业务复合增长率为122%。
什么样的经历可以登上CMO的职位?什么样的能力是CMO必备的?从产生途径与能力胜任两个视角来观察一下CMO的过去,其实是一回事。CMO产生的途径有两种:销售路径与市场路径,如图1-8所示。图1-8CMO产生的途径营销(Marketing)与销售(Sales)的分离是现代营销管理体制的基本形态,由此形成CMO产生的两大主要途径,某种意义上也是两种管理文化与领导风格。科特勒在其《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里曾比较了营销人员与销售人员的文化差异,其核心是:营销人员注重消费者与市场,思维方式比较理性化,眼光是看向未来的,而销售人员注重的是客户利益,更多考虑眼前的问题,倾向于心理与情绪等人际交往层面。其矛盾处,营销人员往往认为销售人员缺乏战略与策略眼光,销售人员则将营销人看成一群不务实际的空想家。对于CMO而言,市场总监与销售总监是潜在的职位替代者,同时又是两道防火墙。从销售路径产生的CMO是中国前30年的特色,如格力的董明珠、TCL电脑的杨伟强、联想的杨元庆、微软中国的吴士宏等。从CMO担负的主要企业职能而言,从销售路径产生的CMO其承压力可能更强一些。而由市场路径产生的CMO,出于思考模式及管理方式的不同,有时会遭遇原有销售人员的抵制与反抗。企业销售总监转为CMO后会对市场部的职能进行强化,但往往过于强调市场部的销售支持功能,而忽视了市场与消费者的研究;市场总监成为CMO后则经常会对销售组织进行结构性改造,以获取在销售系统的话语权;这种倾向基本上成为很多企业营销组织的一个定律。CMO无论是内部升迁还是外部空降,其经历背景对于上任后的作为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那些具备了营销理念的销售总监或有销售经历的市场总监,风雨如磐的职业经历锻炼了他们独特的人生观与领导魅力,他们会更加注重在企业战略的旗帜下对营销系统进行改造。
很多销售人员不注重自己的形象,觉得做销售的就应该大大咧咧、豪放。于是,他们甚至觉得穿9分裤和拖鞋去找客户谈生意,说明大家很熟,客户不在意这些。其实,客户很在意这些。你看到过哪个连锁药店的采购、单体药店的老板、个体诊所的大夫是以这种形象接待你的?你再思考一下,那些卖保险、卖房子、卖车子、卖黄金的销售人员,哪个不是穿着工装,站立的立立正正的。不管是第一次见面还是老熟人,大家都希望和一个有职业形象的人交流。尤其是初次见面,大家彼此没有更深的了解,客户对你的认识就是你的第一形象。所以,我在内训课上经常开玩笑说:“你们要是每天穿西装扎领带,穿皮鞋跑OTC销售,你的业绩将提高30%。”最深的体会是一次拜访PA连锁的陈总,本来是老熟人的,所以在形象和语言上也就随意了很多。有一次拜访,没有注意好自己的形象,陈总直接说道:“鄢总最近咋啦,胡子也不刮,搞得像老了好几十岁啊,玩沧桑啊。”虽然是笑着说的,但是我感觉到客户其实很在意外表的。后来递上一根19元一包的黄鹤楼,陈总接过开玩笑地说:“不仅是胡子长了,抽烟的档次也下来了哈。以前都是45的队伍,现在变成19啦!”我也开玩笑地说道:“这不,现在药的生意不好做啊,还望陈总多多帮忙,要不然小兄弟的日子不好过啊!”当然,当天的谈判不太愉快,我自然也没有多谈,草草收场了,准备着下次沟通。这件事发生后,给我的感触非常深。你的一举一动其实客户都看在眼里,只是他愿不愿意跟你说而已。我们时刻都要以最好、最职业的形象展现在客户的面前。不管我们今天开不开心,不管我们今天有多忙,都要以最开心的心态和最职业的装扮来面对我们的客户,这样才不会损害我们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
我前两天还在给几个朋友说,南老太爷这辈子出版了很多书,就我个人的看法来说,只有三本书是没什么水分的、非常精炼的书。他的《禅海蠡测》,很经典,直性谈禅,是什么就说什么;还有两本就是《愣严大义今释》和《愣伽大义今释》。《愣伽大义今释》就是把达磨祖师当年用来印心的《愣伽经》,做了一个类似于白话翻译的阐释,偶尔有些地方有点发挥,但基本是原封不动意译。至于后来他讲的课,因为他本身有那么多的坎坷经历,具有相当的传奇色彩,所以讲经说法的时候,可以为了一小段东西摆一大通故事,听众都觉得津津有味。只不过呢,加了水的汤药,大家要好吞一些,容易接受一些。如果你把南老太爷的这三本书看懂了、看通了,就会觉得后面讲的都无关紧要了。但是呢,灌水有灌水的好处,毕竟里面穿插了很多历史文化知识,甚至还有讲演技巧、语言机智在里头,这都是南老太爷的高明之处。三教相融虽然从南北朝就开始了,但是到了唐朝,真正的各派之间,大家的笔墨官司也打得非常热闹。几百年一直打到宋初陈抟老祖那里,总算有了点融通的感觉。到了宋朝,理学建立起来了,有很多人还从佛教的角度阐述了儒家的经典。周敦颐先生,也还是用佛教的体证来慢慢体会《易经》、体会四书,越到后期,三教相融的思想就越明显和明确,形成了一种趋势。后来民国有个叫一贯道的团体,有点旧社会的帮会性质,把儒释道耶回,把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甚至把西方的穆罕默德、耶稣都供在一起,放在一排,香火平均分配,很好玩。我们看儒释道三家里面,确实有共同的思想成分,只不过就像冯老师在书院讲课中说的一样,不是谁比谁高明,而是三教的侧重点不一样。儒家偏重的是社会性,在社会伦理道德上有很健全完备的一套东西;道家偏重的是自然性,是从修身养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角度来阐释他的学说;佛家偏重的是精神性,是从人的精神世界中寻找最本真的东西。侧重点不同,本源却是相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需求,学说也就有不同的分化。就像我们社会分工一样,越往后面走,分工就越细越密。如果没有打通,就会觉得儒是儒,道是道,佛是佛,相互没有关系,还会觉得中间有很多针尖对麦芒的东西,是相互攻讦的。这种攻击现在也依然有,而且不光是三教之间相互攻击,同一种宗教中的各个学派内部也有争论。比如佛教里,就有学禅宗的看不起净土宗,净土宗看不起密宗,密宗又抨击禅宗是显教,是表面上的东西,没有真东西。但是,如果我们真正学习了《周子通书》,这些相互抵毁的说法,我们都可以明确地下个判断,都是学问不通的缘故。《周子通书》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把形而上的宇宙、天地与形而下的社会、人生、经济、文化,甚至是法律制度、音乐艺术等,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儒家的一整套学修系统。在此系统之下,又纳入了每个人的心性,纳入实际的修养和行为之中。
当城市经理有了区域市场分销布局思路后,确定了各渠道1~3年的预期,下一步便是分解,寻找存量和增量。如表1-2所示。表1-2存量和增量的分析关于存量和增量的分析,我的建议是:城市经理一定要以SKU为单位进行切入,生意是一箱一箱、一包一包、一支一支卖出去的。任何销售计划,如果没有落实到SKU层面,都是纸上谈兵。如表1-3所示。表1-32021年××区域市场各渠道分析1.老场景&存量分析针对老场景的存量市场,城市经理要做的是对每个渠道的SKU进行排名分析和考察。淘汰尾部SKU,即使你不汰换,零售商也会要求你下架,长尾SKU对零售商来说也是库存的无效占用。“淘汰尾部SKU、精简腰部SKU,强化头部SKU”,针对老场景下的存量市场还是常怀竞争思维,博弈为主。2.老场景&增量分析老场景的增量来源,核心是老场景利用互联网新方法实现的改造和升级,从而延伸出新的生意机会。以家乐福为例,接入的O2O到家平台有4~5个,苏宁易购、苏宁小店、家乐福小程序、美团、饿了么。每个到家平台都有自己的私域流量,每个平台都有高黏性的销量,城市经理需要考虑设计什么样的SKU组合匹配不同对应的平台。同时,要进一步思考和分析线下卖场的头部SKU,如何转化成线上的头部SKU。线下可能有十几个头部SKU,而线上的爆品逻辑,可能只有5~6个SKU,这就需要城市经理甄别和判断取舍。再看地方超市,现在不少本地小连锁和个人超市还没有开通到家业务。此时的增量机会来源是——你主动帮助他们牵线搭桥。城市经理和各类到家平台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联系和合作,而小规模和个体超市老板不一定有这样的意识,或者找不到相关的人和渠道。你帮助他们对接,你就有机会优先抢占平台资源,实现“先入为主”。便利店渠道,可以借助移动支付或者电子购物券,实现增量机会。虽然量不大,但聚沙成塔。当前无论是全国性便利店如全家、7-11、美宜佳,还是区域的连锁便利店都实行了移动支付,电子购物券满减,也会有一定的销量转化。关于批发市场,不少批发商都在尝试利用数字化的工具将线下流水线上化。通过线上订货会等形式,突破地域交流上的不便。这些摸索和尝试,需要厂家的支持和协助。显然,这些对品牌方来说都是增量,谁做得早谁就受益。城市经理可以帮助他们打通线上,尤其是地方大商,做数字化的升级,提升管理效率,通过帮扶也会对本品销售进行资源倾斜。 团购福利市场,过去的团购福利基本是靠等,靠电话等方式,如今借助微商的社交裂变,仍然可以实现增量,比如发动过去的促销员,通过朋友圈、海报进行裂变,把以前对接的团购客户激活。3.新场景&存量分析新场景的出现,早的已经有三四年时间,晚的也有一年多了,虽然对快消品厂商的销量贡献有限,但面临的问题不少。针对当下的新场景,特别是ROI费效比和对线下市场的价格冲突,需要重点关注和分析。城市经理要做的是,对现有场景下的分销SKU做一个全盘的梳理。对比过去一年的数据,哪些渠道需要增加分销,哪些需要减少分销。同样做一个排名分析,对应各类新场景的定位,做判断、做取舍。4.新场景&增量分析针对新场景,存量做短、中期诊断,增量必须要做长期规划。通过上述的存量分析,并结合对各渠道的增长预期,确定各类渠道的增量抓手在哪里,增量的费比如何优化,同时重点考虑部分渠道是否有做C2M(定制装)的可能。注意:分销升级策略最终落地到每一个单品只是起点,任何计划都要考量可行性。城市经理需要结合当地市场经销商的配合度,尤其是物流能力、业务员能力等方面做匹配,不能做超出能力的事情。总的来说,作为一名城市经理,针对当前的全域分销环境,老场景老渠道是存量博弈,需抢占份额;新场景新渠道是增量赛道,要抢占先机。
南非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当地很适合农业种植。一些地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主要粮食是玉米,无需多少人力就长得很好,因而玉米也成了南非黑人的主食。一些地区也产小麦。南非更以其水果著称。纳塔尔地区种植着不同品种的优质香蕉和菠萝,(P.14)产量很大,所以即便是最穷的穷人也吃得起。在纳塔尔和其他地区,橙子、桃子和杏子数不胜数,需要数以千计的劳工采摘果实。开普殖民地盛产葡萄和李子。如此上等的葡萄别处难寻,到了丰收的季节,价格极低,就是穷人也可以吃个肚儿圆。有印度人住的地方不可能没有杧果。自印度人把杧果树引入南非后,杧果产量也很大。有的品种甚至能和孟买最好的杧果相媲美。各种蔬菜也在这片富饶的国土上到处生长,可以说南非的印度人在那儿种下了各种印度品种的蔬菜,以慰藉他们对故乡美食的怀念。南非还饲养有大量的牛。无论是母牛还是公牛全都体格健壮,比印度的牛长得好。印度人号称保护母牛,但我在印度见到的牛都骨瘦如柴,人也一样,干瘦憔悴,时时让我羞愧难当,内心滴血。而我游历南非各地,仔细观察,却从未见过有哪头牛是瘦骨嶙峋的。对南非这个国度,大自然不仅赐予丰富的资源,(P.15)还慷慨地妆点以美丽的风景。人人都说德班风景独好,但开普敦的风景更胜一筹。开普敦坐落于桌山脚下27,海拔高低适中。有位才华出众的女士,极为热爱南非,曾为桌山赋诗,赞其举世无双。这位女士多少有点夸大其词,至少在我看来如此,不过她提到的一点我很认同。她说,屹立在开普敦城外的桌山就像是市民的亲朋好友。山并不高,不会让人望而生畏。人们不觉得要远远地对着山顶礼膜拜,反倒是在山上盖屋安居。山靠着海滩,大海不断地以水为山濯足。无论男女老幼都怡然地满山穿行,山里镇日回响着欢声连连。山树高大,山花芬芳,色彩斑斓,风姿错落,直让人放慢脚步,流连忘返。南非没有像恒河或印度河那样的大江大河。那儿的几条河流都不大。很多地方河水流不到,但也无法修运河将水运到高地,(P.16)因为没有大河怎么能修运河呢?在缺乏地表水的地方,人们就打井,用风车和蒸汽机把水抽上来,灌溉田地。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很大——下派农业专家给农民提供建议,扶助模范农场开展有利自身发展的实验,为农民提供优良种牛和种子,以低价为农民打井,并允许农民以分期付款方式偿还费用。政府还为农民拉起铁丝网围栏,保护他们的田地。南非在赤道之南,印度在赤道之北,两地的气候条件刚好相反,季节也相反。比方说,印度是夏天的时候,南非正在过冬。那儿的降雨不定时,说下就下,但年均降雨量极少超过二十英寸28。(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