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稳定性,但并不代表制订的战略举措是一成不变的,相反,需要不断地微调。战略回顾就是把握战略执行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实现持续优化。那么战略管理与日常的管理有什么区别呢?一是战略调整的周期比较长,一般为一年,对于支撑当年经营目标的经营策略可以按权限适时调整。二是战略调整之前需要系统思考和专业分析,需要与整个行业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相比较后作出判断。三是战略调整需要平衡资源与目标、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战略管理不是灵丹妙药,而是一个系统的、渐进的过程。管理提升往往比业务突破更加困难,因为业务的突破可能会因把握了机会而短期实现,而管理的提升只能是一个渐进的持续优化过程。而且,由于职能管理的效果有较长的滞后性,职能部门的指导和政策会受到来自业务层面的挑战,此时,如果高层领导没有前瞻的眼光,缺少耐心和定力,迷茫,不经意间流露出对职能管理的轻视,就好像无形中打开了本来就潜藏于职能部门内心深处的“潘多拉盒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么离战略管理失败就不会很远了。世界上最难的就是坚持,而战略管理的本质正是坚持。因此,如果说战略管理难,那么难度不在于它有多么复杂,而在于建立了管理系统之后能不能持之以恒地运行。8.1管理者角色的转型管理者的角色转型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转?亨利•明茨伯格将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三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如何才能做好这三个角色呢?答案就是深入基层。只有信息准确,才能决策正确。任何一个组织都强调各级管理者要深入基层,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营销的高层管理者,一定要深入一线市场,看自家产品与竞品在终端的表现,了解用户对不同品牌的评价,发现顾客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了解一线业务人员工作中的困惑。因为困惑就是影响效率的原因,就是高层要去解决的难题。困惑并不能自行解决,会像病毒一样传染、漫延,影响士气、涣散军心。困惑问题通常是诚信、公平和资源配置的冲突。什么是资源配置的冲突呢?比如,一方面强调业务代表要解决客户的问题,另一方面给业务代表的权限和资源却不足。比如,由于标准不细,不同的业务代表和经理的权限和资源不一样,造成内部博弈。从裁判向教练转型:一是提高决策水平。在策略导向的业务模式下,策略执行是否到位至关重要,而这个答案必须要到市场一线去直接观察,如价格、陈列、新鲜度等,从业务报表上是看不到的,必须到一线直接观察。二是从一线业务员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在不同层次上解决问题。各级管理人员有了对一线现状的统一认识,再追溯管理的问题就能抓住重点。上层与基层共同面对问题,一起讨论,寻找解决方案,是最有效的教练过程。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社会,等级思想严重。上层的人际关系也是基层的重要资源,高层可以解决很多一线管理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社会问题。比如,一个企业要在某个地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高层出面是最有效的办法。所以高层深入业务一线,必须安排拜访当地的官员、宴请当地重要客户,为基层业务单位营造一个良的经营环境,这就是人际角色最好的价值体现。
想要打造一场高质量的线下活动,就必须优先组建一个线下活动核心团队,并且明确每一个人的分工。如果说明确活动目的,是为了确保社群线下活动的前提条件,那么组建核心团队则是确保活动可以顺利开展。对于大部分社群运营者来说,其本职工作的核心在于线上社群的运营和维护。而针对线下活动并没有明确的分工。因此,每次策划和组织线下活动时,都会临时进行分工。再则,很多社群为了提升成员的参与度,也会想办法把社群成员组织到一起做线下活动。所以,社群的线下活动,其核心团队的构成,往往会随着活动目的及主题内容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此,想要组建一个高效率的社群线下活动核心团队,关键是确定活动项目的负责人。一名优秀的线下活动负责人就好比汽车的方向盘,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线下团队能否很好地承接、完成活动项目,并且确保活动质量。通常来说,线下活动的负责人都会由社群核心人员担任。毕竟他们对于社群文化、社群发展规划等更熟悉,可以尽心尽力地开展线下活动。除此之外,可以让一些有能力,对社群足够忠诚的铁杆粉丝担任。至于具体如何选择,则需要考虑社群创业者、企业主、品牌方等的实际情况,以及社群线下活动的目的和主题内容来确定。对于由社群成员来担任线下活动的负责人这一情况而言,我们就需要知道该如何判断这个人,他是否适合担任线下活动的负责人。主要可以从他对社群的忠诚度、业务能力、热心程度,以及其本身所拥有的资源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例如BetterMe社群,曾经在上海举办的城市开营活动,就是由当时的社群成员——城市营营长孙小米担任项目负责人的。之前,孙小米虽然也参加过很多其他社群的线下活动,但从来没有主导和举办过活动的经验。但是鉴于其对BetterMe社群的忠诚,以及她性格开朗、热情,做事靠谱有担当。因此,团队最终选定由她担任活动负责人。孙小米也没有辜负组织对她的信任。在没有任何线上团队的资金和物料支持的情况下,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在上海成功策划、组织了3场线下活动。而且因为活动质量高,几乎每场活动参与的名额都是被秒杀爆满。正是因为上海营的成功经验,为之后BetterMe社群在其他城市开办同类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群线下活动的核心团队组建,除了项目负责人,还包括外联团队、执行团队、现场布置人员、主持人等,有时还需要与第三方组织进行合作。具体如图8-1所示。图8-1社群线下活动的核心团队组建运营研究社举办的年度运营人聚会活动,其线下活动团队的组建及具体分工:(1)​ 项目总负责人,主要负责策划活动主题、内容,把控整体活动的节奏,协调、沟通活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2)​ 项目执行经理:主要协助项目经理完成对整体项目的把控,同时具体策划活动前中后期的具体细则,并对各项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协商解决,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3)​ 活动外联组:主要负责活动大咖嘉宾的邀约工作,并根据嘉宾分享的内容进行排序。(4)​ 活动宣传组:主要负责活动前中后期的预热、宣传,包括具体的物料、话术文案等的撰写。(5)​ 现场执行组:活动场地的沟通、活动现场的布置等,包括场景布置(包括对现场桌椅的摆放等);活动进行中对各种现场设施进行有效协调,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6)​ 活动礼仪组:负责所有参与用户的对接工作,包括迎宾、签到、引领及协助等,活动后第一时间与用户沟通,将用户沉淀至流量池。(7)​ 协调组:主要负责与第三方公司的对接,包括现场道具、影像设备调试、舞台搭建等。由运营研究社主办的运营人年终聚会活动,可以说每年都能取得非常成功的结果,正是得益于线下团队的精细分工。如果各位社群创始人在具体策划线下活动时,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不知道具体该如何组建线下团队,完全可以借鉴运营研究社的分工模式。当然,还有一些社群如李叫兽研究会、BetterMe社群等,其实都已经形成了一套有着自身特色的线下活动核心团队的组建方式及分工模式,这些也都可以作为优秀案例予以参考,关键是在组建线下核心团队时要保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1)直销市场条件优点缺点​ 用户范围边界较清晰​ 用户较集中​ 用户有一定规模​ 产品​ 直接面对用户,可以深入互动,有利于深化双方关系​ 减少了中间环节,流转速度较快​ 获客成本较高;销售效率较低​ 直销人员众多,管理难度大图4-2工厂人际直销模式直销在大部分消费品领域,都属于边缘性或辅助性流通模式。互联网时代,一些企业(比如海尔)借助于微信等手段,通过小范围社群的组织方式,使直销模式焕发出新的生机。(2)自营零售市场条件优点缺点​ 用户规模较大​ 用户较分散​ 产品品种多、变化快​ 自控零售终端,有利于贯彻战略意图,有利于策略、政策落地​ 在零售层面和用户接触;渠道结构较扁平​ 自营零售机构人员众多,管理难度较大​ 厂家全资分子机构约束机制可能薄弱,难以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图4-3工厂自营零售模式这种模式介乎于直销模式和直供(直营)模式之间,可以称之为准直销和准直供(准直营)。其实质在于制造商进行产业链的前向整合,构建直抵零售层面的自主、可控垂直流通体系。(3)直供(直营)市场条件优点缺点​ 用户规模较大​ 用户较分散​ 产品品种多、变化快​ 利用社会零售商资源​ 直接管理零售终端,渠道结构较扁平​ 零售商及零售网点众多,管理难度较大​ 不直接接触用户;需求信息有可能被隔阻图4-4工厂对接零售商模式在快消品领域,这种模式通常称作直供;在家电、家居等领域,则通常称作直营。家居、建材、时装等行业,零售形态主要是品牌专卖店加盟,直供和直营是主流流通模式。(4)分货市场条件优点缺点​ 用户众多​ 用户分布广泛​ 产品品种多、变化快;销售流量巨大,有时需事先囤货​ 既利用社会分货商的资源和优势(资金、物流),又能渗透管理终端​ 依托分货商的吞吐能力,提高销售效率,降低经营风险​ 和直营(直供)模式类似,管理零售商及零售网点的难度较大​ 不直接接触用户;需求信息有可能被隔阻图4-5工厂与资金、物流平台合作模式分货模式介乎于直供(直营)和分销之间。有些产品,比如手机、电脑、家用空调等,既需要零售层面的精耕细作,又需要以巨额资金为依托的吞吐,这种模式较为合适。(5)分销市场条件优点缺点​ 用户众多​ 用户分布广泛​ 零售网点众多且分布广泛​ 利用社会分销商资源​ 销售效率高,管理相对简单,减少了销售费用​ 市场管理和运作的重心较高,不利于零售层面精耕细作,不利于接触用户;需求信息可能受到隔阻​ 销售业绩依赖于渠道伙伴,有时会受制于渠道能力图4-6工厂与分销商厂商分工模式对大部分消费品制造商来说,分销是最可行、最有效率的流通模式。目前分销模式正朝两个方向演化:一是厂商一体化融合。双方的交易关系是市场化的,权利边界是清晰的,但在市场运作上尽可能协同配合。二是大分销逐渐浮出水面。分销业正在整合,医药、快消品、家电等领域覆盖区域较广(乃至全国)、容纳品牌品种较多、向三四五级市场延伸较深的分销巨头逐渐增加。(6)自营分销市场条件优点缺点​ 用户众多​ 用户分布广泛​ 零售网点众多且分布广泛​ 产品品种较多、变化较快​ 自设分销机构,越过社会分销环节直接管理零售商及网点​ 自主掌控分销环节吞纳和排空的规模和节奏​ 自设区域销售机构管理难度较大;缺乏内在风险约束机制​ 区域销售机构无法抵御总部压货冲动图4-7工厂自设区域销售公司(分销机构)模式这一模式属于直供(直营)和分销两种模式的融合。它在家电行业比较多见。中国最早进行渠道变革的家电企业如TCL、创维、海尔等都采用了这一模式。为实现增强内在约束、激励的双重目的,目前许多制造商已设计和推行区域销售机构员工(团队)持股机制。(7)合资分销市场条件优点缺点​ 用户众多​ 用户分布广泛​ 零售网点众多且分布广泛​ 既利用社会分销商资源,又对分销商有所控制;管理比较简单​ 有利于从区域多头代理向统一分销、服务零售模式转型​ 合资区域销售机构股东之间容易出现分歧甚至冲突​ 和分销模式相类似,市场管理和运作的重心较高图4-8工厂与合作伙伴共同设立区域合资销售机构模式这一模式下,如果工厂控股,则与自设区域销售机构类似;如果合作伙伴控股,则与厂商分工的分销模式类似。步步高、格力、美的等企业较早地采取了这一模式。
对不同人格特征的班组员工心理繁荣水平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在内向/外向维度和直觉/感觉维度上,不同班组员工心理繁荣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结果为:外向型人格的班组员工心理繁荣水平高于内向型员工,直觉型人格的员工心理繁荣水平高于感觉型员工;在情感/思维、判断/知觉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1。表2-3不同人格特征的班组员工心理繁荣水平的比较人格特征M±SDt内向67.36±14.75-5.062***外向70.41±15.05心理繁荣情感68.91±14.781.604思维67.94±14.97直觉69.44±15.472.043*感觉68.17±14.51判断68.63±14.940.837知觉68.03±14.68(三)组员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对班组员工进行性格特征调查,主要考察内外向及决策方式两个维度。从内外倾角度来看,61.6%的员工偏内向,这部分人较为关注自我的内部状况,38.4%的员工偏外向,这部分人倾向于将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外在的人,外在的事物和环境;从决策方式来看,63.7%的员工为情感型决策方式,该部分人常从自我的价值观念出发,做出一些自己认定是对的决策,比较关注决策可能给他人带来的情绪体验;36.3%的员工为思维型决策方式,这些人比较注重依据客观事实的分析,一视同仁地贯彻规章制度,不太习惯根据人情因素变通。将两种人格因素进行组合,并基于不同员工的特点形成的班组的心理繁荣指数情况结果表明:内外倾及决策方式这两个个性特征的心理繁荣水平存在交互作用,外向思维型班组整体心理繁荣程度明显高于外向情感型班组,内向思维型班组的心理繁荣程度低于内向情感型班组。图7-4组员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
珠宝新营销,到底怎么玩(1)珠宝行业怎么样?竞争态势如何?未来趋势如何?新营销、新零售、大数据、云计算对珠宝行业有哪些影响,催生了哪些变革?这是最近几年,很多投行高管和珠宝同行与我探讨最多的问题。一方面,珠宝行业蓬勃发展,2017年市场容量突破了6000亿元,超越了白酒行业,还将持续增长,潜力无限;K金、3D硬金、珠宝等高毛利产品旺销,占比也越来越高,利润可观。这是行业达成共识的认知。另一方面,珠宝店渠道分散,客流被稀释;品牌和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此起彼伏,行业开始洗牌,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出现。传统的营销、传播、品牌、管理手段效果大打折扣。珠宝品牌也在慌乱中加速数据化布局,进军电商,开发小程序、APP,试水新渠道、新营销、新零售,借助移动端的CRM系统,强化对会员消费数据的沉淀与挖掘。分销商也在靠渠道驱动,跑马圈地,发展更多的加盟店;代理更多的品牌,以积累对抗品牌的资本。终端门店开始玩微信、玩抖音,尝试异业联盟、跨界经营,积极探索新营销、新零售。珠宝微商、钻戒定制工作室、直播店新业态不断出现,梦工场、星设汇、翠花等共创共享平台和微商业组织大行其道。阿米巴经营、品牌小组、员工创客体系也在颠覆原来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珠宝行业已经被裹挟到变革的大潮中。这个变革是局部改良还是颠覆式革命?这是行业的拷问,也是我近5年的思考。我认为,在这个技术驱动的时代,消费习惯、交易方式、营销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但颠覆了原来的商业模式、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也重构了商业活动的“人、货、场”。作为新商业时代的有效抓手,珠宝新营销应运而生。(2)我2003年进入珠宝行业,一直在珠宝企业担任高管,也给很多珠宝品牌提供战略咨询服务。2013年下半年,珠宝行业突然变冷,行业拐点出现。我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和技术的快速迭代,让消费者的主体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商业主权进入消费者主权时代!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商业的逻辑不再是“产品经营”,而是“用户关系经营”。这是用户思维,从产品到价格、从渠道到推广、从服务到管理,都要“以人为本”。与此相适应的,只有珠宝新营销理论。珠宝新营销是相对于传统营销而言的,其运营的底层逻辑是用户思维。是对“产品、价格、渠道、推广”四要素的颠覆和重构,是基于对“新生代、新中产”主流消费群体的深刻研究与洞察,以场景体验和价值贡献为连接器,连接并强化用户对产品和品牌价值的深刻体验,建立目标用户对品牌的强信任关系,让产品畅销、长销的一套完整体系。珠宝新营销不是对营销、传播和管理方式的修补,而是颠覆。从生产制造到品牌创建,从渠道管理到终端零售,再到会员管理、员工管理和产业链管理,一切都要重构。本书以逻辑推理,演绎新营销发生的背景与未来趋势;以案例复盘形式,解读行业应对的实战策略,普及新营销理论;从社群、场景、流量的工具矩阵到战略与战术的方法论,深挖珠宝行业“新营销、新品牌、新产品、新零售、新连接、新场景、新服务、新传播、新管理”九个内容。我觉得:新营销是珠宝行业在智能互联时代竞争的有效抓手。能给中国珠宝企业家一个窥探行业演变趋势的洞察窗口,给高管决胜千里之外新营销战略方法论,给中基层管理干部新颖实效的案例和工具。本书围绕上述行业最关注的问题,以大量的实战案例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实战案例的背后是新营销逻辑。(3)特别感谢星光珠宝集团董事长周天杰先生和富豪珠宝董事长李付之先生,给我一个宽松的践行环境,让我的社群营销新理论得以在不同规模的店铺和品牌中去探索实践、开花结果。星光珠宝和富豪珠宝旗下的店铺及品牌成为珠宝新营销玩法的试验田,这些支持让我感激不尽。也感谢周大福、周大生、爱迪尔、六福、莱绅通灵、IDO、明牌珠宝、老凤祥、嘉华、普林尼珠宝等行业一大批优秀品牌,它们的实践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观察研究的样本。更要感谢博瑞森图书的张本心老师和马优老师,在本书的编辑和出版过程中给予了鼎力支持和悉心指导!我相信,混搭、跨界、共享、试错,将是未来商业的主旋律,大家都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经过这些探索,珠宝行业未来也越来越清晰,那就是:线上线下渠道协同、服务协同、管理协同,借助智能设备和云计算,为运营赋能,品牌、生产、分销、零售、消费者五方在悄悄构建“供需一体化”的新商业关系。这是珠宝新营销的最终和最完美的结果。是以为序。崔德乾2018年10月26日于合肥滨湖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对《易经》熟悉的朋友一看就知道,“乾损益动”这个标题里面,含了三个易卦:乾卦、损卦、益卦。动是什么呢?它是《易经》里最重要的指标。我们以前也讲过“三易”之说,即简易、变易、不易,这个变易就体现在动上面。那么,这个动是怎么通过乾、损、益三个卦表现出来呢?是怎么通过我们的心性修养,与我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挂上钩呢?下面我们就来来周敦颐先生怎么讲。“君子乾乾,不息于诚”,这是从乾卦九三爻里来。我们在讲第一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的时候,就把乾卦单独提出来,很详细地讲了一次。我当时讲乾卦核心,就落在九三爻上面。我们不妨来重温一下九三的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我们在《周子通书》的前面几章里,专门对这个“诚”字作了很细致的分析,周敦颐先生把“诚”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在《周子通书》的其它各章中,也都在反复提持这个诚。“君子乾乾,不息于诚”,它的核心依然是这个诚字。按照易学关于爻位的理论来说,乾卦九三爻是得位而没有得中。判断易卦很重要的着眼处,就是这个“中”和“位”。九二和九五就是处在上、下卦之中,正当核心的位置,这个位置是可以掌握全局的。所以我们平时打卦,打出一个卦后,首先要看得中与否,是阳爻得中还是阴爻得中。九三爻没有得中,但是得位了。什么叫得位呢?一、三、五是阳位,二、四、六是阴位。阳爻处在阳位上就得位,阳爻处在阴位上就是失位。乾卦九三爻是处在阳位上,所以是得位而不得中。我们可以这样来看,九三爻是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但是,它在整个事情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正因为是处在边缘化的状态,所以就要随时提醒自己,随时随地要处在警惕的状态。“夕惕若”,就是说在晚上都要保持警惕;“厉,无咎”,虽然处在这样的位置比较危险,但是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过错。其实,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只要能把乾卦九三爻这种“终日乾乾”的状态,时时保持、充盈于我们的内心,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哪怕是“5、12”这样的大地震来了,你内心如果处于这种“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的状态,也不会害怕什么。君子之所以能够做到“终日乾乾”,就是因为自己的一念之诚起作用了,一直保持着这种乾乾之诚的状态。一个人做到了内不欺心,外不欺人,诚于中而形于外,还有什么可以恐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