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园区源于飞地经济。所谓“飞地经济”,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区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在笔者5年前的上部专著中,就关注和强调了飞地园区对区域产业转移、产业协同以及园区行业发展的特殊作用。如今再次提及飞地经济、飞地园区,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某种程度上一些区域和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梯度进一步拉大,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产业外溢为特征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效应愈加显现,飞地经济对区域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巨大,它让欠发达地区乃至落后地区寻到了一种发展模式和看到了经济发展的希望,这同样给产业园区的建设拓展增加了诸多机会。2017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统计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不同地区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自由有序流动。近些年来,一些地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飞地经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早在2011年在广东省政府推动下,深圳和汕尾共建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多年缺乏有效发展后,广东省政府决定把深汕合作区管辖权完全交给深圳,至此,深汕合作区由双城共管转化为深圳独家管理,变成了深圳的“飞地”,到目前为止,深圳已经完成了深汕区所有的管辖体制变更,按照深圳的说法,这里已经成为深圳的第11区。站在资源合理配置的视角,这种飞地模式显然具有前瞻性和巨大发展潜力,它能够在不改变敏感的城际土地行政权属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间的巨量土地使用空间整体转让,达到土地资源和产业运营的绝佳整合。发达城市将把各自城市先进的发展理念、产业、投资、人才、管理带过去,飞地实现快速发展过程中,必然对周边地区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飞地经过若干年的运转后,事实上将和周边地区互动交融,城际的行政管制边界概念将得到实质性的弱化,城市群、城市带的整体发展态势将更加彰显。
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已经分配出去的股权怎么处理,将会非常麻烦。(一)中途退出开始创业时,大家踌躇满志,都怀着一颗雄心,准备大干一场。觉得既然是创业,吃苦受累没什么。但是创业维艰,毕竟是九死一生的事情,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下来。即使能坚持下来,在长时间高强度、高压力下,也不是一直都能和平相处的。如果有人坚持不住,或闹了矛盾,或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决定退出,那么已经分给他的股权怎么处理?让他留着,其他人会觉得不公平;收回,怎么收?以什么价格收?人家同不同意?这些都是问题。(二)不能胜任工作一种情况是分配股权时,对其工作能力判断失误。事后发现,无法胜任所负责的工作。还有一种情况更常见,即跟不上团队发展。创业公司生存环境险恶,并且要不断面对各种复杂形势,所以持续学习是对创业者的必然要求。但是,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也不一样。当初一起创业的小伙伴,几年之后必然有跟不上队的人出现。对于这些掉队的人,他们的股权怎么处理?(三)承诺不能兑现有时候,分给某人股权,是因为他承诺提供某种特殊资源,比如大客户资源、渠道资源、媒体资源、投资人资源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承诺都能兑现。如果兑现不了,股权已经分配给他了,怎么处理?
仁者乐,能体一体之仁者尤能乐。本章即分疏王阳明的一体之乐的思想。王阳明虽有“乐是心之本体”的说法,但这毕竟是对心之体的一种描述,而不专属于“乐”本身的厘定上面。用牟宗三先生的话说,“阳明‘乐是心之本体’,‘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曾有动’(《传习录》卷二),凡此皆是就超越的道德本心辗转引申,实皆是分析的辞语”。269在王阳明的思想中,“乐”本身种种表征与形态究竟如何把握,在阳明学界似未得到应有的注重。牟先生本人在将王阳明心学与陆象山心学、孟子心学连在一起(以至有“王学是孟子学”之标题)的同时,亦似不注重王阳明与颜子的联系。唐君毅先生在论及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时曾提醒我们注意王阳明思想与颜子的亲和关系:  阳明固谓象山之学,能接孟子之传,但在阳明并不以孟子之学为至极。阳明最推尊者,乃是颜子。故尝谓“颜子殁而圣学亡”(《阳明全书》卷七,《别甘泉序》)。《传习录》上亦载阳明谓“见圣道之全者,唯颜子”。象山最推尊者,乃仲弓、曾子、子思与孟子,故视颜子只为传夫子之事业者(《象山全集》卷一,《与胡季随》)。270    究竟王阳明为何最推颜子,唐先生并未给予进一步地分析,甚至王阳明的高足王龙溪亦感慨“颜子殁而圣学亡”属于“险语”271。个中情形,值得深思。无论如何,论说王阳明乐的思想,必须得从理学家们寻“孔颜之乐”的传统开始。
我在《企业的本质》这本书的第二章中谈到企业的宗旨是“三喜欢原则”,这是我们在研究怎么写《华为基本法》过程中学习到的。本田技术研究所的本田宗一郎和本田的创业者藤泽武夫交流如何实现企业永续经营。他们讨论了很久也没有理出头绪,因为企业是否能够永续经营具有不可预测性,于是,他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思考企业在什么情况下会倒闭。他们认为一家企业倒闭首先会出现现金流断裂的情况。现金流断裂不是本质,比它更为关键的是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也不是本质,最根本的在于人,比如是谁设计了摩托车,谁来经营摩托车生意?如果是人出现问题,制造的东西也会出现问题。最后他们发现管理者必须通过建立良好的理念,吸引优秀的人才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所以他们为企业确定“喜悦”的经营原则。到现在,该企业的宗旨还是让消费者喜悦,让经销商喜悦,让员工喜悦。中国人从古至今遵循一条基本原则——“成人达己”,己欲利先利人,己欲达先达人,这与本田汽车的“三喜欢原则”有些类似。但是现在的企业管理者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是意识到了而没有做到。我们以华为为例子进行说明,方便大家理解。华为对“以顾客为导向”的注解是“要在通信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努力使华为成为世界级公司。”这样的表述存在偏差,如果我们把这句话修改为“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努力实现顾客的梦想”,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华为“顾客至上”的企业原则。我们再来看华为现在的员工守则是怎么写的,“认真负责管理有效的员工队伍是企业的财富……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不迁就有功而落后的员工”,我认为这句话欠妥。在制定《华为基本法》时,我从德鲁克书上摘录的是“认真负责的员工队伍是企业财富的源泉”。员工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而不是资源。我认为这句话最欠妥的地方是加入了“管理有效”四个字。不能把“管理”加入《华为基本法》。管理是企业的职能,如果承认员工是财富的源泉,就要讲企业跟员工是什么关系。稻盛和夫讲得很清楚,企业永远是员工生活的保障,这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心灵的归属,是做人的尊严,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唤醒全体员工的良知,使他们协同工作,为顾客做贡献。社会心理一体化不是管理的任务,企业在建立管理系统的时候在组织层面上一定要确立相应的原则,梳理清楚员工跟公司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说我过于理想化。如果我们没有理想,为什么到这里开会?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在这里开会有什么意义?当你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力做到的时候,理想和现实背离,没关系,困难是暂时的。我们要创新企业制度,从根本上唤醒全体员工的良知,使其愿意贡献自己的知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天赋,助力企业发展。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构建知识系统,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现在企业界流行这样一句话,“管理是赋能”,其实,在目前这种管理层面上,管理无法为员工赋能,如果是行政化管理体系,所谓的管理就是让员工完成KPI,赋能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