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原文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就会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身上受伤了,父母就会忧虑;德行有伤,父母就会蒙受耻辱。这是通过一组对比和递进的关系,来说明德行更加重要。但当下情况完全颠倒了,父母如果看到自己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哭了,会紧张地跑过去,“宝贝长、宝贝短”地哄着;如果自己的孩子抢了别人家孩子的东西,或者与别人家的孩子打闹占了上风,这时,家长一般不会真心批评自己的孩子,最多为了照顾对方家长面子适当责备一句,内心可能认为自己孩子太厉害了,以后不会吃亏,心里反而很高兴!这样,从小就给孩子埋下了“缺德”的种子!身体一点伤,很容易就恢复了,算得了什么?而德行的伤是“内伤”,反而不易觉察,这种糖衣炮弹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只看到非常短暂的眼前一点点结果和利益,而看不到积福累德的长远和未来,虽然也是一心为孩子考虑未来,做的反而是背道而驰!什么是德?学校里是“五讲四美三热爱”,生活中是“仁义礼智信”,企业中则是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实践公司文化。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德”是指按照自然规律工作、生活、做人做事;“物”就是我们所说的福报。我们所说的财富、智慧等,老祖宗用一个“物”字来代表。厚德,才能承载万物。德行就是积累福报的过程,人的福报就像一个水池,不断通过积德向里面蓄水,福报会越来越多;而缺德,则是不断地从水池排水的过程。一旦福报用尽,相应的痛苦和烦恼也就会接踵而来。别人享受福报时,我们“羡慕嫉妒恨”,而忽略了别人积累福报的过程;只看到果,没有看到因,就会产生不平衡感。我们都知道能量守恒,其实福德也守恒,只不过没有人测量而已。有人说:不对啊,富贵人家的孩子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的福报从何而来?有这样疑问的人,应该反思自己的德行,因为德行好的人,压根儿就不会这样想。他们会认为: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羡慕别人也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的帮助,反而徒生烦恼,何必呢?当然,这个疑问也很容易回答,这些福报是祖上积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他们祖上有德,家风好,有什么可“羡慕嫉妒恨”的?但如果后代不再继续积福累德,福报用尽,栽殃随之就来。有些富二代飙车斗殴,车损人亡的事情也不少;高官达贵享受荣华富贵,一旦德行下降,触犯法律,牢狱之灾随之就来,立刻冰火两重天。德行的伤难治疗,需要慢慢调理;如果任由德行“胡作非为”,严重透支,这种内伤迟早会爆发,千万不要在弄得遍体鳞伤时,才能幡然悔悟。
讲到用人,都说要用能人,但真正用了能人,有可能问题更大。关于用人问题,战国四君子是一个极好的范例。所谓四君子,包括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按照西汉贾谊的说法:“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纵离横。”这四位在当时不可不谓能人,而且基本上都同所在国的君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都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过君主的重用,但是,最终都没能维持长久的合作。在这里,我们就以孟尝君为例说明“用能人”的问题。好在这四个人的行为差不了多少,可以类推。孟尝君田文本来就是齐国宗室,其父亲田婴在齐国为相十多年。孟尝君在继承其父的封地爵位后,以养士而出名,食客数千,人才济济。贤能之名,蜚声诸侯,就连秦昭王,都曾一度打算请他担任丞相。由此才有了孟尝君逃离秦国时“鸡鸣狗盗”的故事。这样的人才,齐国能不用吗?于是,齐湣王任孟尝君为相,把国家大事全托付给他。但是,很快齐湣王就不大放心了,“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罢免了孟尝君的相职。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孟尝君不惜策动秦国攻打齐国,派人到秦国鼓动秦王放出要聘任孟尝君为相的风声,迫使齐王重用自己。当孟尝君在齐国呆不下去后,又到魏国担任丞相,这时,他丝毫不顾他与齐王同宗共祖的关系,同齐国翻脸,联合秦、赵、燕,打败了齐国,把齐湣王赶下台。齐襄王即位后,不得已又任孟尝君为相,直到去世。孟尝君死后不久,众子争嗣,齐魏合作,乘机灭了他的后裔。孟尝君确实属于能人之列。尤其是在招揽人才方面,恐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代表。所以,武侠小说谈到那些急公好义、求贤若渴的主儿,往往以“小孟尝”、“赛孟尝”之类的名号褒奖。但是,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别忘了还有另一方面。司马光对孟尝君是看不上的,他的评价不像贾谊那样赞美,说:“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在司马光眼里,孟尝君不仅是小人,而且是奸人。表现为养士不分好坏,吃着国家的俸禄,笼络自己的党羽,醉心于个人的名利,典型的吃官饭养私骆驼。对上欺侮君主,对下坑害百姓,不但是奸人而且是“奸人之雄”,有什么可推崇的!司马光写书当然可以对孟尝君说三道四,大加斥责,但现实不那么简单。作为管理者,处在齐湣王的位置,能怎么办?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你是董事长,正好遇到了孟尝君式的人物,你敢用吗?第一答案是:不能不用。因为孟尝君手中拥有丰富的资源,尤其是人脉、关系等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拥有这样的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假如有一个人,拥有孟尝君式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拿出来就能使自己的公司拥有技术或市场优势,甚至能把竞争对手搞得七零八落,你不用才怪?极有可能,你还会以高薪为饵,以高位为诱,不把他招到自己麾下不罢休。但是且慢,还有第二答案:不得不防。当年的孟尝君确实与齐国唇齿相依,但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说白了,齐国是齐王的,不是孟尝君的。这种能人一旦到了决定公司成败的地步,要不就是把公司化为己有,要不就是跳槽对你构成致命威胁。齐王最怕的就是:用他,有可能对齐王取而代之;不用他,他就跳槽当秦国和魏国的总经理,鼓动这两个国家来打齐国。孟尝君当上丞相,齐王的后脊梁就冒冷气,道理就在这儿。实践中的老板,对于能人,尤其是那种了不得的能人,往往会又爱又怕。大势所趋,不用不行,而一旦重用,又会如芒刺在背。当然,如果孟尝君是无私奉献的活雷锋,那老板大可不必担心。但是,用人不能寄希望于对方是圣人,只能把他假设为常人。而经济学告诉我们,趋利避害是常人行为的基本逻辑。用能人,确实能使公司获利,而一旦发生利益冲突,往往也会使公司的损失最大化。司马光不用操心利润,所以他可以唱高调。他所说的道理我们可以理解,但他所说的做法不见得可行。如果找不到圣人和君子,全用愚人,那还干不干事?克服这种两难问题的出路,在于老板与员工在利益上的一致化。现代管理中强调塑造共同愿景,实际上就是力图解决无形利益以及价值观念的一致化问题;经理人控股、利润共享等等管理手段,实际上就是实现有形利益一致化的举措。没有利益上的一致化,就没有真正的“双赢”。你好我好的表面和气,只是掩饰利益冲突的鸵鸟式方案;而忍痛割肉的退让,由于存在单方面的利益损失,往往是更大冲突的前兆。所以,“亲兄弟明算账”,把双方的利益得失明明白白摊开,聪明人都自己会算账,这是用能人的基本前提。所谓和谐,不是掩饰矛盾和冲突,而是在算账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共享。
1.打消终端顾虑,签订包销协议猜疑和顾虑是新品推广的第一杀手,如果不能有效制止,推广进度就会严重滞后,建议和终端客户签订包销协议,约定双方的责任,保障双方的利益,取得店老板的信任,签订时务必讲清楚产品卖点和产品给店老板带来的利润,把账算清楚。2.建立终端客户微信群,保持互动终端店老板的互动、销量排名、经验分享等对新品的铺市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微信群是建立关系最好的选择。微信群的建立有如下建议:​ 客户分等级入群。根据历史月度销量将客户分为钻石级、黄金级、白银级、青铜级,分别建群,容易产生对比促进作用。​ 注意维护群内秩序。部分客户负能量太多、戾气太重、信誉差、不适合入群,否则对其他人员会造成影响。​ 要有群主,有管理员,树立群规。A.入群人员要实名制(店名+本名),不可乱发与产品无关的广告娱乐信息。B.及时分享销售数据和购买照片即可获得红包奖励。C.专人按时通报群里各老板的销量数据。D.新品信息、活动政策、客户疑问、优秀分享等不间断分享在群里,鼓励大家推广新品。E.做好日排名(数据实时跟进、奖励实时发放、培养卖新品的习惯)、周排名(累计排名了解差距,激发比、赶、超)、月排名(月度大奖得者大肆宣传,提高影响力)。提醒一下:建群刚开始需要预热,树标杆、选榜样必不可少,要求业务员找客情好的店老板积极带动,不断分享。3.店老板需要精神和物质双重刺激多卖多赚,这个赚是额外奖励,最好是日薪制,根据销量数据红包当日兑现。 荣誉激励,积极传播,对周进度销量高的店给予荣誉牌锦旗或牌匾,由经销商老板或品牌商当地最高管理人员颁发,并传到所有终端客户微信群。意外惊喜,对月度销量高且月度积极分享、群内活跃度高的终端店老板给予意外惊喜,如赠送笔记本电脑、家用电器等。4.强化宣传,客户裂变如今早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媒体源,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和影响力,要强化这些潜在资源。例如:​ 终端店老板将你的新品推广到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交微信群。​ 终端店老板将你的新品成功引导成一次政企团购。​ 终端店老板将你的新品成功导入周边的社区团购平台。这些情况都要加大宣传力度和终端店老板的激励力度。5.关注产品批号,确保批号新鲜新品的铺市,货龄是第一难题,把握不好会产生很多负面信息,所以要做到:​ 量力而行,不强压货。​ 陈列跟进也是调换货的基本条件,无陈列不调货。​ 时时关注货龄,做到一月一监管。​ 保质期过半产品寻求渠道积极调整处理(调到高销量门店、KA特价、新品赠饮/免品等),切不可坐、等、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