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整天的CS渠道门店,回到办公室的老王有点累了,他的心更累。眼看着平台电商、垂类电商、直播带货、拼购平台、抖音快手和社区团购一天又一天把人流抢走,线下CS门店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难熬……老王心想今年的CS渠道指标肯定完不成了,比这更担忧的是明年怎么办?透过办公室的落地飘窗,对面大楼的外墙广告清晰可见——“准备好了吗?双十一狂欢节”,这是线上的狂欢节,却是线下CS渠道的狂欢“劫”……2020年的化妆品线下门店关店潮,可以说是一个全国性的“渠道灾害”。事实上,过去几年化妆品店的客流已经在持续下滑,线下连锁渠道的日子已经大不如从前。疫情的出现加速了消费者从线下迁徙到线上的速度,以年轻白领女性为主体的目标消费群已经被线上新零售和垂类新电商全面分流,CS线下渠道面临严峻挑战。这个时间关口,作为厂家的一线城市经理需要挺身而出,帮助和引导这个渠道走出困境并逐步转型升级。近年来,在快消品的各大渠道中,由于线下CS门店顾客群和线上美妆目标消费者高度重合,化妆品店渠道(简称CS渠道)是线下向线上人流迁徙速度最快和规模最大的一个渠道。疫情期间疯狂生长的直播带货,让本身已经非常痛苦的CS渠道又遭受了二次打击,雪上加霜。面对不可逆转的渠道革新和消费趋势,CS渠道将会如何演变和发展?作为日化快消品厂商的老渠道和重要专业细分渠道,广大一线城市经理该如何正确应对?本书或许能给你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
在数字时代,企业要想真正具有竞争能力,必须在社会体系中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定位。也就是说,企业将更多地从过去单一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以经济目标为基础的社会价值转型。简单地说,就是企业需要通过打造生态,找到自身在社会体系中存在的意义,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做成社会企业。(1)社会企业的特点: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企业导向:直接参与为市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有明确的社会或环境目标,如创造就业机会、培训,或提供本地服务。其伦理价值可以包括对本地社会技能建设的承诺,为实现其社会目标,其收益主要用于再投资。治理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通常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团体,或者代表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控制的托管人或董事参与基础之上的自治组织。就其产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影响向其利益相关者及更广泛的社区负责。(2)社会目标。满足家庭及小区提供个人及家居服务,以满足社会对这些服务的需求;为竞争力稍逊的弱势群体创造就业机会;这些人士包括低学历、低技术劳工、中年妇女、残疾人士等,鼓励成员自力更生、融入社会。通过组织小区网络,推动小区的共融、更新及发展,提高环保意识、提倡可持续消费、鼓励物品循环再用等社会发展及环保目标。两化深度融合将促进社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章学习的内容是厘清教学内容,是第一章的延续。当我们锁定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梳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支撑教学目标实现的元知识和技能,属于课程内容的范畴,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主要回答4个问题,简称4Q(Question),分别为Q1应想内容——学习目的、Q2应知内容——相关知识、Q3应会内容——工具方法和Q4应得内容——学习成果。完成4个问题的回答,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应想内容回答了为什么学习,应知内容回答了学习内容是什么,应会内容回答了技能有哪些,应得内容回答了学习之后的结果是什么。既可以是一个大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一个大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事实上,每一部分都可以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结果呢”这样的问题。当我们基于教学目标将4个问题完整地回答出来便生成了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梳理完毕,便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选取使用。如图2-1所示。图2-14Q厘清教学内容想一想:在实施教学内容开发时,是否需要区分哪些是学员必须知道的,哪些是学员知道会更好,哪些是延伸阅读的知识呢?A.​ 是B.​ 否回答“是”,在厘清教学内容时,我们需要基于学习目标的实现将完整的知识构建出来,同时结合学员、时间区分出必须知道、知道会更好及延伸阅读内容。必须知道内容在课程上要讲解、要练习,而知道会更好的内容和延伸阅读的内容作为学员自主学习内容就行了。站在学员的视角,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三类:一是必须知道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知道会更好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延伸阅读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内容选取时,我们将直接服务于学习目标实现的教学内容梳理出来,以便满足学员实现学习目标的需求。在课程设计开发时,我们重点关注必须知道的知识和技能,原因在于必须知道的内容是直接服务教学目标实现的内容,而且只有通过教学过程才能习得,所以是课程设计开发的重点。而知道会更好的内容和延伸阅读的内容通常作为学员自主学习的内容。如果时间上允许,可以涉及知道会更好的内容,但无须作为重点,而延伸阅读方面的内容告诉学员去哪里可以找到就行了。比如:学员要学习课程设计开发的方法,必须知道的知识是五四课程设计开发模型,知道会更好的知识为自然学习设计,延续阅读的内容为案例式教学设计,可以去知乎上查阅。练一练:课程设计开发的重点应放在学员必须知道的内容上,这样的表述对吗?A.​ 对B.​ 错答案是A,应该放在必须知道的内容上。在实施教学时,我们会优先传授直接服务于学习目标的内容,而直接服务于学习目标的内容是那些必须知道的内容,然后根据时间和学员情况来判断知道会更好的内容是否需要向学员传授。所以,教学的重点放在必须知道的内容上是明智的选择。用一用:请结合自己要设计开发的课程列举哪些内容是学员必须知道的内容,哪些是知道会更好的内容,哪些是延伸阅读的内容。如表2-1所示。表2-1结合要设计开发的课程列举相应的内容学习内容分类结合要设计开发的课程列举相应的内容必须知道的内容知道会更好的内容延伸阅读的内容本节要点:在厘清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员的学习目标区分出必须知道、知道会更好和延伸阅读内容。课堂上重点关注必须知道的内容,而知道会更好和延伸阅读作为学员自主学习内容即可。基于事件、角色、组织和场景应用教学内容生成的4个步骤均可厘清教学内容。
“动则变,变则化”,如果大家都行动起来了,那么社会风气就会产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个人的一念真诚开始,经过这么一系列的转化,最终达到让整个社会风气、让整个人类的精神面貌都得以进步。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大同世界,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形态,就是这么一步步形成的。按照佛教的说法,那就是“转娑婆世界为极乐净土”,通过平凡而朴素的生活禅,最终实现人间净土。我们平常把“变化”当成一个词来用,但这里是把“变”和“化”分开来讲的。按照中国古人的观念,所谓“变者,化之始;化者,乃变之终”,变化,是一个漫长的、从始到终的过程。变,是有痕迹的、有对比的、可感受可触摸的;化,指的是大化无形、了无痕迹,是一个渐进的、不知不觉的过程。我们经常说一些艺术家,或者说一些修养很高的人,说他达到了“化境”。什么是化境?就是了无痕迹的最高境界。禅宗里爱说“羚羊挂角无踪迹”,就没有痕迹可寻,没有章法可依,腾腾任运,自在无碍。《易经》里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就是大人君子的化境。你遇到这种境界的人,说实话,人家一句话不说,你就不知不觉中被他收拾了,被他“化”掉了。我们看“火神菩萨”彭老爷子,一辈子住在一间几十平米的小屋里义诊,几十年分文不收。许多病人都说,只要上他家去了,还没搭脉,就觉得自己的病已经好了一半。这个老爷子就有这么一种“化”的感觉。那么,谁能够真正达到化境呢?这里就说了,“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能够达到化境,能够“化”人于无形,必须是至诚之人才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我们看,就是这么一步一步、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从最细微的一念之诚开始,最后达到了至诚的化境。从这里我们要看到,至诚的圣人境界,也非高不可攀,最起码,一念之诚每个人都是有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即使是坏人、恶人,内心深处那一念之诚也一定闪过、一定放过光,只不过他没有把这一丝光明抓住,没有把它付之于行动,没有从行为中体会这一念之诚带来的意义,所以才会堕落下去。真正走圣贤之道的人,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就是在一念之诚中去体会、去落实、去践行。这里仅用了简简单单的二十几个字,就把一个人从凡夫到圣人的整个成长过程说完了。可实际上,每一步的修学过程都是漫长而艰辛的。走上这一条路的人,把自己一辈子全部投入进去,也都算不了什么,要有生生世世都在这条道上行的勇气和信心才行。按佛教的说法,一个凡夫要修行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这个时间就是无量无边了。当然,每个人的根器也有所不同。佛教的根器,其实是指修行的基础。人的生命是无始无终的,有些人根器好,说不定已经修行了两大劫了,甚至有些人能即身成就,说明他离最后的成就只差这一辈子的修行了。当然,更多的人也许是刚刚开始接触,三大阿僧祗劫才刚刚开了个头。但是,不管是即身成就的人,还是刚刚开始修行的人,都是从最初那一念之诚开始做起的。所以佛教讲,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人人本来是佛……这是真实不虚的。在儒家而言,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总之,一念之诚而已。
现在,敏捷建模的定义正在发生变化。不只是用卡片建模,其他几种方式的组合也可能是敏捷建模,包括焦点小组访谈、调研问卷等。近年来的变化特点是,咨询公司渐渐发现,单单用胜任力卡片在建模时存在不足,开始逐渐丰富“敏捷建模”的建模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又是有限度的,和标准建模的主要不同仍然在于敏捷建模很少使用访谈。目前常见的组合方式包括:​ 焦点小组访谈+卡片建模。​ 调研问卷+卡片建模。​ 焦点小组访谈+调研问卷。这三种组合,第二种和第三种组合比较简易,第一种组合比较复杂,原因是焦点小组访谈和卡片建模都需要在线下进行,而调研问卷在线上进行即可。第一种组合“焦点小组访谈+卡片建模”。以往的“焦点小组访谈”多是在绩优者中进行。这里介绍一种变式,参与者除了绩优者,还可以是高管和相关领导。这就变成了一个“恳谈会”,高层针对相关层级的人才要求,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观点碰撞中逐步提炼和升华。这种方法又可以称之为小规模的“战略研讨会”,也是一种演绎的方式。第二种组合“调研问卷+卡片建模”。针对不同层级的调研,也可以理解为演绎或者归纳的方式。针对高层的调研问卷也是一种演绎,而针对中基层的调研问卷则是一种归纳。在实操中,调研往往是同步进行的。通过调研,可以发现高层和中基层对胜任力理解的显著区别。最后所采纳的胜任力模型,往往是以高层为主,中基层为辅。建议在这种组合的实操中先做调研问卷,后做卡片建模。先让参与者对胜任力模型有初步理解,更有利于做线下的工作坊。第三种组合“焦点小组访谈+调研问卷”。这种组合也是调研问卷先行,和第一种组合类似的是,焦点小组访谈的对象既可以是绩优人员,也可以是高管及相关领导。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可以了解绩优人员的行为,后者可以了解高管对相关岗位的要求。标准建模中,主要采用的就是“演绎+归纳”的方式。如果在敏捷建模中,也采用“演绎+归纳”的方式,尽管规模小于标准建模,效果也会比原来好很多,而所用时间并不明显增加。这三种组合,前后时间都不会超过两周。敏捷建模对于原来已有胜任力模型、要进行修订的需求,或者是原来某个层级已经有胜任力模型、进行增补的需求,效果比较好。对于从0到1构建胜任力模型的需求,相对而言效果一般。
商品即信息,产品即媒介。广告不仅有广而告之的作用,还能够影响人们的钱包。95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已被广告包围。出门能看到公交站广告,大屏广告,户外广告,回家还能在等电梯的时候看会儿广告,指着广告里出现的商品说,“这个我家也有。”品牌通过大面积广告的传播,进入千家万户,这种威力几乎可以与日常的生活认知相媲美。当然,能够做到大家脑海中都有的广告,恐怕还得属“脑白金”。脑白金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成功在十几年的广告持续轰炸中,当仁不让成为大家心中能够立刻想到的广告。我们不得不承认广告和商品正在深刻影响我们,认知的范围不断扩张。普通人脑子里每个品类的产品品牌至少能记住2个,我们做广告的人可能满脑子都是品牌名,非常可怕。当认识边界扩大到这里时,我们在交流中用“蒂芙尼蓝”、“爱马仕橙”,也不会有任何的不适感。就像女生说化妆品时喜欢说“小棕瓶”、“萝卜丁”、“粉水”,完全忽略品牌,商品的某个物理特性变成了大众可以识别的点。在广告中,文案上甚至会直接打出“白胖子,限量抢购!”“祝你百事可乐!”写这句广告语的文案可能没有想到,广告片的传播会让这句话出现在学生互赠的贺卡中。认知的魔力让广告文案进入生活成为认知,又能够不断被提炼和传播再次触发认知,循环往复。
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就是“道”和“器”,在它们之间,还有一个“形”作为媒介。简单来说,比“形”更高级、处于“形”之上的就称之为道;比“形”低一档次,处于“形”之下的就称之为器。这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的。那么,这个“形”是个什么东西呢?就是指具体有形状、有相貌,说白了就是有物质形态的东西,就是构成物质世界的这些元素。从物质的角度出发,人们通过对物质形态的研究,然后总结出了其中的性质、规律、原理、变化规则等等,像这样通过人类思维总结出来的东西,就可以称之为道。因为它不是直接从物质形态上表现出来的东西,但是它又同时存在于物质形态之中,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这就是通常意义的道。当然,这还不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大道”,而是广义上的道。打个比方,在传统文化中,五行是指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包含木、火、土、金、水。这个“行”其实也可以当成“形”,只不过它是从物质运行、转化的角度而言的,是动态的概念;而形,则是从静态,从物质的形态上来说的。如果我们把这五行看成是五种基本物质形态的话,那么五行,实际上也可称之为五形。每一种物质所具有的性质,是必须要通过我们的思维进行抽象、演绎,才能被理解和认识,这就是形而上的范畴。比如说金形,它的属性是坚硬、不变易,具有一种稳固性、坚固性;木形,具有生长、燃烧的特性;水形,具有流动、湿性;火形,有光、热等属性;土形,厚重,同时还有含藏性、包容性,因为五行中的金木水火,都是在土的基础上形成的,土能够含藏它们、包容它们。所以,这五种物质本身,属于“形”;而这五种物质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生克关系、物质能量的运动关系等等,就属于形而上的道了。那么器呢?是形而下,它的概念就是有形之物按照人的要求、按照人的意志而改变了它的原貌,使之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这样的东西就称之为器。还是以五行举例来说明,为了人们的需要而使之发生变化,比如金,把它做成锅碗瓢盆,就变成了具体的器;木,做成桌椅板凳,也变成了具体的器。此外水、火、土,都可以变成具体的器。人们既可以使用某种单一的物质变成具体的器,也可以将几种不同的物质综合在一起,而成一个具体的器。比所说捏泥巴烧成陶罐,首先土里面就要加水,捏好后还要用火烧制,这就是借助了几种物质,最后形成的东西,还是形而下的东西,就是器。对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大道,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狭义的概念,它是在“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这种广义概念上,再进一步升华,再进一步总结之后所形成的概念。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大道,跟西方哲学里面所谓的唯一真理、最高真理是一样的。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个最高真理、唯一真理,中国人称之为道,基督教称之为上帝,古希腊哲人称之为逻各斯,但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虽然世界上一切哲学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不可说、不可说。在基督教里面,你追问上帝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犯忌的,产生追问的这个念头都是邪恶的,是受魔鬼引诱的,所以不可能告诉你答案,因为上帝是不可说的。在佛教里面,你问什么是佛性?什么是空性?这也不可能给你标准答案啊!只要嘴巴一说出来,不管是什么都成实有的了,怎么可能是空性的呢?所以这个东西,不管是道也好,还是上帝也好,抑或是空性也好,又说是佛性也好,总之这一切东西都叫做“强为之名”,强行给它安立了一个名,让我们便于叙述,便于理解。但是安立了这个名字,实际上就已经变成了第二性的东西了,已经不是它本身了。所以,任何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东西,都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东西了,因此前面讲的,圣人要立象设卦,禅宗要拿棒子打你、要喝你,就是要破除你对大道的概念性认识,而让你直接去体会大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