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来到书院来,可能会发现环境和气场都不一样了,讲堂周围书架上的书都摆出来了。我真希望我们的书院变成一个读书乐园,读好书的乐园。大家能够在这里静心读书,在这里接受优雅书香的熏陶,那就很适意了。过去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们书院慢慢也要形成这样的感觉和氛围。我们在座有些人在学净土教,觉得自己是修净土的,读书好像跟修行没什么关系,只要我天天念“阿弥陀佛”就行了,某某大德就说过,只学一部经、只念一句佛号就够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书院就没必要办了,世间的一切治生产业也都没必要办了,甚至老佛爷留下的三藏经典,也是多余的了。我告诉大家,这样子修行,不管你是修什么宗什么派,恐怕都不一定行。古人有两句诗:“由来富贵原如梦,未有神仙不读书。”你是一个富贵命,轻轻松松就能拥有财富权利,但这些就跟做梦一样的,晚上一觉睡下去,到了早上一醒来,也许全部都没有了。富贵从来都是靠不住的,但是,读书靠得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即使是想要学道、修行,不读书而能够真正得成就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你看那位提倡只学一本经、只念一句佛号的大德,他还组织编了《群书治要360》之类的书嘛!他老人家也还是要读书,要读好书。你不要把人家在某个特定场合、特殊因缘下说的话,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都抱着不放。古人总结了影响人的命运的几大因素:“一运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为什么读书能改变命运?说白了,因为读书也是修行,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因为读书能够明理嘛!不然的话,老佛爷留下来的三藏十二部、几千卷佛经摆在那里,你不去读诵,怎么能够真正明白其中的佛理呢?以前有一位师父就曾跟我说过,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两个人,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弟子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一个人讲经一个人听经。我以前在成都学佛的时候,运气也是很好,我一个人租一间房子住着,然后给我师父在旁边也弄一张床,他只要从藏区一到成都来,就跟我住在一起。那时候他还没有名气,也没有其他徒弟成天围着。每天晚上,我就在这张床上坐着,他就在那张床上坐着,然后他跟我讲经,我就老老实实地听。听完了以后,我就提问题跟他辩论,互相辩经,就这么读了不少佛经,就是这么过来的。当然,我们这里要讲的《尚书》,是儒家的经典,那么对于书,大家就更要有感觉才对。在以后的两、三个月里,我们将一起学习《尚书》里的一篇重要文章——《洪范》。大家都知道儒家所谓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书经》就是指《尚书》,意思是上古尊崇之书,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文献总集,可以说是一切书的老祖宗。
身处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一种先知先觉的能力。在常人的观念里,不管是先知还是后知,这个“知”通常被看作是大脑思维,是“想”的意思。先知就是预知,就是事先想到,后知就是过了很久才想到。不知就是想都想不到,是永远都想不到。如果按这种定义,很多人都可以被视为先知。但事实上,人类历史上被称为先知的不过寥寥数人,像释迦牟尼、老子、孔子、耶稣、穆罕默德才是被公认的先知。可见,这里的先知、后知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事实上,常人走后知路线,是指我们通常都是通过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或想到后才能知,才做出最基本的判断。也就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知,眼、耳、鼻、舌、身、意的活动在前,而知在后,这是后知的意思。但根据五官反馈、积累的信息做判断,你会经常上当、出错。因为你脑袋中的过去的经验在左右你、指导你。 看3D电影的时候,你觉得开枪射杀的场景跟真的一样,这就是大脑思维在起作用。一个人身上有N个“我”,这都是过去的经历所造成的。你37岁,你身上可能有37个“我”,也可能是74个“我”。当你做判断的时候,很多个“我”参与其中,就容易导致混乱、矛盾,以致出错。所以,我们才经常说人很难活在当下。同样一个人走过来,裁缝就看他的衣服,理发师就看他的头发,鞋匠就看他的鞋。过去的经验影响人当下的判断和选择,这就是后知。那么,先知又是怎么做的呢? 穆罕默德起初是一个商人,历史记载:他经常到家附近的一个山洞打坐。有一天,他在打坐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声音:“记!”他没有笔,于是就在脑袋中记下了他听到的内容,回去再把它写出来。之后他去打坐,又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记!”于是他又开始在脑袋中记录,回去再写下来。这就是《古兰经》的起源。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悟道的?他在菩提树下发愿:如果不能悟道,绝不下座。他把五官(眼、耳、鼻、舌、身)及大脑的意识(意)封闭起来,他感知世界不靠看、不靠听、不靠闻、不靠尝、不靠摸、不靠想,直接去觉。这就是先知。平常人处在睡眠状态时,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关了的,这时候的他没有觉(jue觉悟的觉),只有觉(jiao睡觉的觉)。大修行人在禅定的时候,同样关闭了眼、耳、鼻、舌、身、意,但他是觉醒的,是有觉(jue)的,是心在觉。其实,你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觉左边的视、听、嗅、味、触与右边的“觉”字分开,你会发现你得到了一个单独存在的“觉”。眼、耳、鼻、舌、身、意的活动停了,觉还在!心是可以直接觉知一切的。心不是意识,不是大脑,不是感官,心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把眼、耳、鼻、舌、身、意都关闭了,心才能真正地觉醒。因为平时视觉会被好看的东西吸引,听觉会被好听的东西左右,味觉、嗅觉、触觉都是如此,这样产生的觉就是错觉。唯有当眼、耳、鼻、舌、身、意的活动停了下来,这时的觉知才能不受习性的左右和影响,才能对当下进行完整、准确的觉知,才是正觉。 穆罕默德在山洞里打坐,他把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封闭了,结果心的能量被完全开发出来了,他的心和整个宇宙产生了强烈感应,这种感应就是圣人的先知先觉,是正觉。于是,他的心“听到”一种声音,他写出了《古兰经》。 觉是我们身上一种特殊的功能,一旦开发出来就了不得。所谓先知、所谓圣人都是这种功能特别发达的人。他们感知世界不靠眼睛,不靠耳朵,不靠鼻子,也不靠意识,只靠一颗真心!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关了的时候还能保持觉知,就能和整个宇宙产生共鸣,产生感应。《六祖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心量广大,遍周法界。”这颗真心的能量非常巨大,它像虚空一样无穷无尽,它遍布万事万物中,能够觉知最细微的事物。要知道心能够觉,所以,欧博的做法也叫管理心法。管理心法在操作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方法,就是佛家的“内观禅修”。怎样练内观禅?很简单,就是闭眼盘腿打坐,调身、调息、调心,目的是为了觉知、觉照。修内观禅能够培养我们的全局观、整体观。通过纯净的觉知,我们能够把自己和别人一起看。这是开天眼最好的方法。《心经》第一句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什么是“观”?用心去看才叫作“观”。“观”字拆开来看是一个“又”、一个“见”,见是眼在看,又见就是心在看了。“自在”靠钱靠权得不到,只有不断用心地去看自己、看别人、看现在、看过去,才能得到自在。自在是利己,菩萨是利他,“观自在菩萨”告诉我们,通过内观既能够利己又能够利他。这五个字包含了非常深邃的思想。内观同时又是开慧眼的通路。因为在内观过程中,过去的事情会不断浮现于脑海。内观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过去,认识过去那无数个“我”,看清每一个“我”的面目,将所有分裂的“我”清空,建立统一强大的自己。《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圣经》里也经常说:“事就这样成了。”《圣经》的第一句话就是:“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动一个念头,事情就这样成了。《圣经》没说神怎么打造出来的光,神去哪里找的光,神拿什么材料做的光等,这些都没有交代。神动了要有光的念头,然后就有了光,是心想事成。不要把心想事成理解成要什么就有什么。心想事成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这个“有”的过程。想什么就“有”什么和想什么就“是”什么有何区别?想什么就“有”什么是从外边拿东西过来,想什么就“是”什么是心里的东西就是真真切切的存在。但前提是:“信心清净”,因为“信心清静,则生实相”。
小明最近迷上钓鱼,有时间就会约上几个好友去垂钓,还不惜花重金置办了一套装备,他说:“钓鱼可以陶冶情操。”最近,小明在网上看到附近有一家鱼塘即将开业,承诺开业当天前10名免费钓,其他人只要100元就可以钓一天,所有人钓多少鱼全归自己。小明觉得自己垂钓技术不错,开业当天就兴冲冲地去了,还承诺钓鱼了要送给我。周一上班见到小明,我还没问他鱼的事儿,小明就说:“领导,实在不好意思,昨天钓了一天,一条都没钓着,遇到技术障碍了。”“估计前10名也没赶上吧,100元就当是陶冶情操了。”“没开门我就去了,不过前面已经排了10个人了,老板挺够意思的,没钓着鱼的每人送了一只鸡。”“那是不是所有人都没钓着?”“是的,你这么知道的?不过拎只鸡回来,大家也挺高兴的。”“你知道老板之前是干什么的吗?他就是养鸡的,其实池塘里根本就没有鱼,人家就是为了变个法卖鸡!”“你还别说,真有这种可能,我说怎么那么多人谁都没钓着呢?”说完之后小明将信将疑的念叨。“好了,别想了,就当是一个现实的营销案例研究吧,前10名免费钓叫引流,通过鱼塘卖鸡叫渠道创新,钓不着鱼送鸡叫提升品牌满意度,营销创新无止境,你还是好好学吧!”做品牌的目的,是通过销售创造利润,品牌的顶层设计完成之后不能坐等顾客上门,还需要研究渠道、研究品牌传播,要想做好品牌农业,企业必须打好四张牌,第一张是渠道牌;第二张是品牌传播牌;第三张是互联网牌;第四张是团队执行力的牌,四者缺一不可。
人性、人情亦是天理,法治要顺应人情,也属于要顺天循道的范畴,或者说人性人情的规律性也属于客观规律范畴。不逆天理,不伤情性。(出自《大体》)不违背自然法则,不伤害人的本性。万物有其理,人亦有其理,人之理,即情性,所以情性也属天理。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出自《八经》)治理天下必须要遵循人之情性,人性有好恶的属性,这样外部的赏罚手段就可以撬动内部的好恶感知,进而支配人的行为。所以禁令就可以用在人身上了,所谓治理之道,大抵以此为内核。人情有很多属性,韩非子专取了好恶一属性,对非其他属性(如安全诉求、公平诉求、尊重诉求等)不太重视,所以法家的显著治道特色由此而起,法家的显著偏颇也由此而起。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译:奖赏越丰厚越好,让人们以此为利;表彰越溢美越好,让人们以此为荣;惩罚越严重越好,让人们以此为畏惧;贬斥越严厉越好,凡让人们以此为耻辱。(出自《八经》)以赏喻好,以罚喻恶,赏罚愈足,喻的效果就越好,这就像以杠杆撬物,力道越大,撬动得就越彻底。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也。译:所以奖赏贤人惩罚暴行,就是鼓励做好事的最好办法;反过来,奖赏暴行惩罚贤人,则是鼓励做坏事的最好办法。(出自《八经》)韩非子留意到了赏罚规则、赏罚实例能对社会文化带来绝对性影响,这样赏罚的意义就超出了个例本身,而是在为整个社会在塑造氛围。。利所禁,禁所利,虽神不行。誉所罪,毁所赏,虽尧不治。译:让所禁止的得利,让有利的被禁止,即使神也办不好;称赞应受惩罚的,诋毁应受奖赏的,就是尧也不能把国家治理好。(出自《外褚说左下》手段与目的要保持一致,即目的是鼓励,就要让人们因此获得实际利益,如果是禁止,就要让人们因此而受到伤害。如果搞反了,手段就不会起到目的所期望的作用。同时韩非子特别提出另外一种特殊的利益,那就是毁誉,毁誉无形,但管理者也要把它驾驭起来,让它和物质层面的赏罚步调一致!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出自《安危》)要让民众发挥他们所长、所乐的才能,才能为国家建立功业;否则,忧虑于不擅长的事情,就是去失去失去了快乐。今日所谓市场经济,之所以有高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生产效率,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都更自由地做着着自己善于做、乐于做的事情。国家资源的最小单位的个人,当个人充满生机与张力时,有什么理由不看好这个国家的前途呢?对企业也是这样。【解评】:物性、人性皆天所赋,亦是天理,所以不逆天理,实是包括了不伤人之情性,不违物之特性。《论语·子路》记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作为儿子的他告发了父亲。叶公认为直躬是正直的人,孔子却不赞同直躬的做法,认为父亲当为儿子隐瞒。父子相亲即使人情,孔子的观点也是要因人情。文革时期,倡导父子相证、夫妻相揭,则是逆人情。事物原有其自身的属性特质,要顺其天性而驭之,才是有效果、有效率的;若违逆而为,则或事不能成,或事倍功半。顺人之情性而驭人,即是因人情;顺物之特质而用之,即是因物性。因人情、因物性实质上就是顺势而为。钓鱼者钓不同的目标鱼,必会根据不同鱼的食性配置不同的饵料,如鲢鳙喜酸臭,鲫鱼喜奶香,青鱼喜螺蛳,只有尊重鱼之情性,才能钓到鱼。鲧以堵截治水失败,禹以疏导治水成功,差别就在于有没有因水之性。赵武灵王一代雄主,最后饿死沙丘,因其违逆人性、人情,欲拆分国家让两个儿子都做王,结果两子相争,他自己也搭进去了性命。唐高祖李渊,以建成为太子,而又授李世民自置天策将军府(类似一个有自己完整文武班子的小朝廷),此违逆人性人情甚也,最后以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杀建成元吉,迫李渊退位收场。人有好恶、利益得失,好的法治就是因循人之好恶,增减其利益(赏、誉即增其利益,罚、毁即减其利益),进而撬动人们的行为符合法律的期望。如果违反人情,让做了法所禁止的事情的人实际上得利,让做了法所倡导的事情的人实际上受罚,那么法的初衷就不能实现,秩序就会变得更加混乱,即“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也”。比如,近年来,媒体曾几次出现因救扶老人被讹诈,法院判决救扶者赔偿的新闻(真真假假都有吧),不管真相如何吧,实际后果是严重破坏了“救老扶伤”的良好民俗,反促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社会风气的泛滥。《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说鲁国有一条法律,凡是能赎回在国外国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这个故事中孔子的看法,亦是“因人情”。在企业层面,如果在企业格局中“站对了队”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在工作上做出业绩贡献所获得的收益,那么企业中的“山头文化”、“帮派风气”必会加速泛滥。其中道理不复杂,人情如此而已。上面所议都是韩非子直接提到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更深度对“因人情”作出一些分析:众所周知,18世纪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这个概念描述市场经济原理,即初衷只是为自己考虑的个人行为,受“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却形成了一种能产生善果的社会秩序。法家的“因人情”观念中也隐含了一个与“看不见的手”极为类似的原理,即利用人们的利己,达到利公、利他的目的。韩非子的法家前辈慎到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这个观点:“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译:人天性都是为己的,如果能把人们的这种“为己”转换为可以为我所用,那么就没有不可以利用的人了;一定要利用人们为己的动机,而不是强求人们要有为我服务的动机,做到这点就没有什么人不能利用了。这就是因人情。在宗教层面会存在为宗教信仰而奋斗,在国家层面会存在为爱国信仰而奋斗,宗教和国家的组织动员和号召可以直接用为信仰而奋斗是有效用的。而在企业这个层面,号召员工为企业信仰而奋斗则是很大程度上自欺欺人的,企业管理应该要以“用人自为而为我”为根本。在现实管理中,对因人情的理解和应用,不可以只是单维的、直线式的,很多时候需要多维、间接路线的方式。依据人的某类好恶和利益所在直接采取引导或禁止措施,就是单维的、直线式的;依据人的不同维度的好恶和利益所在,采用间接方式,让人们做出基于多维条件的利益计算有所取舍,进而达成按照我之意图行事的目的,就是单维的、间接路线的方式。大家知道铁是比水重的,把铁放进水里就会沉下去,那么有没有办法让铁浮在水上呢?有,把铁做成中空的船就可以浮在水上了。在这个操作中,并没有改变铁比水重的特性,也没有改变牛顿的重力定律,但是通过把铁做成中空的船,让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发挥了作用,最后铁就浮在水上了。这个例子就是采用了多维(增加了浮力这个维度)、间接路线的方式来“改变”(其实没有改变,只是从效果上颠覆了直线式的结果)了物性,实际上还是“因物性”。华为公司大规模拓展海外市场时,国内的很多人不愿意出国,喜欢在国内“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状态,如果用单维的、直线式的“因人情”思维,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华为公司用多维的、间接路线的方式,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些措施包括诸如出国期间个人吃住行全部公司承担,额外有可观的补贴,以经济资助方式支持家属伴行出差等。这样,并没有改变员工喜欢“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之常情,但额外采取的措施给了员工另外一种维度的利益考量,员工把多维度的利益综合起来进行利益计算,最后就主动选择了出国。另,我认为韩非子提倡的“重罚主义”,实质上是逆人情的,即罚过其罪便伤了情性的。暴秦之苛政,与法家理论上尚“重罚”关系密切,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此即因秦伤了天下之情性。进一步讲,民心向背即是人情得失,施政是因人情的还是逆人情的,民心所向即为其效验。另,从韩非子全书对“法术势”应用的论述来看,言“因人情”要多于言“循天道”,概因“人情”更触手可及。
使:假设,比如,这里有纵使是意思,是加强语气词。介:通行本做“介然”,有人将其解释为微小,不确切。《广雅》:介,独也。又有注者曰,介,谓自得无闷也。《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此处介然,心意专一而无旁骛的样子。《周易·豫卦》之六二:介于石,不终日之介,就是指耿介如石,与此处的介然意思相同。施:通邪、斜,大道之外的小路、歧路。这个异体字,已妨碍今人阅读,故在不损害文意的前提下,改施为邪。夷:平坦,《说文》云:行平易也。径:帛书本做解,与邪、径通,指邪行小路,邪不正也。从通行本做径。朝:朝廷,引申为政事。除:清除、免除,引申为废弛,无人打理,或不干正事。芜:不治曰芜,多草曰秽。《说文》:芜,秽也。服:穿戴,穿衣反映心态,反映生活作风。文采:文,花纹;彩,彩色。古代皆为耗费稀缺材料及人工的手工制品。《汉书·食货志》:衣必文采,食必粱肉。奢侈浮夸、轻佻务虚之表征。资财:指钱谷布帛等财物。《孟子·滕文公》: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者也。竽:帛书本做杅,通行本做夸。杅是一种盛汤的器皿,即一种葫芦制品,即一瓢饮里的瓢。杅、竽、夸都是指类似器物,可做容器,也可做乐器。《韩非·解老》解释较为准确: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竽即魁首。王弼注: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则皆邪也,邪则盗也。指虚有其表,夸大其声,实则空空如也、败絮其中。
兴兴某天中午和项目经理陆林在饭堂中刚好一桌,讲起人力资源管理,陆林带着项目经理特有的大嗓门说话:“我知道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我不知道怎么去做好我的项目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我一样想法的项目经理很多,我们都是组织中最小的单元,你可以想想,这些单元就像以前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如果你能够把每个单元都激活了,组织内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兴兴认为陆林说得十分有道理,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从最小的管理单元——组织中最小的部门与团队来思考,比如地产公司、高科技公司中的项目性组织,项目经理就是最基层的管理者。基层管理者由于离高层领导比较远,长期得不到关注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不足,而这又影响到了广大基层员工。所以,提升基层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最接地气、最有效的,一个个小单元激活了,组织的整体运作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这就如把花园中一片片的苗圃都种得整整齐齐的,当你站在更高的山顶上眺望时,就能看到花园中整体的生机盎然。于是,兴兴组织部门同事开始设计基层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赋能项目,对象包括所有的项目经理及一线业务部门的主管,该项目内容覆盖了从员工入职到在职管理、离职的全过程中基层管理者应该掌握的HR知识与方法,能让他们知道不同环节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诉求是什么、员工的需求是什么,然后针对这些组织诉求和员工需求,基层管理者可以做什么关键的动作增强团队凝聚力、激发团队士气、提升员工能力与绩效、识别和保留核心员工。这个项目的培训赋能内容完成后,兴兴就在事业部内部进行巡回的培训赋能,对象包括了所有的基层管理者。由于该内容很系统且很有针对性,得到了基层管理者很高的评价与反馈。在培训过程中,有基层管理者提到,这个培训解决了基层管理者的HR知识与方法论的问题,另外他们还有一个层面的需求,就是希望了解HR基础流程与工具的模板。因为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处理基础HR工作,这些工作烦琐且有不同的处理流程、申报电子流、工具模板等,基层管理者们工作比较忙,往往记不住这些流程怎么走、该申请什么电子流、该用什么工具模板等,每次都需要问HR,弄得HR也比较烦,基层管理者也认为效率很低,何不把这些基础的流程进行一个大汇总,做成一个人力资源手册,发给基层管理者们,这样HR就不用一个个回答关于这些基础流程的问题了。HR只需要在流程或工具模板有变化的时候,发一个新的版本就可以了。于是兴兴又启动了HR基础流程梳理的工作,把基层管理者常用的流程做成一个《基层管理者的HR手册》,这个手册涵盖了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基层管理者的人力资源应知应会内容(就是兴兴和同事们前期组织的基层管理者HR培训的内容),二是HR的基础流程、工具模板。这个手册一发下去,基层管理者们好评如潮,这既解决了他们在HR管理知识与方法方面的需求,有助于他们HR管理能力的提升,又解决了最底层的HR日常工作如何处理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效率。对此,兴兴露出了很有成就感的微笑,他想,只要做出真正能给业务创造价值的事情,就能获得业务部门的认可。兴兴又接着往下想,解决了基层管理者的问题,接下来又可以解决哪一个层面的问题呢?他自然就想到了员工。员工是最小的个体,员工也需要了解一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知识与流程,以便更好地配合业务主管做好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及更好地解决个人对日常HR流程申报的需求(假期、福利等),更重要的是,这能够帮助员工做好在公司内的职业生涯规划。于是他又开始了员工层面的HR培训赋能与HR手册的策划工作……通过基层管理者与员工的HR培训赋能与手册建立,兴兴总结出了一条宝贵的经验:人力资源管理的赋能工作是需要区分对象的,针对不同对象用不同的内容,往往是最有成效的。李成对兴兴所做的工作及进一步的思考非常肯定,他对兴兴说:“HRBP就是要这样做,要对组织整个队伍的建设,整个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等担负起责任,而且要天天想着怎么让这个团队成长起来,怎么激励好这个团队,使它更有凝聚力,更有战斗力,使团队达到业务所期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