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引入两个新概念:一是基于平台化的“小组织”经营;二是基于互联网数据共享的销售管理,比如渠道的数字化。现在的“新省代”如果仍然是3级管理,则肯定会存在管理渗透力不够的问题。如果“新省代”只是一个经营平台,二级机构是合伙经营的“小组织”,那么无论厂家还是经销商,都能够把管理层级保持在“有效渗透”的层级之内。也就是说,渠道反扁平化之后,总的管理和交易层级不变,但每个组织的内部管理层级都不超过3级,确保管理的有效渗透力,这是相对合理的。经销商内部机构的平台化,确保“小组织”有经营活力,这是在目前人力资本快速上升、年轻销售员难以招聘到位的工作情况下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小组织”的经营活力,弥补经销商相对弱的管理缺陷。而渠道的数字化,让厂商管理一体化,使得渠道精准管理成为可能,也将助推反扁平化趋势。经销商大型化后,厂家销售决策级人员与大商直接沟通,沟通效率大大提高。现在的营销转型期,没有决策层的有效沟通,单靠一线人员对经销商施压和“政策安慰”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反扁平化,其实是对经销商的一次整合。面对产品升级和互联网转型,多数小商转型有难度,而大商只要搞懂了,与厂家共同转型是没有问题的。营销转型过程中,厂家和商家共享经营管理系统(比如SaaS系统,或C端连接系统,或B2B系统),实现一体化经营,是有好处的。渠道数字化,厂商会减少传统深度分销那样低技术含量工作,比如扫街式铺货、拜访、促销,基于渠道数据、有后台支持的“精准化”工作,人员减少,厂家通过数字化渗透到渠道管理中。反扁平化,“省代”直营终端,规模宏大,会不会出现新的管理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新省代”一定要把大量工作交给第三方,自己坚守核心工作,这样反而能够聚集,把核心工作做得更好。比如平台化后的“平台+小组织”,可以采取统仓统配,平台有规模,“小组织”有活力,甚至可以把仓配交给独立的第三方。所以,“新省代”不会像传统“省代”那样变成一个批发商,也不会成为机构臃肿、功能复杂的传统经销商,而是依托渠道分工,专注核心职能的新型代理商。(文/刘春雄)
我们再往下看。“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几句话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也是《中庸》里纲领性的文字,非常重要。德性是什么?古人有“天地一乾坤,人身一乾坤”的说法。乾坤,就是道德,天道、地德,都表现在人心当中。所以,这个德性是人的天性,是人人本具,个个现成。但是,为什么人间有君子、小人的差别?有圣人、凡夫的差别?这就是因为人们面对自身本具的天赋德性,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各不相同。“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君子首先是尊从于德性的,他把德性看得异常珍贵。在“尊德性”的过程中,怎样让自己身上最宝贵的天赋德性发挥出来,就要“道问学”。不懂就要问,不会就要学,所以,“道问学”是“尊德性”的一条道路。“尊德性”是目标,通过“道问学”这条道路,就能让自己的德性变得越来越尊贵。而小人与君子正好相反,他不知道也不相信自己身上居然有这么美好的天赋德性,所以会为所欲为,毫无顾忌。你说他缺德吧,他会觉得有人比他更缺德,所以自己不会有羞耻之心;你说谁有道德吧,他就会说风凉话,哎呀,那可不一定,他的道德是假的、装出来的。总之,他不相信每个人身上都具有这种天赋的德性,因为不相信,当然就更谈不上去问、去学、去尊崇。面对这个人人本具、个个现成的天赋德性,《易经•系辞》里讲“百姓日用而不知”,老百姓天天都在用,天天都在发挥,但是自己就是不知道。所以,君子和小人、圣贤和凡夫的区别就在这里。小人总是被动的,被自己的七情六欲牵着鼻子跑,生活的目的无非是满足自己的七情六欲;而君子呢,是主动的,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系列的修行、修养,最后达到“尊德性”的目标,培养和呵护心中最宝贵的东西。禅宗里讲悟后起修,开悟以后还要保任,要保护它,呵护它成长。说简单点,开悟,就是明白自己身上的天赋德性,肯定它,并且相信它;保任,就是让这个德性自然而然地成长,最后达到任运自在的程度。
前一段时间,实地拜访一个伊利经销商朋友(李总),刚进门,看到我这伙计正在语重心长地和一个提出离职申请的业务员沟通。经过了解,该业务员在他公司服务了近三年,业绩在其团队一直不错,但是近期反馈:“现在每天早出晚归,完成网点拜访难度越来越大,销售任务也越来越重,坚持不下去了。”结果挽留无效,该业务铁了心要离开,估计是已经找好下家了。李总也是有些郁闷,坐下来和我谈:“生意越来越难做,人员也越来越难留,线上冲击越来越大,线下深度分销威力越来越低,不知怎么办。”我分析:李总很久没有深入一线了,至少没有以业务员或者督查员的身份去一线走访市场,一家一家逐一拜访。第一,生意越来越难做。的确,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市场从大家都有饭吃到相互抢饭吃,压力增加不少,但是伊利作为头部乳品,占据品牌力等诸多优势,应该还有的玩。第二,人员越来越难留。留人是钱和感情的事情,李总的为人处世没有什么说的,肯定是钱的问题。钱来源于销量,销量来源于网点数量和单点产出,网点数量够吗?单点产出高吗?两者提升空间大吗?第三,线上冲击越来越大。线上冲击主要是价格(特价时候便宜)和便利因素(到家服务)。据我所知,绝大多数时间,李总的主销品项和主销价格和线上一模一样,社区便利店布局社区更是密密麻麻,线上对李总的生意应该影响不大。第四,线下深度分销威力越来越低。消费者购买产品有三种可能:一是点名购买某一产品。例如:进店就问老板,来一提金典。二是摆出来也能卖。例如:河南的乳业花花牛,摆出来消费者也接受。三是需要老板推荐。其他三线乳品品牌,对于伊利来说产品动销基因还是很强大的,很多购买情况属于第一种,我猜想一定是李总的分销通路出现了问题。我又说道:“您所在的市场大约有60万人,按照传统饮品网点预估应该有60万/400人=1500个网点,牛奶打一个折扣,就算1000个网点,您服务了多少?服务质量如何?”此时李总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深度分销的核心,是更加合理的布局分销通路,提高服务网点的数量和质量。网点的数量是否合理我们一会驱车到市场看看,网点的质量要安排文员做这么一个表格。缺图此时我们整理了一下,开车走访城区、乡镇、村落各级市场,发现问题如下:在市区许多传统渠道新开发网点由批发服务,业务员怕得罪大户,把网点让给批发,此时竞品却在规律性的拜访。终端店老板很久没有见到经销商业务,批发的短期利润行为,导致部分终端因调货困难不再合作。现代渠道布局100%,形象较好,生动化布局较为完善主要原因是李总关注度很高。乡镇网点覆盖率很低,不足50%,部分村里售点区域零星可见。路上遇到业务员,业务手中并没有区域路线图,对自己区域市场的界限也没有明确认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走市场,一天拿了6张订单,晚上总结发现其他业务情况类似。晚上回到办公室,文员的数据也出来,更是惊人:网点数量很低,预估是竞品的80%左右,网点质量参差不齐严重,低销量网点占比很高,尤其还存在部分网点2个月接一次货,月均销量只有几百元,业务平均日订单不足10张,客户日接货率不足30%。看到如此数据和实际情况,李总沉默了,之前说的那四个“越来越”不成立了。究竟如何改善呢?我们分以下几步从深度分销角度来提升其分销能力。
——标签既然是广告性质,那么,面积越大,宣传效果就越好。在2018年,壳牌美孚先后对产品包装做了局部升级,都是增大了标签的面积,壳牌增加了12%,美孚增加了20%。他们深的广告的精髓。我们的一些企业,为了做品牌,大都会在包装桶上也加上自己的logo,不仅加上,还要做的巨大无比,甚至占到包装桶面积的1/3-1/2,剩下的才是标签的空间,而为了保护标签不被磨损,一般,贴标签的地方需要凹进去一些,标签真正占的面积会更小。想想手机行业宣传的屏占比,我们就能理解了。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手机屏幕已经够大的了,但实际目前全面屏手机,最高的屏占比也不过是91%左右。下过围棋的人知道,金边银角,就是看似不起眼的周边几行,其实占子更多。标签也是如此,需要提高“桶占比”,就是标签的面积越大越好。或许你说,包装桶必要的线条需要保留,这样才美观,没错,线条不仅起到美观的效果,还有加固的作用,但我们可以优化。某企业原来包装桶的标签下部是向右上角倾斜的,经过我们分析,完全可以把标签下部拉平,同时,上部也可以把角度向桶口的地方倾斜,这样,就能充分利用瓶口下部多余的部分,也能把底部浪费的空间用起来。经过测量,我们发现,就这样调整后,整个面积增加了近60%,视觉冲击力极强。另一家企业的标签,我们采取了桶色和背景色一致的手法,这样,显得浑然一体,同时,考虑到包装桶上已经有了logo,标签上就没有必要再添加,经过扁平化处理,标签做到了即使距离3米以外,也能看清楚产品的名称。标签要大道什么程度呢?有标准吗?有!就是把包装桶缩小到邮票大小,也就是一般网站上缩略图大小时,也能看清楚产品的名字。这样,便于今后今后宣传和实现网络销售。审视一下,你的产品效果图,够大吗?清晰吗?能缩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