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需求挖掘与预测的核心方法

4.1 基于场景的需求挖掘

场景是需求产生的基础,通过分析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可精准挖掘客户的潜在痛点。常见的场景分类包括购买场景、使用场景、维护场景。

以空调产品为例:

  • 购买场景:客户面临空调款式同质化严重,难以选择”“安装流程复杂等痛点,企业可通过突出能耗低、静音效果好等差异化特性,提供包安装服务解决;
  • 使用场景:南方客户关注制冷效果,北方客户关注制热性能,企业可针对不同地域气候特点优化产品功能;
  • 维护场景:客户担心维修成本高、售后响应慢,企业可推出延长质保期”“24 小时上门维修等服务。

北方电动汽车的电池保温系统也是场景挖掘的典型案例。北方冬季气温极低,导致电动汽车电池性能下降,企业针对这一使用场景,在电池周边加装烧油的保温装置,解决了客户的核心顾虑。

4.2 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需求预测

通过分析技术的发展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可预判产品需求的演变趋势。判断技术生命周期的关键指标包括:

  • 性能提升速度:短期内性能无明显突破,说明技术进入成熟期;性能持续快速提升,则处于成长期;
  • 专利数量与质量:专利数量快速增长,且核心专利占比高,表明技术处于成长期;专利数量下滑,或非核心专利占比高,则技术进入成熟期;
  • 行业应用范围:技术在多个行业广泛应用,说明已进入成熟期;仅在少数领域试点,则处于引入期。

摩托罗拉曾预测第二代通信技术(2G)将在 5 年后兴起,但诺基亚提前 3 年实现技术落地,成为 2G 手机市场的领导者,这一案例充分说明技术生命周期预测对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要性。

4.3 基于任务分解的需求挖掘(焦糖布丁理论)

克里斯坦森提出的焦糖布丁理论Jobs to be Done)指出,客户购买产品的本质是雇佣产品完成特定任务。通过分解客户的核心任务,可逐层挖掘产品需求。

将衣服放入衣柜这一任务为例,分解后的子任务包括打开衣柜门、放入衣服、关上衣柜门、取出衣服,针对每个子任务可挖掘具体需求:

  • 打开衣柜门:需重量轻、不占空间、开关流畅、噪音小
  • 放入 / 取出衣服:需衣柜高度适宜、存取便捷、衣物不易褶皱
  • 长期使用:需衣柜材质耐用,使用寿命不低于 3

福特汽车的案例也印证了这一理论。在汽车出现前,客户的核心任务是快速到达目的地,当时客户普遍认为需要一匹更快的马,而福特通过分解出行任务,发现客户的核心诉求是高效、便捷的交通工具,进而研发汽车,满足了未被明确表达的需求。

4.4 五问法(5Y):挖掘需求本质

通过连续追问为什么,可从客户的表面要求追溯到核心痛点。例如客户提出手机拍照太慢,错过了很多好镜头,通过五问法挖掘:

  1. 为什么觉得拍照慢?—— 因为需要开机、解锁等复杂操作;
  2. 为什么不想做这些操作?—— 因为紧急场景下无法快速捕捉画面;
  3. 为什么需要快速捕捉画面?—— 担心错过精彩瞬间(如孩子的可爱动作、突发的美景);
  4. 为什么这些瞬间很重要?—— 这些瞬间具有纪念意义,希望永久保存;
  5. 为什么需要永久保存?—— 为了日后回忆,记录生活点滴。

通过层层追问,最终明确客户的核心需求是快速、便捷地拍摄具有纪念意义的画面,进而推导出台式机锁屏状态下一键对焦拍照的产品特性。

4.5 设计思维:多元需求研究方法

IDEO 公司总结了 50 种产品需求研究方法,涵盖分析、观察、询问、尝试四大类,部分核心方法如下:

  • 典型一天跟踪:跟随客户记录其一天的工作、生活流程,观察客户使用产品的真实场景与痛点;
  • 角色扮演:亲自体验客户的使用场景,或模拟客户角色使用产品。例如旅游门票闸机企业的员工,在节假日亲自参与门票核验,感受产品使用中的不便;
  • 极端用户访谈:同时访谈专业用户与外行用户,获取不同视角的需求反馈。例如设计厨房用品时,既访谈厨师,也访谈儿童,了解不同人群的使用诉求;
  • 亲自试用(Eat Your Own Dog Food):企业员工优先使用自身产品,发现产品缺陷与改进空间。华为、思科等企业均采用这一方法,确保产品质量;
  • 未来商业流程设计:与客户探讨未来 5 年的业务规划,基于客户的长远目标设计产品需求。

IDEO 公司的经典案例是 “5 天设计创新购物车,通过设计思维方法,快速挖掘超市购物场景中的痛点,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购物车,相关视频可在 B 站查看,其著作《设计改变一切》详细介绍了各类需求研究方法。

4.6 模型预测法

通过建立简单的量化模型,可预测客户的潜在需求。例如:

  • 汽车续航模型:已知 25 升油箱可行驶 500 公里(每升油行驶 20 公里),若客户需要 800 公里续航,则需将油箱容量提升至 40 升;
  • 产品适配模型:基于客户的使用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电压等),建立产品性能适配模型,预测产品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优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