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单品单牌单品单牌就是指企业只生产一个品牌名称下的一类产品,并且企业的品牌名称跟产品品牌名称相同。 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只生产加多宝牌凉茶(分为310ml灌装和500ml瓶装);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只生产红牛牌功能饮料(分为250ml金罐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和250ml牛磺酸强化型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金嗓子控股集团只生产金嗓子牌含片(分为无蔗糖西洋参、无蔗糖香橙等口味的产品)。 还有很多被认为是“单品单牌”的企业,其实早已不是了。那么,采用单品单牌的产品—品牌架构有什么优劣势?什么样的企业适合采用这样的架构?采用单品单牌的企业都是属于非常专注的企业。按照我常说的“少就是多,多就是少”的原则,产品和品牌少不代表市场就一定小。单品单牌的优势主要有:1.品牌架构简单、清晰;2.企业品牌对产品的拉动力强;3.只有一类产品、只用一个品牌,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传播推广费用,宣传一个品牌的同时可以惠泽所有产品;4.在终端上的表现有气势,最大限度地展示品牌的形象,显得企业的实力强大;5.有利于新产品的推出,如果品牌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推出新品无须过多宣传便会让消费者产生认知;6.企业在团队组建和管理上的难度和成本相对低,不需要企业组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团队;7.渠道的开发和管理方面的难度和成本相对低。单品单牌的劣势主要有:1.市场风险较大,一旦该品牌出现市场风险,出现质量问题,会贻害到所有产品;2.在不同档次进行产品线延伸时,难以改变消费者心目中的原有印象,如安徽的皖酒一直是做中低档白酒,在向高端白酒市场进攻时就遇到重重困难;3.市场发展的难度较大,在产品认知度和品牌知名度达到一定水平后,需要做的就是深度营销,挖掘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对市场开发和销售能力的要求高。现在商业社会中采用单品单牌模式的企业越来越少了。单品单牌模式是很多中小企业、区域品牌发展初期采用的策略,因为其团队建设、渠道开发等方面的难度和成本较低。另外,拥有“独家秘籍”的企业也比较适合单品单牌模式,比如,被称为“中国移动存储第一股”的深圳朗科科技是闪存盘的发明者,这家公司的所有优势在于“闪存盘”这个技术和产品,所以该公司一直以“闪存盘”为主业,以“朗科”为单一品牌。
儒学是人学,也是仁学,成就“人”,亦即实现“仁”,“仁”可谓儒学之核心范畴。儒家修身工夫论的根本旨趣不外是“观仁”、“识仁”、“体仁”与“成仁”,而生命的痛感体验一直是儒家“体仁”、“识仁”的一个重要内涵。二程子的高足谢上蔡(良佐)曾说,“仁是四肢不仁之仁,不仁是不识痛痒,仁是识痛痒。”419识痛痒就是对痛痒有所觉,不识痛痒就是对痛痒无所觉。对痛痒的觉知构成了仁之体验的本质内涵,“识痛痒”一语活画出仁之切身性质。这种切身的“觉知”体现的是“生”之意,即宇宙生生不息、息息相关的生力、生机与生趣。由此生之觉而与天地万物感通无碍:“心有所觉谓之仁,仁则心与事为一。草木五谷之实谓之仁,取名于生也,生则有所觉矣。四肢之偏痹谓之不仁,取名于不知觉也,不知觉则死矣。事有感而随之以喜怒哀乐,应之以酬酢尽变者,非知觉不能也。身与事接而心漠然不省者,与四体不仁无异也。然则不仁者,虽生无以异于死,虽有心亦邻于无心,虽有四体,亦弗为吾用也。”420“四体不仁”的说法,如所周知,衍生自程明道(颢)“识仁”的种种论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譬最近。”421“人之一肢病,不知痛痒谓之不仁,人之不仁亦犹是也。”422手足痿痹,即是说手足丧失了感受痛痒的能力,即所谓“麻木不仁”。“麻木不仁”在今天属于典型的道德话语,但在传统文献里面,它一直是医典里面经常出现的术语,《内经》将经络不通、血脉不畅,而导致手脚丧失了感受痛痒的能力称为“不仁”,如《血气形志篇》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423这里的“不仁”即是没有觉知的意思,《痹论篇》中“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424“不仁”与“不痛”并置,其意思仍不外是“不觉”。王冰注“不仁”曰:“不应其用”,因此“手足不仁”,即指肢体丧失正常的活动能力,处于心无法使唤的状态。425尽管《论语》中“人而不仁”、“为富不仁”等等“不仁”的用法均是道德用语,但这并不妨碍理学家们依然接纳作为风疾的“不仁”这一医学用语,例如陈白沙在书信中即有“盖自去秋七月感风,手足不仁,至今尚未脱体”等说法。问题是“仁”作为儒学义理系统核心范畴如何与今日生理学意义上的“识痛痒”联系在一起?而作为“负价值”的“不仁”又如何与“不识痛痒”、“麻木”相关?难道这只是儒学“能近取譬”的又一表现?或者只是理学家当机指点的一个“话头”?抑或另有深意存焉?426其实早在孟子就开始用“痛感”来描述“仁”之体段。他认定“恻隐之心”是“仁心”的最重要的表征,是人禽之别的关键。“恻隐”二字即是“痛感”语,其义是“伤痛之极”(朱熹注曰:“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在著名的见孺子入井的例子中,孟子对“仁心”的描述用语是“怵惕恻隐之心”,“怵”,恐惧之意,“惕”,惊骇之状。“怵惕”亦为医典用语。“怵惕恻隐”,意即恐惧惊骇、悲伤痛苦。用“怵惕恻隐”描述仁心的表现,值得玩味。宋人杨万里在其《孟子论》中对孟子以“痛觉”论恻隐有一番精彩发挥:“隐也者,若有所痛也。恻也者,若有所悯也。痛则觉,觉则悯,悯则爱。人之手足痹而木者,则谓之不仁。盖方其痹而木也,搔之而不醒,抶之而不恤,彼其非不爱四体也,无痛痒之可觉也。至于无疾之人,误而拔一发则百骸为之震,何也?觉其痛也,觉其一发之痛则爱心生,不觉四体之痛则爱心息。孟子曰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此不觉于人者也。曰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此觉于人而不觉于身者也。曰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觉于身而不觉于心者也。以觉吾之痛,觉彼之痛则爱人;以觉彼之痛,觉吾之痛则自爱。自觉而自爱,则何理之不悟?觉人而爱人,则何物之不覆?是故不爱始于不悯,不悯始于不觉,不觉始于不痛。古之君子以不如舜为忧,此一痛也;以一夫不被其泽为责,此亦一痛也。故曰痛则觉,觉则悯,悯则爱。”427我们再看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学界一般都会把王阳明的良知理解为“是非之心”,理解为普遍的道德判断原则,而与康德的实践理性绾结在一起,此自是良知内涵之一面。但王阳明还说良知只是“一个真诚恻怛”,“恻怛”的意思仍然是“伤痛”、“哀恸”。而在他讲“是非之心”时,又常常与“疾痛”相连:“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428感受到“吾身之疾痛”与“是非之心”关系竟然如此密切,把良知与“痛感体验”联系在一起,在康德的实践理性论说里面是找不到的。本来在王阳明“心”之种种界定那里,“知痛痒”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429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只有人形而不拥有七情六欲的“天使”,倘若他(她)没有任何痛感的体验,会不会拥有恻隐之心呢?说到底,恻隐之心是嵌在腔子之中的生命觉情,二程子即有“满腔子皆恻隐之心”著名话头。“良知”是“是非之心”,它是普遍的;“良知”又是“知痛痒”、“真诚恻怛”,它又是具体的,它即具于身体之中,弥漫于腔子里,是具身(具体)之知(embodiedknowledge)。从痛感体验指示良知,在阳明后学中,罗近溪(汝芳)、胡庐山(直)最擅此道。近溪子外父张心吾无法知晓“浑身自头至足无不是灵体贯彻“之说,近溪子即于外父脑背力抽一发,外父连声叫痛,手足共相战动。“君之心果觉痛否?”近溪问曰。430罗近溪还说过:“心上疼痛的人,便会满腔皆恻隐,遇物遇人,决肯方便慈惠,周恤溥济,又安有残忍戕贼之私耶?”431欧阳南野(德)、罗念庵(洪先)的弟子胡庐山为谢上蔡以觉训仁辩护说:“古者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言弗觉也,诚觉则痛痒流行,而仁理在其中矣,岂觉之外而别有痛痒?别有仁理哉?是故觉即道心,亦非觉之外而别有道心也。人惟蔽其本觉,而后为多欲,为人心,当其为多欲为人心,则虽有闻见知识,辨别物理,亦均为痿痹而已,而奚其觉然?则谓觉为觉于欲者非也。”432这里,胡庐山将“识痛痒”与“仁理”均收在“觉”之中,使得儒学一体生命的觉情完全扎根于身体之中。舍此觉情,即便是能够辨别物理,仍然属于“痿痹”。他在阐发孔子栖栖皇皇之追求时,依然是诉诸“疾痛求理”的痛感体验:“曰:‘孔子进以礼,退以义,然乃皇皇乎车不维,席不温,若求亡子于道路者,何哉?’曰:‘是乃仁也。今夫人自形气观,则一身重,次及家族;自宰形气者观,则民物天地皆吾大一身也。是故天地吾头足,君亲吾心腑,家族吾腹胁,民庶吾四肢,群物吾毛甲,是孰宰之哉!即所谓生而觉者仁是也,唯生而觉,则此大一身者理而不痹矣。苟天地不得理焉,则头足痹;君亲不得理焉,则心腑痹;家族不得理焉,则腹胁痹;民庶群物不得理焉,则四肢毛甲痹。孔子之时,岂独头足心腑痹也乎哉?使孔子而无觉则已,孔子先觉者,夫恶能木木然不疾痛求理也。孔子曰:天下无道,某不与易也,而谁与易之?故曰:是乃仁也。’”433不过,明确将孟子“恻隐之心”与程门“识痛痒”明确联系在一起的,当是刘宗周师徒:“满腔子皆恻隐之心,以人身八万四千毫窍在在灵通,知痛痒也。只此知痛痒心便是恻隐之心。凡乍见孺子感动之心,皆从知痛痒心一体分出来。”434可见,“痛感体验”(“识痛痒”)自孟子以降一直是儒家仁说思想的一个核心要素。儒者在表述对生民的关怀之情时,亦常诉诸“视民痒痾,疾痛切身”一类语式。《左传·哀公元年》已有“视民如伤”之语,程颢坐县衙时即以此为座右铭。即便到近代,深受西方科学的影响的维新派在说仁时,亦仍不弃以识痛痒论仁之路数。“固言脑即电矣,则脑气筋之周布即电线之四达,大脑小脑之盘结即电线之总汇,一有所切,电线即传信于脑,而知为触、为痒、为痛,其机极灵,其行极速,惟病麻木痿痹,则不知之由,电线已摧坏,不复能传信至脑,虽一身如异域然,故医家谓麻木痿痹为不仁,不仁则一身如异域,是仁必异域如一身,异域如一身,犹不敢必即尽仁之量,况本为一身哉!”“仁之至,自无不知也,牵一发而全身为动,生人知之,死人不知也;伤一指而终日不适,血脉贯通者知之,痿痹麻木者不知也。”435谭嗣同的这些说法实未逸出传统以识痛痒论仁的矩镬。当代新儒家代表杜维明先生在论及识痛痒论仁时曾明确指出,“痛感体验乃是为人之本质特征;无能感受痛苦既被视为是健康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而且也被看作是道德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人即可以感受到痛苦,无能于此即是有害于我们的仁。这种对痛苦的肯定态度乃是基于具身化(embodiment)与感受性(sensitivity)乃是仁的两个基本特征这一信念推出的。”杜先生从宇宙论与具身感受性两个向度,深刻揭示出痛感体验在儒家仁说之中的关键地位。在宇宙论上人与天地万物皆是大化流行之中的“环节”,人作为一种宇宙论的存在(cosmologicalbeing)与天地万物乃一气贯通,人因其感受力最为充分,其“情绪之敏感”、“心理之回应”、“智性之感受”皆与“感受性”紧密相关,因此“我们的感受性让我们不仅在象征的意义上,而且在肉身贯通的意义上‘体现着’(embody)不断扩展的宇宙。”这种“体现”无疑是一种具身感受,正是这种具身感受性使得儒家道德本心在本质上是嵌在肉身之中的“觉情”,是“智性的觉识与道德的觉醒”。
做好公司的治理设计,才能明确责权利的关系以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股权激励的顺利实施。公司治理虽然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但是现在世界各地的公司治理设计相对来说是比较完善了。公司治理的最上层是股东大会,中间层是董事会和监事会,底层是公司管理层。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公司的一切重大事件比如公司增资、利润分配、选举董事或监事等重大事项由股东大会决定。股东大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两个平行机构。董事会是执行机构,是公司战略、经营管理和客户满意度的最高责任机构。监事会是监督机构,其职责包括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职监督、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监督、合规监督等。公司治理体现了公司内部权力制衡的游戏规则。在遵守公司章程的同时,还需要视公司的组成人员等具体情况设立好治理规则,以便公司在每一步的发展中都能有章可循,不至于因为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阻碍了公司的发展。如果是成立合伙人制,那就要细化议事规则,先确定每个职能板块的负责人,职能混合的事务也要说清楚。还要确定决策机制,对于重要事情的决策权、投票权、参与权、知情权,这些权利要根据分工、项目特点和商业模式来确定。要确定信息机制,确定好各类信息发布、回复、表决等方面的基本格式要求。要确定议事规则,涉及内部讨论、决策、投票的,要设计好约定的规则,要学会怎样开会。要确定利益分配机制,尤其是分红、奖金、提成等核心问题。要确定监督方式,比如财务查账,规则要定好,减少互相猜疑。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还是有很严格的管理规范、制度和机制的,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运转机制尤为重要。
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绩效域是项目周期的规划环节一个重要事项,承载着项目的整个进程节奏,算是项目管理绩效域中最重要的“引导者”。他们之前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如下:(1)选择的生命周期及开发方法会直接影响项目的规划绩效域活动的方式。如预测型生命周期会提前进行大量规划工作,然后滚动式的渐进明细来调整规划,随着风险和实施的进展,计划也会相应的更新。(2)开发方法和交付节奏是减少不确定性绩效域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如果需要进行严格的管控,则选择预测型来确保满足监管要求,增加额外的测试、文档及严格的流程或程序。如果要减少用户验收需要面临的大量风险,则选择迭代方法,通过想市场发布最小可行产品,来确定获得认可或反馈。(3)对于交付绩效域活动来说,交付节奏和开发方法就是天然的连接。交付节奏是驱动价值有效交付与商业论证和收益实现计划保持一致的主要因素之一。启动产品需求去满足交付绩效域的质量要求。(4)如果需要干系人绩效域活动的深度参与来确保项目交付方向的正确性和验收,则需要选择合适的交付节奏和开发方法,以便干系人能按期望周期得到结果,会更加激发参与项目的意愿。(5)而好的开发方法和项目生命周期能让团队绩效域中团队能力、团队领导力技能发挥得更好。项目团队的工作方式、项目文化和氛围也会因不同的开发方法而有差异。预测型方法通常更加重视规划、测量和控制,适应型方法需要项目团队形成自管理、自组织的文化。
和其正由于上市时动用了强大的空军、炮兵开路——投了不计其数的线上媒体广告和线下推广活动,所以知名度短期之内提升非常快。其背后的母公司达利集团在饮料界反而就显得有点相对默默无闻了。实际上,达利园是饼干、薯片等休闲食品的品类隐形冠军,也是隐形的渠道“织网大师”,是食品领域的娃哈哈。达利集团奉行“做大众喜爱的食品”和“见店就有”的宗旨,它的达利园蛋黄派、好吃点饼干、可比克薯片早已成为全国大众市场的第一,成为三大品类销量绝对的老大,成为糕饼王国的一哥。达利园拥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战略和运营模式,渠道越下沉做得越好,邮局到不了的地方都有他们能分销到的产品!当你去到西藏最偏远的小店见到他们的产品,你会感叹其渠道的强势!达利的确不是头脑发热要进入饮料界,也是经过了反复的调查、论证并最终决策。从前期大量的市场和消费者调研,中期“做与不做”的详细分析讨论,还经历了后期否定之否定、颠覆之颠覆的方案修改,最后达利的创始人许世辉深思熟虑地下决心大做。达利集团在半年之内,一次性地在自己的六大片区上了十二条生产线,于2006年底全部安装到位试产,系列重磅广告也于年底前全部策划创意及制作完成。这些都为下一年的阵地战大进攻做好了准备。无论是军事战争,还是营销战争,阵地战失败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当然,达利的实力明显比我们之前介绍的其他几个案例中品牌背后的企业集团更强,准备更充分,也有更大把握。其实,邓老凉茶背后的新南方集团,横跨房地产、医药、酒店等多个领域,论资产、营业额等(硬实力),新南方实力还在达利之上。但是,客观的分析,进入饮料行业,达利在食品领域的渠道资源八成以上可以共享,反而节约了前期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营销策划、销售管理模式上(软实力),食品与饮料的相似度也非常高。相比之下,新南方、霸王、万基则是饮料领域的门外汉了。所以,达利综合来看,在饮料界的实力远比前几个企业要强。很多知名的国际食品巨头和国际投资巨头闻风而动,主动上门寻求合作。但达利集团始终坚持和深信“中国品牌中国造”,决心要扛起民族品牌这面大旗,另外也是因为乐百氏、娃哈哈和达能合资失败的教训实在太大。达利最终选择了独善其身。
1.新媒体账号设置技巧第一,账号、头像设置。主要有三个方向,即名字、头像、品牌内涵。好的账号名字是成功的第一步,能让受众知道你是谁并快速记住你。可以采用的七个方法:场景、目标用户、功能、价值、品牌内涵、常用、企业名字。其设置标准要求是极简、色泽鲜明、关联名字、看得清楚。第二,账号介绍。告知受众自己是谁。账号介绍的七个方法是:提供什么服务、用什么形式服务、强调影响力和权威性、证明专业性、使命和愿景、价值观和理念、一句话激发兴趣。具体标准要求是轻而易举地转述,不纠结、容易决定是否要关注。具体到新产品推广和传播上,企业新媒体账号的设置可以采取老账号新介绍及新头像对新产品进行宣传,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重新设置和新产品相关联的新产品推广账号。小提示:在账号的设置与介绍及头像上要注意统一化、形象化、品牌化,并且标签最好跟以后发布内容的垂直领域相关,这样可以提高指数,得到平台较多的推荐,粉丝才会多起来。2.新媒体标题出彩的三个技巧爆款内容都离不开好标题。在新媒体领域,好的标题意味着高颜值,新媒体内容要产生流量,吸引受众眼球快速形成传播,好的标题不可缺少。如何让标题出彩呢?技巧一:蹭热度。除了名人,其他的权威机构、权威平台,能够增加内容的可信度和浏览量,如《人民日报这样评价××行业》等,标题就是利用高知名度解释低知名度,降低用户认知成本,通过蹭热度当引子,牵引出想说的观点,降低认知成本。技巧二:巧用数字。用年龄、时间、钱等数字描述。如《毕业2年,从事××行业,从月薪2000到年薪25万》《同一件事,女博士后花了90万,而农民工190块搞定!》《30岁以后你应该这样面对健康》等,就是利用数据让事实直观化,或形成反差,从而强调效果或事实的惊人。技巧三:增强代入感。主要做好情感共鸣。如《××人都不知道的10处好地方,人少景美还省钱!》《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喝热水?》等,就是利用人们对身份的认同感,直呼这群人的“大名”引起他们的注意,让他们意识到这事与我有关,帮助用户自然代入,从而引起共鸣。小提示:标题党同样需要技巧。3.新媒体引导用户点赞的五个方法互动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新媒体文章或者视频的点赞越多意味着浏览量越高,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受众点赞也会提升内容的曝光量。具体方法是:(1)文章末尾或者视频结尾要用一些能够引发用户共鸣的句子或者文字。一个精彩的结尾,更能戳中受众。(2)用一句话、一张图引导点赞。如“壮士且慢,赞完再走”“不给小湿妹分享点赞就想走?来个赞!”“创作不易,请点击小红心点个赞”。(3)打感情牌求赞。如昨天头条点赞才6000多,创了历史新低,我心如刀绞啊……据说该视频点赞可以超过10W+。虽然有求赞的意味,但人们更愿意为一个有感情有温度的人点赞。(4)人性化。偶尔设置一点小福利或者小奖励,更能激发受众的参与度。(5)在评论区营造点赞文化。4.提升评论区留言的七种方法(1)运营一些捧场王。经营好自己新媒体的粉丝是新媒体运营的关键,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意见领袖和粉丝中的活跃分子,这是新媒体活跃性的体现,也是新媒体能够快速传播的原因。(2)选评论要及时。人都希望被认可,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能被接受、被认可,这样才能在后期积极参与评论。(3)回复评论要及时。及时回复才能让受众和粉丝感到自己被重视。(4)回复评论要机智、幽默等。没有哪一个新媒体的粉丝或者受众喜欢没有温度的机械的冷冰冰的回复。(5)文末或者内容中提示用户评论。让受众或者粉丝参与进来,才能提升新媒体的活跃度,如在文中或者视频中间提示欢迎各位朋友在留言区或者互动区发表意见。(6)内容中给自己设置槽点。人总喜欢证明自己,有时候适当在文章或者视频中留一点错误和不足,也会增加评论区的留言。(7)基于评论区做活动。发放小礼物也是和粉丝或者受众互动的有效方法,如给在文章或者短视频留言区进行评论的前三名用户(受众)赠送优惠券或者礼物,让受众积极参与。5.蹭热度找热点的三个工具原创性的热点对新媒体来讲不是时刻都能想到的,所以新媒体运营人员,除了资深创意外,还需要学会蹭热点,利用热点话题进行再创作,从而让新媒体运营的内容产生流量。热门话题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工具找到:工具一:百度搜索风云榜。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和中文网站,百度搜索风云榜就是以数亿网民的搜索行为为基础,将关键字进行分类,从而形成的榜单。用该工具寻找热门话题的方法是:打开百度页面,点击页面右上角的更多产品,就可以看到“风云榜”,或者直接在百度中搜索“风云榜”。从而找到实时热点、七日关注和今日上榜的话题。工具二:微博搜索榜。微博是现今用户在网络中使用最多的社交平台之一。微博用户既可以在微博上浏览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发布内容供别人浏览,同时用户之间还可以对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微博热搜榜就是微博对当下热点最及时的整理和归纳。用该工具寻找热门话题的方法是:首先打开微博首页点开微博搜索按钮;其次点击输入框,就会弹出热搜榜的部分内容,找到“完整热搜榜”,点击进入就可以看到完整的榜单。工具三:一帧数据平台。一帧是全网第一视频营销数据平台,提供内容热门热点挖掘和行业分析及粉丝画像等内容,是新媒体视频宣传挖掘热门话题的重要平台。用该工具寻找热门话题的方法是:用百度搜索一帧数据,找到平台首页,然后点击“排行榜单”,进入排行榜单就可以看到创作者、视频热榜度等。
德鲁克管理思想在全球范围的管理热潮时期(1950—1970年初)就传播到了中国港台地区。20世纪70年代,港台地区翻译出版了多种德鲁克著作。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管理学界才开始认识德鲁克,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德鲁克的各种著作很快被译成中文,并且一版再版。到目前为止,德鲁克的几乎所有著作都已经有中文译本。  德鲁克管理思想为中国人所认识、欣赏、译介和学习的过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息息相关。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管理学界初识经验学派。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率先引进翻译了一套《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马洪先生为这套书撰写了前言,这篇洋洋洒洒近万言的前言对20世纪以来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做了全面的论述。这篇前言介绍了经验学派,认为经验学派与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不同,这个学派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企业管理的实践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对象,将实际管理经验加以概括形成理论,目的在于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实际建议。  我国管理学界对德鲁克的关注是从引进目标管理开始的。目标管理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贸委向全国企业推广的十八种现代管理方法之一。自1980年开始,一些大企业开始实行目标管理277。德鲁克的名字和有关目标管理的著作与文章一起传播开来。然而,尽管每一本目标管理的著作都会将目标管理发明者的荣誉归于德鲁克,但并没有对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做全面的介绍。这一时期中国管理学的特点很明确,管理主要是被当作技术和工具来认识的,西方管理思想影响还比较有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管理不再仅仅被看作是技术,管理理论研究之风日盛。1987年,德鲁克应邀到北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经济与企业改革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中国政府提议,由世界银行组织的。从现有文献来看,这是德鲁克初次也是唯一一次来中国。此后不久,胡耀邦同志向高、中级党员干部推荐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引发了大陆管理学界翻译介绍德鲁克的热潮278。  20世纪80年代最后几年里,德鲁克主要管理著作都被翻译成中文,其中一些作品还出现了好几个版本。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柯政翻译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279,该译本明白流畅,并且对可能引起读者疑问的词条做了详尽的注解,沈国华后来翻译的《新社会》也是如此。这一时期的翻译者可以算作国内最早的德鲁克研究者,他们从德鲁克思想的特点、德鲁克采用的方法论及其在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等方面,对德鲁克管理思想做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柯政评价道,德鲁克自1939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经济人的末日》之后,即树立了一个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有着犀利的、反正统的以及独立见解的分析家形象。他还指出德鲁克作为一个在管理领域最有影响、读者最广泛的思想家和作家,是现代管理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孙耀君先生也是德鲁克作品国内最早的翻译者之一。他对经验学派作了与马洪类似的介绍之后,还谈到了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问题。孙先生认为,经验学派一般主张用比较方法而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研究企业管理280。另一位译者屠端华则在其译作《动荡年代的管理》之序言中毫不掩饰自己的震动。他将德鲁克思想与科学管理相提并论,认为德鲁克改变了科学管理以来的传统管理学。因为传统的科学管理总是把管理看成企业内部的管理,至多只是一个组织内部的管理。而德鲁克突破了这一教条的约束,他的管理理论不仅涉及企业机构和非企业机构(也被称为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作者注)的组织管理,还涉及政府部门、工会、福利机构等社会部门的管理。屠先生将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定义为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在内的宏大体系281。这些介绍和评价多是以序或跋的形式出现,而且都是针对德鲁克的某一部著作而言,但将它们综合起来,还是帮助我们看到了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基本风貌。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管理学界已经开始认识到,德鲁克不仅仅是目标管理的发明者,而是现代管理学的开创者,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代宗师。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德鲁克管理思想注重管理实践和管理教育的特点。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袁恩祯认为,德鲁克以管理经验为研究对象,对经理人员在企业管理上的地位与重要性给予了充分注意,致力于通过管理教育帮助管理人员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一时期另一位管理思想史研究者郭咸纲在其主编的《西方管理思想史》(1999)中,对德鲁克的介绍则基本援引了孙耀君对经验学派的评价。  如果说早期研究者主要关注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内容,那么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者则开始从方法论的高度进行探索。南京大学商学院的赵曙明教授认为德鲁克是推动管理学发展成为一门严肃科学的先驱。他还总结出了德鲁克思维方式的两个明显特征:其一是从社会、历史的高度去俯瞰和分析组织及其管理的变迁。这一点独特视角使其不仅能够把握管理的全貌,而且还使德鲁克的著作不同于研究具体的可操作性问题的管理著作,表现出明显的思想性特征;其二就是经验主义的分析方法。他对管理问题的研究总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概括和理论升华后,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实际建议282。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德鲁克文选(英文版)的出版以及哈佛商业评论等期刊的引入,我国读者开始接触和了解德鲁克原著。  进入21世纪,德鲁克管理思想在我国得到进一步传播。这一时期出版了一些德鲁克管理思想汇编类型的书籍,如《杜拉克管理思想全书》、《杜拉克管理应用词典》等。这些著作大多按问题分类,将德鲁克各个不同时期对于同类问题的有关论述汇集在一起。这样做虽然可以满足读者快速全面了解德鲁克的需要,但同时难免也会使人曲解德鲁克。因为,德鲁克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特别强调经验原则的适用条件,如果忽略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经验条件,就很可能会导读者。  德鲁克管理思想推广应用是新世纪德鲁克管理学研究的另一个新特点。报纸杂志上各种介绍及评价德鲁克的文章逐渐增多,中外德鲁克研究方面的交流日益广泛。1999—2000年,《南方周末》以“认识德鲁克”为主题连续25期刊载了50篇文章。1999年12月,北京光华管理研修中心推出了以德鲁克思想为核心的管理课程,该研修中心的那国毅教授从2001年2月起,为《IT经理世界》的“解读德鲁克”专栏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介绍德鲁克管理思想。2005年3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和北京光华管理研修中心联合推出了以传播德鲁克管理思想为宗旨的“中国人民大学德鲁克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项目。此外,南京大学商学院设立了德鲁克论坛,北京大学也设有德鲁克研究会。深圳、北京等地一些机构与德鲁克基金会合作开办了培训班,为管理人员开设德鲁克管理培训课程。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加入到德鲁克研究行列中来,将德鲁克的思想介绍到国内,进一步研究德鲁克的管理哲学与方法论,并讨论了研究与借鉴德鲁克管理思想对我国经济改革的意义。  20多年来国内管理学界和工商界对德鲁克的认识不断深入。早期仅仅将其视为目标管理技术的发明者,随后从西方管理思想史的角度发现了德鲁克作为管理思想家的价值,最后认识到了德鲁克不仅是一个管理思想家同时也是管理实践的导师。但总的来看,现有研究还没有来得及对德鲁克管理思想体系及研究方法做系统深入的研究。德鲁克的理论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庞杂,他的理论在本质上是简洁的,他的研究方法也是强有力的。不过,只有对德鲁克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