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性是趋利避害的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出自《奸劫弑臣》)安全有利的就接近它;危险有害的,人们就远离它,这是人之常情。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出自《难二》)好利恶害,是人固有的本性。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出自《心度》)民众的天性,是厌恶劳苦而喜欢安逸的。这里把“劳佚”视为了利害的一种。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出自《五蠹》)人们的习惯想法,都是追求安逸和私利而避开危险和穷苦。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出自《外储说左上》)利益在什么地方,民众就归向什么地方,宣扬什么好名声,士人就拼死为它奋斗。事实上,韩非子把“名”也视为了“趋利避害”的利的一种。总言之,韩非子在陈述人性是趋利避害的时,无褒无贬,就像讲人要吃饭喝水,都是很正常的。比韩非子晚出生65年的司马迁在他的千古名著《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两人对利的看法并无区别。人之趋利避害,是凭借对生活的观察,对历史的阅读就可以总结处理的。但背后原理是什么呢?韩非子也在书中尝试了做出解释。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出自《解老》)人无羽毛,不穿衣服就不能抗御寒冷;上不着天,下不沾地,以胃肠为本,不吃饭就不能活;因此不免有欲望和贪心。2.​ 人性是不知足的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徒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徒其威而倾其国。注:言欲望水涨船高,随权位而递进,民谚曰:人心不足蛇吞象。(出自《爱臣》)韩非子认为人的欲望是得寸进尺、得陇望蜀的。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众人则不然,大为诸侯,小余千金之资,其欲得之忧不除也。(出自《解老》)人无羽毛,不穿衣服就不能抗御寒冷;上不着天,下不沾地,以胃肠为本,不吃饭就不能活;因此不免有欲望和贪心。很明显,韩非子把趋利的原因归结为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需求是指一种状况,言需求侧重指客观性;需求在主观上的反映,就是欲望,言欲望侧重指主观性。主观上的欲望可以把客观上的需求进行放大,于是不好的一面就出现了,即人们可能无节制地放纵欲望。如果是韩非子认为基本需求是正当的,那么对于过分的欲望,韩非子就不认可了,所以他说欲望和贪心不除,那就是自身的忧患。他进一步讲,所以圣人有衣服足以抗御寒冷,有饮食足以充饥,就不发愁了。从中看出韩非子认为人是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的,并且他认为圣人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而一般人是“不知足”的。韩非子对欲望的不知足提出批评(其实着也暗示着,在他的治国思想中,会打击不知足的欲望):故欲利甚于忧,忧则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则失度量;失度量,则妄举动;妄举动,则祸害至;祸害至而疾婴内;疾婴内,则痛祸薄外;痛祸薄外,则苦痛杂于肠胃之间;苦痛杂于肠胃之间,则伤人也惛。惛则退而自咎,退而自咎也生于欲利。故曰:“咎莫惛于欲利。”(出自《解老》)所以欲望和贪利比忧患还要厉害,有忧患就会生病;生病则智慧衰退;智慧衰退,就会丧失法度;丧失法度,就会胡作非为;胡作非为,就会出现祸患;祸患一出现,疾病就会缠绕心神;疾病困扰在内,病痛和祸患逼迫在外;病痛和祸患逼迫在外,痛苦就会积聚于肠胃之间;痛苦积聚于肠胃之间,那对人的伤害也太惨痛了。惨痛则退而自责,退而自责则知惨痛生于欲望和贪利。所以《老子》中说:“自责没有什么比欲望和贪利更为惨痛的了。”韩非子分析了欲望不知足的隐患: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由是观之,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可欲之类,进则教良民为奸,退则令善人有祸。奸起,则上侵弱君;祸至,则民人多伤。然则可欲之类,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夫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者,大罪也。故曰:“祸莫大于可欲。”是以圣人不引五色,不淫于声乐;明君贱玩好而去淫丽。(出自《解老》)人有欲望,思虑就会混乱;思虑混乱,欲望就会加重;欲望加重,邪心就会得胜;邪心得胜,办事就会失掉原则;办事失掉原则,祸难就会发生。由此看来,祸难产生于邪心,邪心是由欲望诱发而成。欲望这种东西,进则可使良民为奸,退则可使善人遭祸。奸事一起,上侵犯君主,削弱君主的权势;祸害一到,百姓就会遭受伤害。于是欲望这种东西,上侵君主,下伤百姓。上侵君主,下伤百姓,这是大罪。所以《老子》中说:“祸害再也没有比欲望再大的了。”因此圣人不为五色所诱惑,不沉湎于声乐;明君轻视贵重玩物而摈弃华丽。嗜欲无限,动静不节,则痤疽之爪角害之。(出自《解老》)嗜欲没有限度,行动没有节制,痈疽的角爪就要伤害他。3.​ 人性是自私的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出自《六反》)韩非子指出举例,民间父母对待儿女,生男孩就庆贺,生女孩就溺杀,这其实也是功利算计心。公允地说,不可谓父母对儿女全是利益算计之心,已不可谓全无利益算计心。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出自《备内》)韩非专门指出君主的后妃和太子,虽有夫妻、父子之亲,但背后所系利害甚大,君主若早死一天,继承人及其母就权倾全国早一天,难免内心不巴结君主早死。公允讲,不可谓天下后妃、储君皆如此,但又不可否认有这类后妃、储君。更不要提,若因君主之死,能让本不能继承君位的儿子们得以上位时。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译:因认为对方照顾自己不周。(出自《外储说左上》)韩非子举例说,儿子长大后,也会因认为父母养育自己马虎而埋怨父母;孩子承认侍奉父母不周时,父母又会恼怒责备他。这都是因为各自都是自身立场为大。故事1:卫妻祈福卫国人有一对夫妻像神明祈福,妻子祈求说:“请让我没灾没病,得到一百捆布。”丈夫问她为什么祈求这么少(即只有一百捆布),妻子回答:“超过了这个数字,你就会用它来买妾。”(出自《六微》)故事2:晋文公伐宋文公讨伐宋国。预先就公开宣布说:“我听说宋君昏乱,轻视侮辱德高望重的人,分配财产不公平,教诲和命令不守信用。我来此目的是为民除害。”(出自《外储说左上》)故事3:越国伐吴越国讨伐吴国,事先就公开宣布说:“我听说吴王修筑如皇台观,挖掘深池,使百姓疲劳困苦,耗费财物,竭尽人力。我前来为民除害。”(出自《外储说左上》)故事4:齐桓公伐蔡蔡侯的女儿是齐桓公的夫人。桓公和夫人一起坐船,夫人摇晃小船,桓公非常害怕,制止她但她也不停下来,桓公忿怒地离弃了她。后来桓公想再召回她,蔡国却进而把她改嫁了。桓公非常气愤,准备讨伐蔡国。管仲劝谏说:“为了夫妻之间的一个玩笑,不值得讨伐人家的国家,既然不能指望因此建立什么功业,就请不要计较这件事了。”桓公不听劝谏。管仲说:“必不得已的话,楚国不向周王朝进贡菁茅已有三年了,您不如起兵替天子讨伐楚国。楚剧顺服了,随后回兵袭击蔡国,就说‘我替天子讨伐楚国,而你们却不率领军队听命助攻。’然后就灭掉它。这样在名义上是正义的,在实际上是有利的,所以一定会有替天子讨伐的名义,同时有报仇的实效。”(出自《外储说左上》)人性趋利避害,讲的是人面对利和害做选择时,会选择利而逃避害。人性是自私的,讲的是当人面对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做选择时,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甚至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4.​ 人性的本质是利害算计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注:言肯付出是因有利可图。(出自《备内》)韩非子认为人们的“仁义”行为,很多也只是表象,背后动机还是追求自身利益。他举例说,医生吮病人的伤口,是因为这是医生职业的利益之所在;造车人希望人们富贵,是因为人们富贵了才会找他做车;做棺材的工匠希望死人,是因为死了人才会有人向他买棺材。所以不能从这些职业的表象进行道德褒贬,要看到支配这些背后的利益机制。总言之,利害计算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主卖官爵,臣卖智力,故自恃无恃人。(出自《外储说右下》)韩非子认为,君主用官爵来收买臣子,臣子卖智力来获取官爵,这其实就是一个交易,谁也没必要感谢谁,都是靠自己的资源或能力吃饭。民之所有者也,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出自《制分》)人之常情,莫不是想拼命卖力去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出自《难一》)韩非子认为君臣之间就是交易关系,双方都是依据利害衡量做出决定。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出自《五蠹》)耕种是需要花费气力吃苦耐劳的事情,而民众印愿意去干,是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打仗是十外危险的事情,而民众却愿意去于,是因为他们认为可以出此获得显贵。夫贪盗不赴溪而掇金,赴溪而掇金则身不全;贲、育不量敌则无勇名,盗跖不计可则利不成。(出自《守道》)贪婪的盗贼不去深涧拾金,因为去深涧拾金,身体就难以保全。孟贲、夏育不估量敌情,就得不到勇武的名声;盗跖不预计可行性,就不能获利。故事1:妇人拾蚕 黄膳像蛇,蚕像毛虫。人们看见蛇就会惊恐害怕,看见毛虫就会汗毛竖起。渔夫捕捉黄鳝,妇女拾蚕喂养,因利益所在,都能像孟贲、专诸一样勇敢。(出自《说林下》)故事2:东家惠工雇用工人来播种耕耘,主人花费家财准备美食,挑选布币去交换钱币以便给予报酬,并不是喜欢雇工,而是说:这样做,耕地的人才会耕得深,锄草的人才会锄得净。雇工卖力而快速地耘田耕田,使尽技巧整理畦埂,目的并不是爱主人,而是说:这样做,饭菜才会丰美,钱币才容易得到。主人这样供养雇工,爱惜劳力,有父子之间的恩惠,而雇工专心一意地工作,都是怀着为自己的打算。所以人们办事给人好处,如果从对人有利处着想,那么疏远的人也容易和好;如果从对人有害处着想,那么父子间也会分离并相互埋怨。(出自《外储说左上》)故事3:吴起吮脓吴起担任魏军将领攻打中山国。士兵中有一个患了毒疮的人,吴起跪着亲自为他吸掉脓血。这个士兵的母亲马上哭起来,有人问道:“将军如此对待你的儿子,还有什么可哭的?”这位母亲回答说:“吴起吸他父亲的伤口,他父亲奋战而死;现在这孩子又会奋战而死了,现在我就是为此哭泣的。”(出自《外储说左上》)【小节解评】:趋利避害和自私是人性的基本原则,而现实世界中人们表现出来的人性自为行为选择,其实基于这两个原则的利害计算结果而已。“利害算计”使人性的作用发挥过程,具有了理性。而正式因为这种理性的存在,使“干预”成为了可能,“干预”就是赏罚,这是韩非子学说中治国方法的主体性手段。众所周知,韩非子和他的老师荀子被后世认为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的确讲过“人之性,恶”,但遍读《韩非子》全书会发现,韩非子始终没有直接讲性恶,他只是讲人性是为己的、趋利避害的,这是人的自然属性。所以我认为给韩非子直接戴上“性恶论”的帽子是欠妥的。韩非子真实想表达的意思是,人们的行为是基于利害计算的,无关性善性恶。借用我在《管理:以规则驾驭人性》中的说法,人群关系的本质是博弈,博弈即是人性,以此描述人性,比用“性善性恶”讲人性更客观。利害计算或者说博弈必有一个标的,这个标的就是“利益”,如果要纠正一下韩非子认为的利益都是物质性利益的偏颇,我们不妨再发明一个词汇“精神性利益”,即人们的价值观也是一种利益,如此再讲人性的本质就是利害计算、就是博弈,便无瑕疵了。
三步曲:第一步,学销售;第二步,学管理;第三步,学创业。在很多次演讲中,都有大学生朋友问:“老师,您支持大学生创业吗?”我们说:“我们支持科学的创业,不支持盲目的创业,那样会死得很惨!”什么样的创业才是科学的?很简单,经过科学的培训与学习的创业才是科学的。当然,这类学习与培训不一定、也不可能全部在学校完成。科学地学习当老板,一定要遵循学销售、学管理、学创业(“卧底”、“偷师”)三个步骤。一、第一步,学销售当老板做生意就是做买卖。买,我们从小就会,比如,打酱油、买冰棍。卖,就是一门技能与学问。我们创业当老板,无论做任何生意,都是要卖一样东西给别人,别人凭什么要买你的东西,这就要看你的销售本事了。不懂销售就当不了老板。有朋友说:“我不懂销售,我请一个懂销售的人不就行了?”其实,这不叫创业,这叫投资。所谓创业,就是你自己发现了新的生意、新的赚钱办法,学术上是新的盈利模式,这个模式或办法,如果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一窍不通,对创业者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比如,他跳槽了或自己单飞了,你怎么办?学销售,不一定要去应聘营销人员,或一定要从事销售工作。学销售的核心意图是培养“交易意识”,有三个办法。一是卖想法,让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不管什么想法,哪怕请人逛街、让人和你去旅游,只要你说服了他,你的想法就“卖”出去了。人的一生,都处于说服与被说服的过程中,你不说服别人,别人就说服你。有了说服的基本功,就有了销售的基本功。你能说服一个人,自然可以说服一万个人。二是卖旧货,把不用的东西卖掉。以前,你总是丢掉或送掉不用的东西,或者一搁置就是几年或十几年。现在,你把它们找出来,列一张表,看看什么东西可以卖给谁。比如,一部不用的旧手机,你可以卖给没有手机的同学,他如果不买,你可以和他换球鞋或MP3,这就是“易货贸易”,也是销售的一种形式。三是卖别人需要的新货,就是进货(商品)来卖。这已经接近初级创业的本质了。你看看周围人需要什么东西,你去别处买来,加点利润,在他可接受的情况下卖给他。有了这些销售基本功,你再训练一下销售的专业技巧,就具备小老板做生意的基本功了。有机会看看余晓雷老师出版的《不当老板就当金领》这本书的授业篇,里面详细地介绍了销售的专业训练办法——“特、优、利”法。二、第二步,学管理老板不是单打独斗,要懂管理。对于学管理,很多朋友被铺天盖地的管理书籍吓到了。其实,当老板、学管理很简单,就是管人、管钱。怎么管人?人都有两面性:理性、感性。理性管理就是和员工把奖惩规矩定好,比如,第一次就要说清楚:“小王,你在我这里干,干得好每月800元,干不好每月600元,三个月还干不好,走人。”无论他是谁,都要守这个规矩。至于感性管理,比如,小王家里发生水灾,你号召大家帮过他;小李喜欢学外语,你资助了她。整个团队有人情味、家的温暖,学术上就是有健康的企业文化,这时员工会帮你做很多制度以外的、不用你操心的事情。怎么管钱?我们知道,算账是会计的事,管账是老板的事。刚开始创业当老板,如果没有时间,就没有必要马上学会计,也不必立刻弄懂那些花花绿绿的报表、密密麻麻的数字,你只要问会计一个问题:“我要怎么控制才能不亏钱?”因为再小的杂货店,再大、再规范的公司,明天做多少生意、有多少收入,都不是预先知道的,哪怕是以外贸订单为主的企业。按理说订单是铁板钉钉的生意了,但金融风暴一来还是打水漂了。明天要花多少固定费用是知道的,比如,房租多少、水电多少。把固定开支算好的目的是算出盈亏平衡点,就是每天卖多少货才不亏。生意过了盈亏平衡点就可以做买一送一等促销活动,扩大规模、提高占有率。很多初中都没毕业的老板,把很大的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就是专注两点:一是管人,二是管钱。至于其他管理,按权限授权就好了。把人管好,把人放到适当的位置,事情也就做好了。王永庆生前每天都要和直属高管吃午饭,这顿午饭可不是那么容易吃的,他会从细节入手,问得直属高管满头大汗还不罢休,这是他的管人绝招。李嘉诚的生意那么多,手下汇报时,他只问一句:“赚钱吗?”言下之意,不赚钱就不要往下说了,等赚钱了再来汇报。那么,先学管理,再学销售不行吗?因为销售是创造性的,面对的永远是未知的世界,明天卖多少东西是未知的。管理面对的是结构化的、流程化的东西,就是把现在的一团乱麻理出一个头绪,让团队高效、低成本地做可以重复做的工作。销售需要创造思维,管理需要控制思维。在不懂创造时就学控制,只能培养机械化的白领,不利于创业当老板。学习顺序错了,很难拧过来。管事、管人的高级技巧,本书在阅历篇中详细介绍。三、第三步,学创业很多有本事的聪明人,包括企业家、CEO,就是不敢创业,当不了真正的创业老板。在剑桥的研究结果出来之前,如何学习创业众说纷纭。现在,我告诉大家,“卧底”、“偷师”时,要积极主动、“偷偷”地向你的老板学三种东西:果断决策、发现盈利模式、整合资源实现目标。怎么训练果断决策?奖惩、冒险。首先克服心理障碍,做一些有奖惩的冒险游戏,如蹦极等。然后,明白创业要有七八成把握的概率原理。很多朋友不知道概率是什么意思,比如,彩票中大奖是几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和白日做梦差不多,所以,创业不能学买彩票。自己创业要有七八成把握,看准了才行,绝不能一开始就亏损!怎么保证创业有七八成把握?弄懂模式。这就要在“卧底”、“偷师”时,洞察、发现老板的盈利模式。销售、管理,老板会教你,盈利模式一般是不教的。所谓盈利模式,就是老板赚钱的核心原理、秘诀——这是创业的原点问题。比如,骑自行车比人走路快的原理,就是它有一大一小的两个齿轮。飞机那么大、那么复杂的机器,它的原理很简单:调节好“翅膀”的角度,速度足够快时,从“翅膀”下面流动的空气受阻,产生向上的抬力,可以把机身抬起来。大公司的盈利模式都很简单,比如,日本汽车就是省油,美国汽车不省油,石油一涨价,没有人买美国车,通用汽车受不了了就破产了,金融危机只是导火线而已。弄明白盈利模式了,就有七八成把握了。怎么实现创业目标?30岁前靠本事,30岁后靠资源。发现模式、有了七八成把握,不等于能马上创业,还要看你能整合多少资源。诸葛亮早就看出天下三分的大势,但是还要借荆州、与东吴结盟、火烧赤壁。创业也是这样,“卧底”只是学习,还不是真正的创业。所谓资源,就是你创业时手头有多少张牌可以打——这是创业发力的支点问题。
法要公正,要忠于人心,是韩非子立法思想之所重。公正性是忠于民心的一个重要前提。所以我把二者安放在同一个小节。1.​ 公正性故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夫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法之谓也。(出自《饰邪》)法就像镜子,镜子保持澄亮而不受到干扰,美丑就自行显现;法就像衡器,衡器保持平正而不受到干扰,轻重就得以衡量。相反,如果摇动镜子和衡器,那么它们就照不出、衡不准了。简言之,法不公正就不能衡量是非。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绳直而枉木断,准夷而高科削,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出自《有度》)法令不偏袒权贵,墨绳不迁就弯曲。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功劳不漏掉平民。高明的木匠虽然能够用肉眼测度也合乎绳墨,但他也一定是首先以规和矩为基准的。同样,智慧的高人虽然能很快把事情做合适,但必须以法制为标准。绳墨的作用就是把弯曲的木头进行砍削,秤的作用就是把多出的重量减少,所以用法治国,就是用法作为标准来衡量事物罢了。上古之传言,《春秋》所记,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然而法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赋,是以其民绝望,无所告诉。(出自《备内》)《春秋》这类史书所记载的那些谋逆的大奸大恶,差不多都是出自尊贵的大臣。问题就出在法律所防范的都是卑贱小民,而不是有权有势的官僚大臣,这样百姓绝望,没有地方能够申诉。法平,则吏无奸。(出自《饬令》)法律公平,那么官吏们就不能做出奸恶之事。【评】:人天性有求公正之诉求,确保公正才能避免“亚当斯效应”,也才能斩断人们对法的侥幸心理。韩非子的“治吏不治民”思路在上面最后两句也明白无误地体现了,权贵层、官吏层而非草民才是治国的核心风险所在,所以法制一定要公正,一是让权贵不能置身法外,二是让管理不能利用法律营私害民。能洞察至此,韩非子可谓睿智。2.​ 忠民心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法,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重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出自《安危》)韩非子认为治道要忠于法,法要忠于民心,尧舜之圣,就在于他们的治法是忠于民心的,所以民众才爱戴他们。在《功名》篇,韩非子提到过君主建立功名的四大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民心,他认为“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但在实操中,如何把“忠民心”与“严刑重罚”平衡地结合起来并非易事,事实上重罚思想处于更高的优先级,秦之亡,亡于尽失天下民心。
《大学》的“八目”,我们已经学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是前五目。这五目都是内修次第,是我们自我修养的步骤和功夫。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把我们潜心修养得来的本事,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运用到我们的人生事业之中,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下大同。如何实现天下大同?就儒家而言,其全部思想、全部学问,不外乎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我们的内部,我们的精神中一定要有圣贤一样的品行、圣贤一样的道德、圣贤一样的精神境界,这是内圣。外王,就是在外部的事业上,能够成为王者,能够治理天下。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内圣,我们好像还可以为之努力,但是外王,起码我这一辈子是不打这个妄想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大学》这部经典,确实是给真正立志于治国平天下的大人君子来学习的。当然,也不是说我们普通人就不能学,我们普通人学习这部经典,也是意义非常。内圣外王,说得平实一点,跟我们普通人的实际结合起来,用“内明外用”这个字眼更恰当。圣者,明也,我们普通人在自己的精神修养上,就要牢牢抓住一个“明”字。怎么叫作明?我们要明白,我们要有一种光明的品行,这是我们内心智慧开发出来之后,才能获得的功能。有了这种智慧的功能就不会犯愚痴,在生活当中就不会出大的差错,这是内明的功夫。这个功夫是从哪里来的?还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中来。外用,就是把这种“内明”智慧功能发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去。具体地说,儒家的外用之学,用我们现代的说法,不外乎就是政治经济学、行为管理学、领导心理学等等这样一些管理科学。外用之学,用在家族里能够齐家;用在一国里——先秦时代的国是指分封的诸侯之国——你就能治国;如果用在天子身上,你就能够平定天下。所以,你处在不同的位上,就有不同的外用结果。
恶俗社会的幕后推手——商业力量金焕民老师研究了一辈子的营销,最后说了一句“营销赢了,社会就输了”。其心之哀,可想而知。他所言,就是目前的一种现象:营销人和媒体狼狈为奸,为了获利,给社会不良导向。武汉有一份报纸,其上面的新闻,80%都是一些非常恶俗的新闻。今天我为了找案例,买了一份,果然很快就找了2个案例:案例1:出租屋内拍到女鬼房主害怕忙烧纸钱“租客向房东张女士展示了一张照片:好端端的墙面上,竟然有个鬼影。租客声称这导致精神压力太大,要求退房。……这张照片里竟然有个披头散发的“女鬼”。张女士一看就吓住了,想到丈夫就在屋内离世,她当晚就回家烧了纸钱。……”然后就是一番惊吓,一番调查,最后有人发现,“女鬼”原来是某手机拍照软件加上去的。案例2:“土豪”为求婚花20万买1000双鞋送网友几天前,厦门男神许某为求婚,在微博征祝福,并承诺买1000双女鞋送给到求婚现场助阵的网友!23日下午,成都某广场,许某为女友换上“水晶鞋”,求婚成功!前来捧场的网友也如期领到女鞋。据称,许某送千双鞋花费约20万!后面有一些表达媒体“公正立场”的内容,什么发现给网友派发1000双鞋的亲友团都是某鞋城工作人员等等……这些应该是各类“营销人员”、“策划人员”搞出来的“高回报率”的案例,对于客户来说,无论是软件公司还是鞋城,都是投入小,见效快,影响力大。媒体也实现了非广告版面的“创收”。唯一受害的是社会,当居民天天被这类新闻所包围时,武汉收获“最世俗的城市”的荣誉称号也不足为奇。武汉并不是唯一走在这条路上的城市,整个中国都在往这个方向前进,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菜花,上正能量企业和策划公司这么做,可以理解。大家都在潮流之中,又要生存,于是不得不做。但是,似乎事情有了变化……娱乐界以前也是放大老百姓的“贪、嗔、痴”。女星拍MV会选择撩裙子露内裤,赵本山年年展示“卖拐”、“我姥爷也姓毕”之类的“市民智慧”好像也深受欢迎。可是,突然2013春晚一扫往期的“低俗调调”,来点“主旋律”,老百姓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拥护……输出点“正能量”吧,难行之路,成就更大。把“正能量”注入品牌在普通型商品领域,已经出现过成功的案例:魅力,很重要的一个发源地是来自于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他的痛点。只要企业能嫁接这个痛点,就能处于风口之中,“猪都能上天”。问题是,您用什么角度去理解时代?有人去参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说:“狗屁都没看到”,问题是,鲁迅怎么就能写出那么美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金庸笔下的绝情谷,看起来如同仙境,可是恰恰是最肮脏的地方,而虚竹的枯井,却诞生了最浪漫的爱情。社会中不起眼的“枯井”很多喔,等待你去发现……​ 从“身边事”洞察中国社会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职业被讴歌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去干,比如20年前的医生、老师、警察。当一个职业被千夫所指时,大家都想自己去干,或把女儿嫁给这种职业的人,比如现在的医生、老师、警察。……我知道你想到了很多,不错,您想到的都是正确的。不过,我们只想抽取其中一条——弱者通常把道德,公德挂在嘴边。​ 弱者吐槽,机会来啦商业的发展与颠覆都是联合弱者,重整一条新产业链而成功的:​ 联发科帮助打工仔园了的老板梦,同时搞出了一条新的手机产业链,于是摆脱了被诺基亚盘剥的命运。​ 众多企业玩渠道下沉,不正是联合了相对弱势的2、3级经销商,然后拉动了产业链的效率?​ 马云更厉害,他联合了弱势的消费者(以前的商业都是厂家联合商家,费用由消费者买单),成就了一个商业帝国。……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凡客,小米,是不是肯定了弱势群体,让消费者不用打肿脸充胖子买7000的手机,800元的文化衫?让实用型的消费者不再感到面子上无光?社会存在很多扭曲的地方,让各类人心里很“堵”。输入正能量,这些人会为你痴狂。如何找到这类人呢?不用找,他们正在吐槽呢。得屌丝者,得天下。他们不富有,消费力也很弱,但是在为自己代言的品牌面前,他们恰恰是最舍得掏钱的,甚至,为了自己喜欢的手机或者给六间房里喜欢的主持人献花,把一月工资的80%花掉。吃什么?方便面。现在,你能理解魅力源头来自于社会的说法吗?对于魅力型商品来说,更会受益于“正能量”。原因是这种产品的目标客户不同。“小而美”的东西,往往第一批客户是高能量顾客,这群顾客,无一不是各自领域的精英,他们有共同的特点:独立思维能力高。他们能洞悉社会上的各类不良现象,从内心深处是鄙视这些恶俗的东西的。企业如果能立足于自己的产业,提出新的见解,有可能会获得巨大的成功。群体思维的对立面,往往有巨大的财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