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提出了卓越的思想和理念,而日本人则更关注理念、思想的落地,即将理念和思想转化成实用有效的工具。如何实现理念、思想的落地,这也是实施目标管理的关键。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绩效为导向并关注过程管理的经营模式受到重视。日本企业学习并引进了美国的目标管理,一些跨国企业对目标管理进行了有效的改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丰田、本田、理光、佳能等一大批卓越的制造企业,有效地运用改良后的目标管理,使其为企业管理绩效的提升服务。他们更善于找到经营目标下的重点经营战略,进而把这些战略展开为部门的职能任务(焦点课题),并以经营计划的形式对部门职能进行授权。他们不主张对职位较低的员工的工作进行详细的职务描述,而是设法动员员工不断尝试新方法,鼓励个体和团队在公司目标的指引下不断超越,持续改善。事实上,企业目标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企业经营方针,因此要提出企业经营目标,首先要定义企业经营方针,实现企业目标也就是实现企业经营方针。所以,日本企业习惯把目标管理称作方针管理。方针管理说到底就是日本式的目标管理。在我看来,由于企业方针往往高于企业数字化的目标,因此可以说方针管理的定位往往高于目标管理,而且更能够引领企业走向未来。就笔者看来,日本式的“方针管理”其实更靠近目标管理的本质,它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极具特色的系统化的方针管理方法。(一)方针管理的优点方针管理源于目标管理,却优于目标管理,原因在于日本企业十分注重理念的落地和方法的研究。日本企业的方针管理有几点值得借鉴:(1)重视方针管理过程的简单化和标准化。许多日本企业都将方针管理方法视为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法宝。大到丰田、理光这样的500强企业,小到日本国内的中小企业,都能够自觉运用方针管理方法,使之为企业经营服务。他们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套标准的管理方式,使方针管理活动简洁明了、高效实用。(2)重视对战略的分解和改善措施的研究。方针管理计划书的制定,要求企业经营者能够明确定义和分解经营战略,协同管理者和员工提出实现方针或目标的具体的改善措施,杜绝口号式的计划,反对简单地将数字化目标分解给下属的不负责任的做法。(3)重视对过程的控制和辅导。计划制定之后,特别强调的是对计划实施过程的及时跟进、控制与辅导。对过程的跟进和控制主要体现在最高层管理者在中、基层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为下属实现目标提供有效的辅导和服务,帮助他们增强意识,提高能力。(4)强调事前的协商和事后的反省。方针管理活动中强调的事前协商,也就是围绕计划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改善的措施等问题进行交流;强调事后的反省,就是在计划实施后,注意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进一步的改善措施,以便持续推进各项管理工作。(5)弱化考核在经营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在传统目标管理过程中,人们对绩效考核情有独钟,甚至到了严重依赖的程度。但是,对绝大多数自主实现目标能力不强的团队来说,严苛的数据化绩效考核非但不能带来良好效果,反而会造成团队成员对考核的麻木不仁。而且方针管理还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执行力和目标实现能力,因此弱化绩效考核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的做法值得提倡。(二)丰田、三星、理光等企业热衷方针管理制度方针管理就是经营者的PDCA,它通常包括长期经营方针、中期经营方针、年度经营计划及各部门的实施计划四个层次的内容。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有些企业将长期方针和中期方针合二为一,做成一个中长期方针。以下是两张比较典型的方针管理构造图。图1-4是某跨国企业方针管理构造图,图1-5是某500强企业在华工厂的方针管理构造图。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企业中长期经营计划通常是以3至5年为单位进行制定的。某跨国企业规定每三年做一个中长期规划,比如2005年是第六个中长期计划的第一年,那么2005年年初就会提出一个关于未来三年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而2006年年初和2007年年初则需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中长期计划进行调整,2008年年初就要提出下一个中长期经营计划,如此循环往复。中长期方针PDCA年度方针PDCA 部门方针PDCA图1-4×500强企业方针管理概念图图1-5×500强企业年度方针管理构造图
情景对话:翠翠是Y药店的店员,那天,翠翠与店长阿莲聊起了国家二胎政策。翠翠:“店长,你说,这二胎政策对咱们药店有啥好处呢?”阿莲:“当然有了,相关的产品会好卖一些!”翠翠:“可是咱们店里没有奶粉呀!要卖也只是相关药品。”阿莲笑着说:“别忘了,我们店里面还有一个类别一直没有卖好,那就是孕期的营养素哦。”其实,阿莲在分析门店的营养素销售时,发现孕期营养素的确销售得不多,这也是阿莲想在今年的工作中重点来抓的。阿莲分析了一下,顾客来店购买孕期营养素少的原因有这样一些:(1)有点不敢买。考虑到安全性问题,多数顾客会选择在医院拿医生的处方产品,或者是直接拿着处方来店里面买相关的孕期产品。阿莲在进行PK时,也遇到比一般的产品更大的阻力,倒不是因为顾客不相信她,而是因为顾客会慎重考虑。(2)顾客忽视孕前准备。在孕期营养补充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孕前三个月补充0.4mg的叶酸等。在一、二线城市里的顾客对这一点知晓率相对高,但是三四线城市的顾客则较低,而且,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即使知道,但真正服用的并不多。(3)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尽管一些品牌在努力推广孕期营养知识与自我品牌,但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孕期的整体营养仍然没有主角或是第一品牌,这也是一个市场机会点。从产品角度来看,多数营养素系列并没有对孕期进行区分,只是写着孕妇营养补充剂,品种单一。但其实,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最好能对孕期进行孕前、早、中、晚期的区分,这样会显得更专业,也更符合孕期实际需要。在门店的同事在销售孕期营养素时,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顾客说医生让她来买……当我们进行交流,想要进一步扩大销售时,顾客往往都会说:“到时候再问问医生看吧!”可见,我们在门店若要挖掘孕期营养的销售潜力,是需要“真功夫”的:(1)对顾客进行区分。来店顾客对门店的信任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在销售时,能影响的更多的是那些对我们门店有较高信任度的顾客。而对于持怀疑态度的顾客,我们没有必要强求,完全可以顺着顾客的意思,让其买医生建议的产品,但是可以关联一下补充产品。比如说,如果顾客买叶酸片,信任度高的顾客,我们可以直接置换成孕期专用的叶酸多维片。而对于初次到店或者持谨慎态度的,我们可以建议顾客另外再购买可关联的天然VC、钙制剂等产品。(2)从诉求中挖掘机会。一般来说,一些顾客会在怀孕出现腿抽筋等现象时来店里面,也可能知道是要补钙的,这是我们目前在孕期营养中销售最多的机会点。其实,在这个时候,除了满足顾客的这一补钙需求,还要问询一下顾客是否在服用基础营养素。如果没有,可以推荐孕期专用的多种维生素,同时还可以向DHA等产品延伸。基础搭配就是叶酸多维+液体钙+DHA。(3)建立孕期营养专柜。专柜中要引进专业的孕期营养产品,从品牌认知到产品齐全度都要较好,比如,除了孕前、早、中、晚期的叶酸多维,还应有叶酸铁、DHA等产品。如果能有不同系列的品牌,当然更好。(4)培育顾客。其实,顾客“朋友圈”中,与其同龄者偏多,我们服务好一些顾客,通过其真实“体验”,他们能感受产品的安全性、宝宝的健康,则会放心推荐给其圈内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培育购买孕期营养的顾客来扩大自己门店的细分市场。如果是有母婴产品的门店,这一行为更有长远且现实的意义。(5)进行宣传教育。如果要扩大孕期营养的产品销售,宣传教育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与慢病的健康教育价值相当,优生优育也是“防”在先的理念。所以,我们门店的背景播音中,也许不能老是只播慢病与养生,也应该加入一些孕期的健康教育,其中包括提醒顾客孕前三个月服用0.4mg的叶酸片。在门店的POP中,也许也应该体现一些有价值的“刺激”信息。笔者在门店时,曾销售过两个系列孕前、早、中、晚期的营养素,从销售结果来看,一旦顾客购买,整个孕期乃至于孩子出生后,顾客对门店都有较高的忠诚度。
自序 为行业“老手”打开一扇窗:改变从今天开始  在我从事企业咨询的过程中,曾经研究过国内十四个行业的上百家企业,其中有“中”字头的国企,也有刚刚起步的私企。在与这些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管理者沟通的时候,我明显地感受到,不少管理者们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商业规则正在发生变化。 改变已经发生:行业内出现的创新常常不是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所为,而是一些行业新手,过去泾渭分明的行业界线正在被模糊。创新的管理方式可以从最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体现出来:没有前台接待、项目小组式的灵活的内部管理、难以区分客户和员工、成就的激励而非完全的物质激励、大量地依赖数据收集和挖掘……  “老手”们习惯于成本控制、产品生命周期、质量监控、整合营销、渠道建设、贴牌代工等等这些驾轻就熟的方式。但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压低单价的“灵丹妙药”不再有效,挥舞起价格大棒只能让整个行业陷入毛利率越来越低的“囚徒困境”。即使在经典价值链上拥有一席之地,也不代表一定可以分到一块蛋糕。 我期望,这本书能为惴惴不安的“老手”们打开一扇窗户。 在我们谈到具体的今天就可以做到的企业的七大转变之前,我想强调的是,当你不再惧怕改变,而是开始拥抱改变,甚至有意识地去寻找改变的时候,这种心态才是“反败为胜”的关键。太多的时候,我们看到,过去的管理者习惯于缩在让自己感觉舒服的“小环境”中,他们将CEO的办公室布置得豪华、舒适、可以俯瞰整个公司,可以从视线的余光发现上班时间是否有人在“开小差”。即使他们刚刚从一个“创新”讲座中回到公司,但熟悉的环境和氛围又马上让他陷入到“从上至下”的管理体系中。这是一个古老的“猫鼠游戏”,管理被理解为当老板的“猫”要不断地发现和纠正下属的“鼠”,同时,“鼠”也习惯了一种被动的躲避的“不犯错”和“无需负责”的“雇员心态”。“创新”似乎不是一线员工要关心的事。 在这本书中谈到了方方面面的改变:转变1:企业估值——从“财务资产”到“客户资产”、转变2:业务模式——从“生产推动”到“需求拉动”、转变3:营销——从“单向广告”到“口碑互动”、转变4:生产制造——从“大量生产”到“按需定制”、转变5:客户服务——从产品到服务,再到解决方案、转变6:用户黏性——从“偶然购买”到“重复购买”、转变7:组织管理——从“集权管理”到“分散活动”。对于力图在今天求变的企业管理者而言,许多是可以立刻开始的。同时,我也非常理解,所有的改变都是有风险的。不希望成为先烈者,也希望能够有所行动。在深入分析了每一项转变之后,我们提出了一些既符合市场趋势,同时又是“局部调整”的方法,帮你迈出“第一步”! “大多数人都会高估他们在一年内取得的成就,而低估他们将在十年内取得的成就”,当你迈开改变的步伐后,转机的出现可能并不需要那么久。     
“化而裁之谓之变”,这一句省略了主语。是什么化而裁之呢?就是前面所讲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道和器这个东西,我们把它化了,把它裁决了,就谓之变。化,我们前面反复讲过,“变者,化之初,化者,变之成”。变化变化,变就是刚刚开始在变,化就是已经变化而成了,有结果了。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通过在时间、空间的各种因缘之下,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演化,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裁决它,这样才能够确定它的变。比如说朝代的更迭,中国历史两三百年一个轮回,刘邦建立了汉朝,秦朝灭亡了,如何立一个东西来表示朝代已经更叠、天下已经变化了呢?这就需要裁决了。立一个新的国号就是裁决,就表示天下正式从秦朝变化成了汉朝,一切都要按照大汉天子定下的规矩来了。再比如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一挥手,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句话正式向全世界一说出来,就是一个裁决,裁决了天下的变化,中国已经从中华民国变化成了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天变成了新中国的天,地变成了新中国的地,人民也变成了新中国的人民。总之,历史的变化就这样裁定了。这个就是“化而裁之谓之变”,但是在正式裁决之前,一切都还未定,还处在一个渐变的过程中。“推而行之谓之通”,把什么东西推而行之呢?就是把前面所裁决的变化推广、推行。一旦作出了正式的裁决,就说明确定了这个变化的合法性。毛泽东当年在城楼上那样一说、那样一“裁”,但同时,国内还有很多“不甘心自己失败的阶级敌人”搞破坏啊!国外还有很多“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啊!这些东西内外呼应,都还是要蠢蠢欲动,千万马虎不得。所以,这个裁决还只是一个标志,在这个标志下面,还需要继续推动它。不仅要宣布出来,还需要所有人都认同,所有人都承认。作为裁决者,他只有把自己的裁决,把这种对变化的确认,让所有人都知道,让所有人都认同,变化之后的一切大小事情才可以畅通无阻,否则,就容易出现“阶级复辟”的事情。虽然改朝换代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要认同了这个变化,饭还是要吃,柴米油盐照样要有,每天还是要一样地过,社会的各种机构还是要继续运转。这一切,你作为一个裁决者能够推而行之,有效地建立新的秩序,这就谓之通。宇宙天地本来就是要变化的。春天过了就是要到夏天,夏天过了就是要到秋天,秋天过了就是要到冬天,只要我们能够明白这种变化,用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来“裁之”,来表明这种变化,并推而广之让所有人都知道这种变化,让大家根据它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么四季变化就是很通畅的,很通顺的,这也是“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人群当中的领导者把上面所说的裁决、推广措施公布于众,大白于天下,让所有人都看见,让政治透明起来,让制度透明起来,才能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认可,大家才能够顺理成章地接受,才能够在新的制度下顺其自然地变化,顺其自然地生活,整个社会才能够保持和谐安定的状态。这个就是事业。当然,这不是普通人的事业,而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豪杰的事业,就像毛泽东诗中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指的是这类人物的事业。然而对于我们小人物来说,这句话也不是完全无关。如果我们明白自己所处的这种变化过程,知道处在变化的哪个环节上,能够想通其中的道理,那么在这种大势之下,你就不可能悖逆潮流,就会顺势而为。即使个人心里头有一些块垒,对时势变局心有不甘,你也不会因此就去自找麻烦、调皮捣蛋,因为这是大势所趋,共业所致。你要是真正通达了这一点,那么你就能持盈保泰,就能像前面说的那样“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成为卓越客诉人员不但应知道做什么、为什么做,还应知道如何做。为此,企业的领导者们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成长期企业、成熟期企业,都在建立,或者完善自我的客诉管理体系、流程,这些都是教方法的行为。相当多的管理者认为,只要方法正确,客诉人员依“计”而行,会使顾客的投诉得到解决。正是基于这种思维,很多企业将时间花在了制定方法上。下面是某企业客诉人员处理投诉的总体工作流程,如图1-1所示。图1-1某企业客诉人员处理投诉的总体工作流程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环节的详细流程。接待员工作流程如图1-2所示。图1-2接待员工作流程有如此详细的方法,大家应该懂得如何去做了。但是,我对此不敢苟同。并不是反对企业制定这样的流程,有流程总比没有流程好,有方法总比没有方法任由客诉人员无原则地乱创好。制定一些方法类流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将智慧进行集合,尔后再将智慧传递,能够使“笨人”借助这些工具变成聪明人。不敢苟同想表达的是不能以偏概全,使管理者出现错觉,认为只要有了这些成套的东西,客诉工作就必然会做好。客诉工作突出的特点是“变”和“复杂”。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只要客户不同,投诉则会不同。即使是客户相同、投诉的问题相同,当客户处在不同的情况或情绪不同时,投诉与处理的方法也会不同。投诉处理流程,只能说是开展工作的参考框架,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套用。如果我们将流程比作宝剑,不同武艺水平的人使用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客诉工作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公司给我们的流程只是工具,怎样用,则是每个客诉人员自身能力的发挥。
那么,怎么来正心呢?根本的方法,就在我们这本《大学》里,就在后面的《中庸》里。《中庸》开篇两句话对于修身正心是最重要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什么叫“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们要经常处在“中”的状态,中就是不左不右、不出偏差,就是我们的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些不良的情绪、不好的情绪还没有升起、展开,或者是我们把它排除掉,让我们的精神又回到空净灵明的状态,这就称之为“中”。我们的精神时时处处都保持这种“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就是中医“治未病”的最好办法。你真正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那你的心也就“正”了。当然,作为我们普通人,每天接触各种人、各种事,你说一点脾气都没有、一点情绪也不带,这也不可能。我们遇到很多事情,令人愤怒的事情也有,让人忧伤的事情也有,让人快乐的事情也有。我们不可能真的如铁板一块,丝毫情绪不动,除非你已经是得道高人,完全可以把控自己的情绪。那我们普通人怎么办?就是《中庸》下面一句话:“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该表现情绪的时候还是可以发一发的,但你发到什么程度?“皆中节”,情绪要发到节点上,发得刚刚好,不左不右,力度也不大不小,正合适,恰如其分。“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是我们内心应该常常保持的状态;“发而皆中节”,则是在人与人之间,应该经常留意的分寸。如果我们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发出来都刚刚好,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处在一种和气的状态。比如我们教育孩子,孩子有这样或那样毛病,你不发点火,你不拿鸡毛掸子挥舞一下也不行,适当的时候也要发点火,怒目金刚一下。但是发了火,你不能被你的愤怒“牵”着鼻子走,气得自己肝疼,那就过分了。本来孩子贪玩回来晚了一点,你排山倒海发了一通火,把孩子吓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上学都成问题,那就麻烦了。能让他知道错了,然后改过了就行了。我们出门做事也是这样,比如你在公交车上遇见小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行,不能当懦夫,你要站出来显示一下你的怒目金刚。但如果小偷都交给公安局派出所了,你还在那里愤愤不平、喋喋不休,那就没意思了。过了就过了,你照样上你的班,照样过你的日子就行了,不能老是让这些情绪堵在胸口过不去。真正在心地上用功,古人说是“吹毛用了急须磨”,该用的时候就要用,像锋利无比的宝剑一样,它又不是装饰品,光带着好看是没用的。但是,吹毛宝剑只要你用过了,即使只划断了一根头发,用完了后也马上要磨,磨好了要放回剑匣子里面去。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随时把这个剑舞来舞去,容易伤着别人,也容易伤着自己。我们对待自己的情绪也是这样,可以适当地发一发,但发了之后,要马上回到清清净净、一尘不染的精神状态中来。这就是“修身正心”的最好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