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公司无法改变所处行业,所以主要改善在于业务和职能层面战略。公司层面竞争优势、业务层面竞争优势、职能层面竞争优势需要进行联动(即波特所说的“战略配称”),图2-52展示了西南航空竞争优势的构建过程,读者不妨回顾该案例中西南航空是如何通过环环相扣、遥相呼应实现职能战略与业务战略的联动并赢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综合竞争力”:西南航空的案例表明,竞争优势不是单一因素在发挥作用,而是每个因素都重要。从职能层面竞争优势角度看,企业的所有职能(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库存、物流、人力、信息、基础设施等)都在为降低成本结构以及提升感知效用而发挥作用(如图2-81所示)。价值链是研究职能活动的重要工具。波特在《什么是战略》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核心竞争力”的不妥之处,但是明确指出:“战略的成功,依靠的不是仅仅完成几件事情,而是要完成许多事情,并对各项运营活动进行统筹兼顾。如果这些活动之间缺乏配称,那么战略也将失去独特性和可持续性。”《什么是战略》发表于1996年,而其战略思想至今毫不过时。图2-81理解核心竞争力总之,职能战略是职能活动的战略规划(而不是职能部门的规划)的目的在于提升和改善上述四种因素,最终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职能战略、组织能力、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如图2-82所示:图2-82职能战略、组织能力、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与竞争优势的关系进一步说,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取决于模仿壁垒、竞争对手能力以及行业动态性(这是“战略控制点”的问题,需要在战略控制点模块一并考虑),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取决于三个因素。
销售订单交付周期,是指从销售接单开始到客户收到产品所需的时间,其衡量单位一般是订单或货柜;工厂制造周期,是指从生产投入开始到生产计划完成产品入库所需的时间,其衡量单位一般是某个生产批次等。销售订单的快速交付是计划管理永恒的主题。那么一般制造型企业应如何进行本企业的制造周期改善呢?具体操作步骤及要点如下:第一步,初步明确工厂制造周期的改善范围,参见图5.17。图5.17某钢铁企业不锈钢产品线制造周期的改善区域第二步,从工厂订单状态管理总表(参见表5.25)中提取、分析制造周期实绩,做成工厂制造周期频次分布图(单位一般为天),具体见图5.18。图5.18某工厂制造周期频次分布第三步,依据工厂订单状态管理总表、制造周期频次分布图,确定实物流状况调查的代表性产品及其实际制造周期表现。代表性产品应具备如下基本特点:​ 销售金额大。​ 生产数量多。​ 销售订单交付周期、制造周期长。第四步,明确被调查产品的实物流路径,具体参见图5.19。图5.19某钢铁企业实物流路径第五步,设计实物流调查用表。第六步,进行实物流现状调查,具体参见表5.36。表5.36某钢铁企业某不锈钢产品的实物流调查表第七步,分析实物流现状调查结果,表5.36案例可解读如下:​ 实际加工周期为5天,即从投产到产品完成入库耗用时间为7200分钟。​ 实际加工时间只有2215分钟。​ 加工时间占加工周期的比率为30.76%。​ 加工周期中约有69.24%的时间是不增值的,这也是导致SPCC-1.0带钢周期长(需要5天)的表面原因。第八步,依据浪费机理进一步调查不增值时间存在的原因,这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信息的确认:​ 生产方式与中间库存的确认,如SPCC-1.0带钢采用孤岛生产,各设备周边存在大量中间在制品(具体可参见图5.20、表5.37),大多数品种都要被反复搬运、排队上机,导致制造周期被拉长且占用周转资金。图5.20某钢铁企业SPCC-1.0产品中间库存场景表5.37某钢铁企业SPCC-1.0产品中间库存明细​ 切换时间长,更换品种前没有明确作业者需要提前准备的事项,导致需要接头或者更换品种时,停下设备寻找布料、工具等,由此浪费时间,切换效率不高,如SPCC-1.0带钢装炉耗时30分钟以上。​ 工序间在库量多、设备停机无人重视,在各工序之间存在半成品库存,即使设备停了,也没有太多关系,没有设备运行记录管理,职工对停机现象表现“不紧张”。​ 很多工序之间出现重复作业、重复整理、重复搬运工作,影响人员及作业效率。​ 各机台生产计划临时编制,无法通过准确的计划信息拉动前工序或者关联部门同步。第九步,依据上述实物流的调查与分析结果,绘制被调查产品的价值流程图(请参见图5.21)。图5.21某化工企业TF-404A产品价值流程图(改善前)第十步,结合企业管理目标及诉求,绘制被调查产品未来3~5年的价值流程图(请参见图5.22)。图5.22某化工企业TF-404A产品价值流程图(目标)第十一步,确认差距、制定制造周期持续改进计划并进行持续改善。企业通过实物流缩短或改善制造周期的同时,往往会拉动信息流的改善,而实物流、信息流的同步改善必将有效拉动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从而最终推动销售订单周期的大幅改善。因此,通过价值流程进行销售订单周期的改善就不在此赘述了。
定企业义管理指标之后,更重要的是运用管理指标,使其为经营管理服务。(一)制作推移图,及时更新数据等以管理指标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将某个时间点上的指标值标注在坐标系上,我们就能得到了所谓的管理指标推移图。制作推移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需要选取适当的时间单位。大多数部门级管理指标以月为时间单位,如产品检查合格率;班组管理指标可能需要以周或日为时间单位,如生产线零件不良发生件数;公司级管理指标以半年或年为时间单位,如经营利润。其次,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时更新管理指标的数据,最后,为了让管理指标的变化趋势看起来一目了然,企业可以适当调高纵轴的起始数据。图5-15就是一个部门管理指标推移的例子。图5-15制造部批量合格率推移图在图中,一般需要标示出目标值(实线)、指标恶化的原因、指标向好所对应的改善对策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管理中最忌讳的是,管理指标不清不楚地变坏或变好。(二)密切关注推移图的变化管理者必须密切关注推移图的变化,对推移图的波动要做到追根究底。推移图的变化趋势变好了,管理者需要说清楚理由;相反,推移图的变化趋势变坏了,管理者也需要分析具体原因,并决定改良方案。(三)引导和辅导员工积极改善,使管理指标持续向好推移图不能成为摆设,而应该成为持续改善和不断挑战目标的对照。如果管理指标恶化,我们要积极面对问题,分析原因,快速作出改善对策;如果指标没有恶化,我们也要本着不断挑战的精神,主动出击,进行改善。如果企业没有达成目标,我们就需要为达成目标进行改善。即使达成了目标,我们也应该朝着理想的境界不断进行改善。
(一)核心总结实体工厂短视频直播获客的核心逻辑的是“以精准获客为目标,以内容营销为核心,以多场景协同为手段”。创始人IP需突出“真实、专业”,避免网红化;矩阵账号需实现“分层覆盖”,兼顾品牌与获客;短视频与直播需“协同运营”,短视频铺垫认知,直播推动转化;私域运营需“长期维护”,从“流量”到“留量”,最终实现“线索-转化-复购”的闭环。(二)后续行动建议短期行动(1-2个月):完成创始人IP定位,确定账号名称、内容方向(如“锅炉厂长张哥-专注工业锅炉18年”);搭建“1+1+N”矩阵基础框架,启动创始人IP账号与1-2个产品号;开展首次工厂直播,熟悉直播流程,获取初始线索;建立私域基础体系,将线上线索导入微信,完成客户标签初步分类。中期行动(3-6个月):优化创始人IP内容,通过数据反馈调整内容方向(如增加客户案例讲解比例);扩展矩阵账号数量,启动3-5个员工账号、区域代理商账号;形成直播规律(如每周1次工厂直播、每月1次大客户专场直播),提升直播线索获取量;完善私域运营机制,推出首次“老客户复购优惠”,测试私域转化效果。长期行动(6-12个月):实现多平台账号协同运营,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均形成稳定获客能力;建立“获客-转化-复购”数据监测体系,定期优化运营策略(如调整线索分配规则、优化直播内容);引入AI工具(如AI剪辑、AI文案),提升内容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打造行业标杆案例,通过客户证言、合作案例,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以案例带获客”。
龙源店小吴早上出门坐出租车,跟司机吵了一架。司机在车里抽烟还觉得挺对的,说他两句还恼了,跟他理论死活不承认,本来因为怕迟到才打的车,惹了一肚子气,还是迟到被扣工资。店长中午上班一看小吴情绪不对,脸色很不好看,跟同事也不打招呼,了解了一下情况,店长觉得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素质不好的人天天有,只不过今天刚巧被你碰到了。不过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你有气也不要影响团队和同事的氛围,这个月大家工作业绩要求都很高,压力都很大,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情影响了大团队冲击业绩的心情。这时刚好一位阿姨来店面跟小吴反映情况说:“自己买到的产品花色跟你们店里的花色不一样,但是已经安装了,我很不喜欢,你们看怎么办?”凭借小吴多年的销售经验,这就是一个“找碴儿”的顾客,最后就是赔点钱算了。小吴由于情绪不好,没有耐心接待,就说:“你不就是想要赔点钱吗?200元可以了吧……”顾客顿时火冒三丈地说:“小姑娘你怎么这个态度啊,我买东西的时候你可不是这样的啊……”那行,你先转我200元,小吴想都没想就转了200元,结果阿姨到商场把小吴的态度问题又给投诉了,商场领导直接找到店长说:“你们店说明情况,对客户不重视,要给个解释,不然给你店开罚单,顾客还没有走,等着研讨赔偿问题。”店长一听头都大了,这个小吴跟他说了,最后还给我惹事情,随口说:“你这样的情商和智商不要干工作了,回家去不要来了……”,没想到90后的小吴根本不吃这套,直接回家走人,剩下店长自己又要处理客户,又想着要把小吴挽留下来,毕竟她的销售业绩还是可以的,真是得不偿失……如果你是龙源店的店长,要如何管理员工的情绪,并避免这种极端事件的发生呢?
假如把企业比作一个人的话,企业一定也得有两只手。企业要一手抓经营,一手抓管理,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营发展呼唤管理升级,管理升级推动经营发展;要用经营拉动管理,用管理推动经营,促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经营是剑,管理是柄。经营是油门,管理是刹车。经营、管理贵在匹配,奔驰的油门、夏利的刹车,开这样的车,你敢上路吗?经营关注企业的效益,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是量本利的权衡。管理关注企业的效率,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是责权利的划分。很明显,两者之间有交集,交集就是利益。经营是挣钱,管理是分钱。假如企业不挣钱,怎么分钱都不会让人满意。经营成功,可以为管理改善创造空间和条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管理之不足。管理的完善,可以推动经营升级和转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营之不足。《黄帝阴符经》:“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从万物那里偷东西,万物从人那里偷东西,人又从万物那里偷东西。天、地、人这三个大强盗,都得到满足以后,天下就太平了。同样道理,顾客要从企业那里得到价值,企业要从顾客那里赚取利润,员工要从企业那里得到利益。三个方面都得到满足,企业才能健康发展。怎么才能让他们三个都得到满足?关键就是要靠经营和管理。
(1)给予地级市总代的资格。在每一个地级市,根据商家进货的额度(其他品牌红星二锅头等,还需根据缴纳相应的品牌使用费)给予地级市总代的资格,厂家业务员再发展县级代理商(一县一商),乡镇代理商则由县级代理商自行发展,酒厂每年要求一定的开店数量指标。(2)代理商运作模式。​ 保证金:市级代理与县级代理均为5000元,保证金主要与销售的本品真伪挂钩,也是一次缴纳,永久使用权,不予退款。其他品牌诸如北京二锅头等,还需要品牌使用费,也是一次缴纳,永久使用权。​ 进货:市级代理商首次进货10万元,县级代理商5万元,酒厂统一发货,后期根据单次进货量决定从酒厂或总代进货。从酒厂进货相对便宜;从总代进货,总代给予一定加价,但是厂家给予总代及县级代理商指导价格。​ 标准化的门面装饰:店内装饰、物品摆放等酒厂提供统一的模板,商家可自行装修,也可厂家代为装修,但是必须按照酒厂统一的连锁店模板装修,并且要有一定数量的酒缸(县级代理在20个左右)。​ 小成本+高回报:加盟费+装修费+首次进货要求+十几平方米的店面,总体下来花费不足10万元,即可实现运营,远低于一般加盟店成本,但是商家营业毛利润却在60%以上。​ 代理商职能:起到发掘下游商家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为企业物流中转站。毕竟散酒仍旧属于小众范围内的销售,单个门店的销售额不会太大,统一由酒厂直接发货,成本明显过高,通过市级总代或县级总代从酒厂统一进货,下游商家自行去上一层级进货,以解决终端进货的问题。​ 同时前期市场启动的时候,为了降低启动难度,酒厂会提供若干个免加盟费名额吸引商家。
经过官场长期磨炼的人精,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把上司引导到他期望的方向上,更有甚者,还会给上司挖个坑,让他眼睁睁地往里跳。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曾经在政坛上十分活跃。他弹劾唐仲友的事件,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管理案例。这一事件传言极多,加上还有一个名妓严蕊被牵连进来,更使案情扑朔迷离。抛开枝叶,事件的基本线索并不复杂。宋孝宗淳熙年间,浙东连遭水旱灾害,流民遍地。朝廷任命朱熹为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路一级的监司之一),到浙东视察灾情,组织救灾,台州在其监督之下。时任台州知州的唐仲友,本为浙东儒士,也是学界名流,但他在台州政务上确实存在问题。朱熹从绍兴前赴台州途中,遇到台州逃荒的流民,诉说旱情极重,官府催税紧急;迎接朱熹的通判高文虎,又向朱熹揭发唐仲友为政不端。宋代的通判本来就承担着监督知州的使命,号称监州。民有流民控诉,官有通判检举,朱熹当然要一查到底。一查,贪污官钱、纵容亲属、败坏政务等等问题都浮出水面。于是,朱熹向朝廷奏弹唐仲友,列出罪过八条。不久,又将牵涉的相关人员拘捕审讯(其中就包括官妓严蕊),随后根据新得到的证据,朱熹陆续发出后继弹劾奏章,唐仲友之罪也增加到二十四条。但是,一连三次弹劾,朝廷却没有动静。当朝宰相王淮是唐的同乡兼姻亲,朱熹揣测是王淮压下了奏章。到第四次弹劾,朱熹已经隐含对王淮的指责。此时,朝中已经有人举荐唐仲友升任江西提点刑狱,并督促朱熹速到衢州视察灾情。面对这种“上面有人”的明显庇护,朱熹的第五份奏章直指王淮与唐仲友勾结。到了此时,王淮再也包不住了,只好上奏孝宗。孝宗询问王淮,如何看待朱唐之争?而王淮的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回答,就把这一案大事化小,扭转了办案方向。朱熹为之动怒,又上了第六份奏章,专拣唐仲友的重大不法行为弹劾,以备追究定案之用。经过这场抗争,朱熹看清了官场的现实,王淮打算让朱熹接任本来要派唐仲友的江西提刑一职,朱熹坚决不从,乞奉祠归,离开官场。而唐仲友经此打击,一蹶不振。这个案件的各种争论和传说暂且不表,其性质无疑属于政务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王淮在紧要当口对孝宗说了什么,竟然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据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载,作为宰相,王淮把朱熹的弹劾疏和唐仲友的自辩疏同时交给孝宗,等候旨意,貌似公正,只是微笑不已。皇帝问他怎样看这件事。王对答以“朱,程学;唐,苏学”。孝宗闻言“笑而缓唐罪”。全祖望在续写《宋元学案》的《说斋学案》时,更直接引用《齐东野语》的说法,称王淮的对答是“秀才争闲气耳”。比较起来,恐怕《四朝闻见录》的记载更准确一些,而《齐东野语》的口气不像稳重端庄的宰相之语。就这样一句话,把政务腐败之争轻巧地拨拉到学术门派之争一边。王淮不愧是官场高手,深得其中奥妙。他的对答,是搅混水的绝招。这一绝招的使用,首先要把握好“虚虚实实”的分寸。宋代确实存在学术上的门派之争,而且影响深远。北宋的学派,有王安石为代表的荆公新学,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三苏为代表的蜀学等。朱熹的学术,确实是传自二程。所以,说朱熹是程学千真万确,也能使孝宗深信不疑。但是,说唐仲友是苏学传人则毫无根据。前半句实,后半句虚;前半句用来诱导孝宗上钩,后半句夹带自己的私意。皇帝并非学术专家,很有可能不清楚唐学与苏学没有关联。万一皇帝知道,弄错某人的学派源流也不是什么大事,尽可以遮掩过去。只要皇帝确认了前半句,就成功了大半,如果皇帝不知唐的学术师承,就毫无破绽。况且,作为宰相,对皇帝的学术底子,应该掌握到八九不离十。其次,要在假公济私中表现出公心。王淮的对答明明是出于维护唐仲友的私意,却要让皇帝觉得是出于公心。这个“让皇帝觉得”极为重要,那怕说得天花乱坠,皇帝不这样看,也是白费气力。王淮的取巧之处,是不正面判断两人的对错,而是貌似公正地说明两人的学派区别。孝宗的问话,本来是要听取王淮说谁对谁错。作为政务总管的宰相,有义务向皇帝指出两人各自的政务得失。然而,王淮避开了这一应承担的责任,以学术门派替代了政务评价,而且还能以这样的回答给皇帝造成不偏不倚的公正形象,促使皇帝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答话的支配。再次,要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言。多数情况下,这种搅混水的话语,要以“引而不发”的方式,争取对方的询问。王淮在递上两份奏章时的微笑,就起这样的作用。假如王淮只是以等待指示的表情递上奏章,那么,孝宗发问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人们在作出决策时,总是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尤其是自己还不知道的信息。王淮的微笑,等于告诉孝宗,自己对此事洞若观火。假如王淮要抢先机,递上奏章就主动进言,那么孝宗就有可能生疑。一旦生疑,那怕带出一句“唐仲友是苏学吗”的反问,王淮也会极为尴尬,甚至可能功败垂成。当然,进言方式没有一定之规,需要随机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以对方相信进言为目的。最后,要能拨动决策方向。前面所说,都是铺垫,只有当孝宗“笑而缓唐罪”,才算成功。这就需要反过来推论,所说的话语能不能扭转乾坤,打动对方?假如王淮采用别的理由,说唐仲友孤傲得罪了人,说朱唐二人过去有矛盾等等,都不大可能使话题完全摆脱政务问题。一旦纠缠于政务,唐仲友罪责难逃。而王淮选取了学派之争,再严重也不会问罪。我们分析这个案例,不是倡导大家都学王淮,而是提醒人们注意这种搅混水的方法。即便不是同类事务,这种方法似乎到处可见。例如,慷慨激昂地维护正义,很有可能在正义的呼声中暗暗包含着自己的私利。追求私利并不算错,然而把私利当作公义就有可能走偏。下面可能是在私利和公义之间搅混水,上面也可能在自利和利他之间捣浆糊。了解了水在哪儿被搅混,就能明白应该在哪儿去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