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经销商的转型福音继2019年3月推出《调味品企业八大必胜法则》之后,张戟先生另一本书《调味品经销商公司化运营九大法则》又将出版。他嘱我为之写序,虽自觉笔拙,但深感于他对中国调味品行业的热切关注和执着追求,就痛快地答应了。从书名即可看出,前一本是写给调味品生产厂家的,而本书则是专门写给调味品经销商的。前者指导厂家如何依据行业发展规律正确制定战略先胜后战,后者则为广大的食品、调味品经销商指出了如何实现转型升级,走上公司化运营必由之路的不二法门。两本书互为呼应,堪称姊妹篇,均为填补行业空白,指导厂商制胜的真知灼见,故为厂家、商家必读之书。认真读过之后,厂家和商家如能结合实际做深入换位思考,必定大有收获。疫情过后,各行各业都会面临一些大变化,调味品行业也不例外。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向及方式方法、经销商的上下游关系和经营体系,以及消费者的生活习性和购买途径,都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谁能洞察幽微主动应变,谁就能抢占先机。但中国从事调味品经销的群体,不少人的意识还停留在传统生意的“买与卖”这种肤浅的实质关系上,仍在凭一店之力甚至一己之力单打独斗。有的人也意识到了危机,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去做改变。张戟先生即将出版的这本新书,适值其时地为彷徨中的经销商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我将张戟先生微信发来的书稿大致浏览了一遍,深切地感觉到了他对调味品经销商们的关注、关切和爱护之情。本书从经销商们的现状分析入手,直截了当地指出了经销商们的短板所在。然后分析行业发展趋势,明确指出“公司化运营”才是各类调味品经销商们走向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至于具体应当如何做,作者用完整的体系和翔实的内容,条分缕析,带领读者从茫无头绪到渐入佳境:从怎样选对方向到如何做好规划;从规划业务、品牌、渠道、推广、目标、费用的详尽分类,到商业模式的重构;从公司化基石——组织建设的原则和类型,到企业文化的细分;从怎样设计企业的使命、愿景,到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及团队的行为规范;从怎样选人、用人、留人,到如何培训人才,通过“内部赛马”等竞争机制让内部人才脱颖而出组建团队;从如何加强产品、渠道、销售需求及以“现金为王”的内部资金等各项管理,从而构建起企业完整的管理体系,到员工薪酬、绩效考核和厂商联盟的建立……洋洋洒洒二十余万字,对调味品经销商的转型升级做了详尽阐述。通览全书,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体系,又有短兵相接的实战搏击;既统筹企业经营全局,又深入局部探幽索微;既有宏观战略布局,又有微观战术指导;既有行业趋势分析,又有真实案例解读,为经销商们如何顺利进入公司化运营的快车道,提供了完备并能实操落地的指导方案,可谓用心良苦!读张戟的书,犹如与智者交流,让人不忍释卷。感觉他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第一,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无论肯定与臧否,总是论点鲜明毫不含糊,并用大量行业中的实例,作为支撑其论点的论据,加以自然论证。第二,内容翔实,自成体系:一章一节分门别类,理、例并用相得益彰,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殊途同归自成体系。第三,逻辑缜密,条理清晰:逻辑是谈话议事的轨道,离开了逻辑,清晰的道理也会变得杂乱无章难以服人,看张戟的书和听张戟的课,对他的逻辑思维都印象深刻。第四,语言平实,不舍主题:语言平实是张戟两本书中的共同特点,不夸张、无虚饰,言之成理论之有据,纵横摆阖却始终紧扣主题。第五,思维活跃,把脉行业:做事认真,观察细致,思维活跃,善于归纳,蒐集成书,把脉并助推调味品行业健康发展,功莫大焉。张戟先生长期持续关注中国的调味品行业,耳濡目染了不少厂家商家的兴衰。作为行业专家,他比一般人的感受更为深刻。诚如他在自序中所说,这些感受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岂料他这一“吐”,就变成了书。这对正处于转型彷徨中的经销商们,无疑是夜行途中的马灯,不说指明方向,起码能让夜行者少走许多弯路。真心希望广大经销商朋友们能早日得到这本书,让它成为指导转型的福音!管中窥豹仅得皮毛,仍乐于以此为张戟新书鸣锣开道,是为序。四川省川联川菜调料商会秘书长《中国川调》杂志主编
 我们面前的世界其本质最终是可以经验的,抑或是不可经验即超验的?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实际上可以视为是划分中西两种不同哲学的根本的分界。  区分现象与实在,亦即现代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谓的“自然之二分”,是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和一贯传统。对于西方哲学家来说。所谓现象,即外部世界通过人类的感觉经验所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而所谓实在,则是那种隐匿在现象背后的、作为被呈现者自身的东西。因此,前者属于可感世界而“现而不实”,而后者则属不可感世界而“实而不现”。我们看到,早在古希腊巴门尼德就提出“意见”与“真理”二者的对立,柏拉图则宣布了“幻影”与“理念”之间的分歧。也正是基于这种两界的设定,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亚里士多德把“在”本身从“在者”中施以剥离,使后者从属于经验的科学,使前者属于超验的本体,最终在西方学林中为所谓的“形而上学”开辟了一席之地。  中世纪经院哲学被史学家们目为西方哲学的“黑暗时期”,但是在坚持现象与实在对立这一西方哲学传统方面,经院哲学家们并不逊色于古希腊人。这种对立不仅表现为名辨问题上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的尖锐对峙,而且以极为激进的形式表现在神学领域。从所谓的人与神、尘世与天国的二分的假定到安瑟伦、托马斯对上帝超越性的论证,都无不是对这一点的印证。因此,人们不无理由地发现,西方哲学对于神学不唯并行不悖,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哲学,才使神学为自己的存在根据找到了最好的说明。  如果说,现象与实在的对立倾向在西方古代与中古哲学中仍属隐而不显的话,那么,这种倾向在西方近代则为蹈常袭故的哲学家们进一步发扬而推向极致,这就形成了以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为代表的势如水火的两大对抗系统。一方面,英国经验论从现象的经验出发摒弃实在的本质,宣称唯有特殊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信验的东西,从而最终走向相对主义的怀疑论。另一方面,大陆唯理论从实在的本质出发无视现象的经验,坚持唯有先验的普遍的理性才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从而流于绝对主义的独断论。因此事实表明,西方近代哲学所引以自豪的对古希腊传统的“复兴”,不过是重新回到哲学分裂的别称,而它的所谓对“人类理性”的“启蒙”,不仅无助于医治西方文化的沉疴旧病,而且无疑于旧伤添新痕,使西方文化一步步迈向死胡同。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无疑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站在时代的前沿,他比任何人都更痛切地意识到哲学分裂所带给西方文化危机的深重,也比任何人都更彻底、更自觉地反省和批判西方日趋陈腐的二元论传统。而他的旨在沟通现象与本体的“先天综合判断”、“先验统觉”、“先验想象”等一系列极富建设性的思想的提出,使他的哲学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对于备受哲学分裂之苦的西方哲学来说,不愧为一场震古烁今的革命。然而,康德的哲学努力,依然是先入为主地以现象与实在的区别为其前提的。故他反对认识的对象的超验,但同时又不忍割爱不可经验的“物自体”;他坚持先验意识的统一,但同时又断言知性与理性为背反的二律。所以,就其最终结论来说,以克服二元分裂为其宗旨的康德哲学,仍不失为是一种貌合神离的体系。  这种现象与实在之间的难以愈合的伤口,使西方哲学始终生活在不可知论的阴影之中。对于西方哲学家来说,既然我们的意识只可经验现象,那么,那种隐匿在现象背后的本体的实在,则只能属于意识鞭长莫及的领域。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在西方哲学史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直结伴而行,实证主义与神秘主义始终共生共荣。也正是基于这种不彻底的“半截子”的经验主义,西方人使现象世界从属于科学,而把这一世界的真实的本体、最终的根据拱手让渡于神学。于是,展现在西方文化中的,一方面是科学的昌明,一方面是神学的盛行;一方面在尘世中实证自己的感觉,一方面在天国中超渡自己的灵魂。借助于科学人可以为我们面前的世界立法,但归根结底,这一作为主宰的立法者自身最终却又是冥冥之中的上帝的子民。  这是一种无“根”的文化。明白这一点,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回到存在本身”这一口号振聋发聩地喊出了苦闷失落的西方哲学家的心声,成为他们共同的文化批判纲领。但是,循着西方传统哲学模式是不可能回到“根”、回到“存在本身”的。西方哲学这种无根症,实际上深深植于西方哲学的现象实在二分的传统哲学模式之中,而这种二分又深植于人的以逻辑—语言为其轴心和基础的人类普遍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定向之中。因此,它几乎已成为一种人类文化的不治之症。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道”的哲学的时候,我们发现,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中国人却早已陈仓暗度了。
今天中国企业面对的市场之复杂程度,超过了其他地区的企业,这源于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在思维上我们比较注重看得到、摸得到的东西,只有看得到、摸得到的东西我们才会相信,但是现在的市场已经变成你摸不到、看不到;第二,我们对自己的欲求并不是很清楚,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要往哪里去,但一个企业能不能真正的持续下去,最大的困惑就是要弄清楚未来的走向;第三,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自我成长的困境当中,却不是很清楚外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所以最近几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如何回归到基点、从最基本的经营要素去探讨未来。即,转型或者发展,我们要思考的最基本东西是什么?在思考转型时,我们缺失了什么重要元素?借华夏基石的10月管理论坛,跟各位分享一下我的思考,回到四个经营元素去思考未来。第一个元素,我们是否回到顾客那端去思考转型?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市场的确在改变。用IBM的研究报告来说,我们今天已经过渡到要重构前端业务的阶段。以前我们注重地是产品,是企业内部的能力,比如我们对产品、技术的理解,对成本和规模的理解。但是今天,我们必须要转移关注方向,就是要走到业务前端去,回到我们跟顾客之间的关系上、回到顾客的角度,从这个基点去观察,我们才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这个市场在发生什么变化。最近我们观察到一些优秀企业正在做一些调整,比如华为开始做手机,联想要去涉足农业,阿里要去做物流和金融,等等。这就涉及转型究竟要转到哪里去的问题。你可以是战略转型、业务转型或者是财务转型、增长模式的转型,但所有这些都是路径,都需要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你要真正转到哪里去?——你只有回到顾客那里,以顾客为转型目标,你才能真正转得过去。我们可以重新想一下,在我们所有的努力当中是不是在以顾客为中心,所有的日常工作有没有体现顾客理念,所有的流程环节是不CHINASTONE转型之道:回归基点思考转型30是在围绕客户做?如果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还说不清楚,我们就要从两个纬度做基本的反思。一个纬度是,对行业的理解是怎样的,是不是真的跟顾客的需求一致。我们现在遭遇到农业发展的困境:从顾客的期望来讲,农产品和食品要安全可靠;从产业的角度讲,企业需要不断寻找成长的空间,但是我们面对的却是土地、环境的污染,这些超乎了企业能把控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在产业发展所面对的挑战和顾客的期望之间,要真正找到成长的途径,就必须知道真正的挑战在哪里,而不是简单地去思考我这个企业要不要增长,要不要排第一。另一个纬度是,在整个产业当中你这个企业真正的价值在哪里?你能不能跟顾客一起把这个价值创造出来,并且贡献你的力量。这两个纬度,是今天整个市场变化带来的根本性变化。回顾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我们会发现,我们在思考未来时实际上还是缺失了一些东西,比如说首先是缺失了战略。战略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赚多少钱、规模有多大,而是有没有持续走向未来的能力。这体现企业家的战略能力和思维方式,有多少人在用未来来决定现在?第二,我们跟环境之间的互动如何?我们能不能跟环境变化走在一起?刚才我在看剪彩的时候,站在台上的嘉宾我都认识,我就在想他10年前是什么样子,10年后是什么样子,环境带给大家非常大的调整和改变。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做得到与环境互动,在环境当中变化,跟环境之间相互改变?第三缺少的是远见。我们有没有看到整个社会、整个产业发展的变化?我自己有很深的感受是,在家电这个产业我们需要认认真真研究三星。刚才我坐在一位老总的旁边,他戴了一只三星的表,三星现在已经开始做这个了!未来屏幕的空间会很大,我们日常所有的咨讯都是在屏幕上,我们怎样做到与屏幕的互动?这不仅仅是消费类电子领域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的一些家电企业可能还在纠结于规模不够、成本期专题MONOGRAPHICINSIGHT31本不够,事实上外部的环境已经完全变了。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企业,真正像三星或者苹果那样去思考未来和现在,只有做思维的改变才可以帮助我们。为什么?因为企业换了一个全新的范式了。我们的企业在今天跟过往最大的区别,就是过往的企业叫利益共同体,今天的企业叫做价值共同体。过去,我们可能更关注股东的利益、员工的利益,关注于这些利益,是能够帮助这个企业成长的。但是现在企业的范式变了,我们不再是利益相关者,我们是价值相关者,所以企业的外延和内涵已经全部改变。今天如果仅是关心股东、顾客是不够的,你必须去关注你的分销商、你的终端顾客,因为他们已经是企业的构成成员,是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这使得我们企业管理的范式也在改变。之前我们可能关注的是内部成本、内部机会、内部的组织绩效跟考核,今天关注的则是合作的绩效、行业共同地成长和推进;从技术、人才、内部的战略转到对商业流程的理解,对市场和顾客信息的获取。这是一个很彻底的改变。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也有彻底的改变。第一个关键的要素是企业之间是一种数据、技术和标准的交流,而不再是一种商业贸易的关系。第二个成功要素是,在企业所有的价值链环节当中应该保持一致的追求方向、共同的工作方法,以及对产业的一致理解。以上所讲的所有根本性地改变,都要求我们在思维方式上一定要回到顾客那一端。我们现在看看诺基亚,觉得非常可惜。这个时代淘汰了很多伟大的公司,某种意义上来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离顾客越来越远了。我个人认为,在经营当中我们要回归到四个基本要素上,在这四个元素上认真做努力,在有限资源上创造更加大的附加价值。第一个就是顾客价值,我们首先要为顾客创造价值。很多人问我,顾客价值是什么定义。但当我做研究的时候,我发现顾客价值并不是一个可以去准确定义的CHINASTONE转型之道:回归基点思考转型32概念,它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换个角度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回归到顾客这一端去做选择,你就可以面对所有的挑战和困难。前几天我参加一个论坛,大屏幕在放PPT时,突然停电了,音响系统全停了,在两三分钟的时间里,现场的工作人员在跑来跑去找原因。当时我就想,如果是以顾客为中心,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如果任何时候你都在想,顾客现在要什么,这就是“顾客思维”。任何时候、从任何角度你都要有“顾客思维”,这就是企业在经营顾客价值。这是经营的第一个要素。第二个要素是成本,成本必须合理,合理的成本才有竞争力,我是坚决反对用低成本。我们前30年用的低成本不是真正的低成本,我们用的是比较优势,使得我们的成本看起来低。但是我们真正讲成本的时候,必须是合理的。因为成本贡献品质、贡献所有投入的价值,成本是对投入价值的评定。你的投入价值够,你的成本就应该高。如果你的成本低的时候,我就会认为你的投入价值不够。所以我认为成本必须是合理的,而且要有竞争力。我们能不能真正尊重劳动价值、真正符合员工的工作期望,我们对浪费怎么理解,我们是不是可以让管理再简单、更简单。最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真正把创造价值的人摆在了一线,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第二个经营元素。第三个本质要素是规模。很多大企业在一起交流时发现,企业的规模都很大,但是规模大是不是就都有效?我和我的同事讲,我们可能是第一,但没有走在第一的路上。换个角度说,你可能是拥有最大规模企业的人,但是你并没有真正获得规模价值。所以,我希望大家知道为什么规模并不重要,是因为规模本身跟顾客没有直接相关关系。但对企业来讲,你就要想规模到底是什么,你要追求规模还是追求有效的规模。第四个基本要素是盈利。盈利是什么?我们觉得盈利一定要有人性关怀,要把美好的感受传递给顾客,只有当产品里有人性关怀的时候,你才可以真正创造价值。为什么苹果手机出现的时候,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因为它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用户需求是什么。我从LV这个品牌上也终于理解了盈利怎么做。有人问我,“陈老师,你是不是认为你是成功幸福的女士?”我说是。我又说,“幸福还能看出来?”,他说能。他说如果我没有一个LV的包就不幸福。一个产品如果让顾客有美好幸福的感受,那就是它的价值。这是我们在经营上需要关注到的东西。当局面变得复杂和困难的时候,当市场发生波动的时候,你恰恰需要定力。企业的定力就来自于在这四个元素上的专注和投入:怎么更专注于自己的顾客,去细分市场;怎么样让自己的运营活动和价值链关联起来,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盈利和收入跟顾客之间是什么关系?最后还要强调,在回到顾客价值这个经营基本要素时,有几个问题需要关注到:第一,我们是不是真正以顾客为中心,是要拿顾客当什么,当上帝?当家人?还是朋友?第二,顾客需要的是价值,而不是最低价格。第三,你为顾客增加的价值和创造的价值是什么?第四,顾客是不是真的满意来自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忠诚关系,这是需要长期、细心培育的。陈春花中国著名企业文化与战略专家,先后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与贸易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5月,开始担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低端市场的界定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私人诊所等具备医疗资格的医疗单位和零散的不容易维护和拓展的药店,重点拓展的药品有两种:一种是不需要推广,或稍作推广就可以销售的流通型普药;一种是需要对渠道和终端进行推广的深销型普药。流通型普药由于上市时间长,市场认知度高,价格低,附加值低,应针对此类药品进行渠道为主,借助商业平台进行销售。而对于深销型普药,需要在渠道推广的基础上,直接面对终端或终端的直接掌控者,需选择在低端市场认知度低,市场价格不透明,附加值高的药品。虽然流通型和深销型药品的渠道相似,目标市场相似,但采取的推广手段和营销策略重心截然不同。对于企业来说,既能创造规模又能创造利润的药品称之为规模利润药品。这类药品不仅起到在消化产能、摊薄成本,还能通过其规模效应,带动盈利品种销售,并创造品牌影响力。规模产品是贡献销售额,创造现金流的重要产品,但不能创造利润。反之,对于处于低端市场的成长期和部分从临床退下的半新药和较为先进的普药的产品,称之为培育产品,是拥有较高的毛利,具有较大的附加值和较好的成长力,可作为企业的重点培育对象,所以,也可从培育产品中筛选第三终端深销型品种。下面了解一下在低端市场上一个最大的增长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征及产品选择。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用药量较低,所承担的治疗比重也较小,再加上销量以金额来衡量的话业绩小,此类市场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较低。但新医改明确指明分级诊疗要下移首选就诊渠道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所以,无论社区治疗中心未来全部使用基本药物的建议是否成立,其必然将承担为城市医院分摊治疗常见病的任务,此市场层级将在短期进入快速增长期,所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层级,是企业的新增长点。然而,此市场层级必然竞争激烈。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承担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治疗,而针对此类疾病的药品多为上市多年的普药。所以,在全部使用基本药物的假设尚无定论的前提下,针对社区市场,产品选择上对学术要求则相对较少,价格相对便宜,但应以治疗常见病的药品为主。而且此类药品的竞争药企多,需通过规模和利润的模型分析,选择在规模和利润上,或企业有独特优势的药品。对于药企来说,药品必须通过合理的结构调整,进入合适的市场层级进行销售,这是药企取得良好销售业绩的根基。但国内大部分企业看似产品线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规划,实质上并非如此,以至于造成了产品潜力难以释放,产品线管理混乱,产品难以实现专业化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先将企业的目标市场充分细化分层,再决定现有的产品的分配组合,使不同的产品在合适的市场层级充分释放潜力,这也是产品线管理和企业策略制定的首要因素。
微信群,着实火了一阵。我也进过群,苦不堪言。每次课上,我都说互联网是个生态,创业就要建生态。自然生发,百态依存。简称生态。微信群就是个例子。不过,那是个缺氧的生态。人生有限,微信开发者很慈悲,入了群无法屏蔽,有个小红点,不断提醒新消息。本意是:不让你入太多群,糟蹋体格,耽误性格。但很多人还是入了几十、几百个群。这样的生活,已进入阴沟。乱入群是个恶习。所以,进去干什么都算恶习。恶习在群里此起彼伏,互相传染。无论多么高端的人,只要凑在一起,立即变成痴呆,甚至泼皮。有的恶习,尚可理解。比如,发广告。只要有铺垫,混熟了,宣传自己天经地义,不然跟你们废什么话?做生意要紧。如果再来点赠品和优惠,反而仁义。抬杠、争论、骂战,也算热闹。群体生活的维度,必然很低。每天碎嘴长舌,互不嫌弃就好。恶习处在正常智力范围,就是良民。入群本是无聊事,打发时间也不错。而有些恶习,超越智力下限。主要有以下三种:发链接。互联网上,最不胜其烦的就是信息。某地真出现六个外星人,轮不到你通知大伙。来了本想聊个天,你却让人读文件。抢红包。陌生人之间抢红包,无耻又荒唐。进群是交友,不是捡钱。人性的裸露,比身体的皮开肉绽更可怜。为几块钱犯不上。可偏偏有人乐此不疲。喝鸡汤。科学提高了物质、降低了精神,心灵鸡汤能做平衡。但不能多。热衷互喝,坏了肠胃。喝完还鼓掌感谢,灌的人就更多。恶习有不同,群都一样。大群小群、好群坏群,区别不大。群,毕竟是群。没有高端群这一说。要说有,全国就一个:七常委群。你进去干啥?有些大拿,爱建专业群,定位于高端。总得请点高端人士吧?难。给面子的,来了不说话,挂那儿供人瞻仰。不给面子的,要么不来,要么来搞一言堂。不舒服,便开战。网上不是面对面,谁也不怕扔杯子。好群,人都不多。没事保持安静,有事说事。都是正常聊天。最好的群,每人都说自己的话,发自己的原创,原汁原味做交流,别无分号。有一两个好群,挂在那儿,合乎自己的兴趣或利益,就弥足珍贵。不必乱窜。
电气工程可以分为许多专业,重要的是,你需要选择一位在项目领域具有经验的工程师。你不会要求牙科医生进行脑部手术,因此不要指望所有的电气工程师都具备设计产品所需的全部技能。(一)模拟/数字电路设计需要聘用的电气工程师的类型,取决于你需要设计模拟电路还是数字电路。我们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中,模拟信号是指可以具有无限多个值的信号,而数字信号仅由0和1组成。通常,设计模拟电路比设计数字电路更复杂,这也是现在有那么多电气工程师从事数字设计而不是模拟电路设计的原因。笔者曾经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招聘到一个合格的模拟电路工程师,在做产品的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试错成本。比如,电路设计不合理导致的静电问题。同时,模拟电路设计很难实现自动化,因此必须进行定制设计。(二)低功率/高功率设计与设计小型移动设备相比,为电力公司设计大功率电力传输系统需要完全不同的技能。笔者在大学期间曾参与某企业关于大型电力检测设备的开发设计,产品使用场合主要针对上千伏大功率高压设备。与小型电子设备相比,需要更多其他方面的技能,否则就会发生很多难以想象的问题。(三)高级别/低级别设计低层次的电路设计通常需要对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而高层次设计则更多是关于系统。以下是一些电子设计级别,从最高级别到最低级别分别是:​ 开发套件:电子设计的最高水平是使用诸如Arduino之类的开发套件,开发套件仅用于早期的原型设计和概念验证;​ 电子模块:电子模块是经过全面测试和认证的解决方案,同时可以集成到其他产品中。模块允许混合设计,可以使用定制电路及一些更复杂的功能模块。例如,许多产品开始使用WiFi模块或蓝牙模块;​ 芯片级:芯片工程师已经解决了所有原理层的、最基本的问题,芯片级设计往往是针对产品需要大批量生产的场景;​ 设备级:一部分产品可能需要某些离散级设计,这种设计水平使用了很多基本组件,如晶体管;​ 集成电路:这可能是最低级别的电路设计之一,在设计集成电路时,设计人员在使用基础元器件(例如,晶体管、电阻、电容等)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半导体的原理问题。(四)无线通信如果你的产品设计包含无线组件,请确保聘请了具有设计射频电路经验的电气工程师。在非射频电路中,电信号主要跟随PCB走线,但是射频信号会在导线外部传播,从而使设计更加复杂。绝大多数电气工程师对射频设计都缺乏经验或相关知识。(五)嵌入式系统(微控制器)几乎所有的现代电子产品都需要一个“大脑”。例如,电饭煲中包含一颗微控制器芯片,该芯片可以检测你按下的按钮,并根据这些按钮执行某些功能。
前面我们从“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这五个方面,对人的普遍情绪和心态做了详细的分析,说明要齐家,要把家族治理好,要把一个社会人事圈子理顺,确实要在自己的情绪上面真正做好管理,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始终保持正心诚意,保持你如如不动、稳如磐石的心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在这些情绪上过关,这也是我们修身齐家的落脚点。“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这一段话就是对前面的总结,以此来说明修身对于齐家的重要意义。什么事情有度就好,再好的东西也要有度才行;一旦无度,就全盘皆输。另外,好东西你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不好的东西你也要看到其好的一面。现在有些人,吃东西老是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养人,那个不好不养人,其实也未必。今天有个朋友到书院来,推荐多吃大蒜,说大蒜如何如何好,因为甲型流感的原因,现在台湾的大蒜都涨了很高的价了,饭店里炒菜都舍不得多放蒜了,因为太贵了。的确,大蒜确实有很多好处,对于解毒、杀菌这些,确实不错;但是,你也要看到它不好的一面啊!蒜吃多了烧心,虚火会上扬,而且按照古代的说法,大蒜生吃生嗔,熟吃生淫,寺院里面忌食葱、蒜等“素五荤”也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你生吃大蒜的时候,人的肝气容易动,容易发火。我们平常只要遇到满口蒜味的人,一般来说,他的性格、情绪都不会太好;还有,吃大蒜大葱之类的容易引起荷尔蒙变化,也容易出问题。所以,一般人认为是好的东西,或不好的东西,都要看到它还有另一面。在人际关系当中,我们也很难做到真正的不偏不倚。《中庸》里面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把一件事情,好的一面、坏的一面,正的一面、反的一面,都要认识清楚,然后采用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思路,制定出能够覆盖大多数意见的政策出来。要做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确不容易。俗话说“情人眼中出西施”,你在谈恋爱的时候,在你的眼中这人啥都好,没有不好的,浑身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魅力,连臭骂你一顿,回去你还要回味半天。以前王洛宾写过一首歌:“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你看,爱一个人的时候,哪怕天天挨鞭子,都会有很爽的感觉。所以谈恋爱的时候,对方的缺点都是美的,就是做错了你也会认为好。但是结婚以后呢?热乎劲过去了,就变成“恶而不知其美”,你面对的就是柴米油盐,面对的就是一个黄脸婆、一个糟老头子。一切就都变了,再也找不到恋爱时的感觉了。现代人的离婚率那么高,一夜情那么多,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这里说“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真正能够做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真正能够做到中道而行,任何事情都能保持一种清醒、理智的头脑,这是非常非常少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字释天下:老子有明确的人、家、乡、邦、天下五层人间世的架构,天下即指所有人。知:知在老子文本里有两种意思,也有两种写法:知与智。有些文本也将知解释为智,但知本身的意思是知道、认为,泛指人的思想意识。古人将思认为是心而不是大脑的功能,心之官则思,思之所得即为知,知之明白者曰智,知之混沌者为愚。知是行为(思考)过程,智是知的一个结果,很多人知(思考),却并不能知得明白,这就是知的另一个结果:愚。这是世俗对于智与愚的主流理解,将知之不明称为愚。但是,老子对于世人所谓的愚,其实是持肯定态度:我愚人之心也哉!对于世人所谓的智,是持否定态度的:以智治邦,邦之贼也。美:好看,引申为喜欢。鲁桓公元年(前711年),宋国的总理华父督(后来华元的曾祖父)在路上看到一个美女,《左传》记载: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即看着孔父妻子的马车驶过,眼睛跟着马车,直到马车远去,才回过神,说了一句:美而艳。真是美丽而明艳照人啊!恶:厌恶,不喜欢。《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可见,恶是与爱相对立的状态。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美在春秋上古时代,并不是与丑对立的概念,而是喜欢与不喜欢的区别,反映中国上古审美观里重视视觉到心里的感受,而不是将美与丑看作是事物本身的属性。美是一种心理感受:看(也包括其他感觉器官,下同)着喜欢的叫美,看着不喜欢的就叫恶,厌恶、讨厌。这种“从感觉到心理”的路径,是美与丑(恶)的分界线。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正是非儒家传统的、上古思想的体现。善:善在老子文本(按通行本统计,下同)出现51次,是个高频词。既做名词,也做动词,此处即是名词,有好的、幸福、长久等多重内涵,是老子对于人及社会能达理想状态的最高肯定用词。此处以美好翻译,不善即指不美好。但需注意,老子之善的内涵大于美好的意思。善字出现频率:《老子》51次,《论语》42次,《孟子》114次,《荀子》205次,《庄子》89次,《管子》262次,《孙子》33次。盈:充满、填满。盈是指充满而不溢出,溢是充满而溢出。高下相盈指高处的东西会落下而充满低处。音:声是万物的发响,声有高下(所谓四声:平、上、去、入),音则有调(所谓五音:宫、商、角、徵、羽),有律(节奏与旋律)之音即是乐,配乐之言者为诗,随乐而动者为舞。作:作在老子里也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发作,自然发生、生长、运动等意思,这个意思解时是中性词;另一种是举措、做事、举事,有刻意做作、无事生非的意思,与无为、自然、不欲等相反,是个贬义词,如上海话里的“作”。此处是生长、运动的意思。始、生、为、成,是指承接无为之事、不言之教的事的四个过程与结果。有:拥有、占用,是所有权的标志。为:作为,有操作、操纵、施与的意思。有为即是指妄为,无为是老子推崇的。恃:依仗、凭恃,以某某为依靠的意思,引申为控制及控制欲。居:居者,停而留,指对某个空间的占据,引申为对财物的霸占,有摆老资格的意思,引申为权力及权力欲。去:从所占的空间离开,叫去,引申为退还或失去霸占的财物。不去,即是长久保存,是老子推崇的状态:天长地久,没身不殆。翻译天下人都认为一种喜欢是最好的,这种喜欢就会变得令人厌恶。都认为一种美好是最好的,这种美好就不再是真正的美好。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困难与容易是相互转化的,长与短有相互比较才看得清楚,高大与矮小可以互相变化,声响与音乐是彼此交织的,有走在前面的就有跟随在后面的。这些都是永恒联系在一起的现象。因此,圣人(洞悉上述现象),对待要做的事不轻举妄动,不喋喋不休地去说教,而是让万物自然生长,却并不宣称是自己发动的。就算培育了万物,也不认为万物当作私产,付出努力,却不以成绩做功劳,把事情做成功,不将成功的结果据为己有。正是做成功却不独占成功果实的做法,才不会丧失成果啊!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