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动作控制卡规范员工。管理的注意力不要老停留在管理层,不要总是高谈战略和模式,而要把目光放到员工层面,放到员工最基本的操作动作上,这就需要通过动作控制卡规范员工来达到目的。一谈到规范,很多人马上想到“流程”这个词。那么,动作控制卡与流程文件有什么区别?流程文件的特点是一做就是一大堆,牵扯到的部门和岗位很多,且不说要记住流程文件的内容,光是看文字都看得费劲。动作控制卡相比流程文件,在形式上小而简,在内容上少而精,是为一个点而设计的,针对性强,往往指向一个岗位,因此取得的效果就很明显。这是欧博通过近10年时间摸索出来的经验。欧博也强调规范管理,但不是大而全的规范管理,因为规范有一个成本问题和习惯问题。如果企业要把员工所有的动作都规范,成本会非常高,加上员工不习惯等原因,规范会变得没有意义,因为它不能直接提升效益。 ISO有一套规范的流程,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首先是因为ISO大而全。ISO最早到中国时,小霸王引入花了1000万元,现在说不定几千元就可以。不是说ISO本身有问题,而是ISO在我们这里被弄成了问题产品。这么好的东西变成问题产品,这不是外国人的错,是我们的错。ISO编制了一大堆文件,但有谁照着做了?现在外国人下订单也不看我们的ISO了(早些年,他们看几遍流程文件就OK了),他们直接到车间看员工怎么生产,看一次还不行,还要蹲在那里看三天,这样他们就能知道企业的管理水平究竟如何。制作动作控制卡的指导思想是逮一个点算一个点,因为全面规范我们做不到。我们就一点点地控制,把某一个点用动作控制卡规范起来,然后反复查,查上1000次,看还有谁不执行?我们的雄兵项目在检查一个点时就检查过1850次,再运用奖罚,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做东鹏项目时流行一句话:“只有三要素(标准、检查和责任)奈何得了你。”,即标准规范以后,就要反复检查,然后对结果进行奖罚,这样的管理才会有效果。管理切忌大而全。中国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农业文明时代是放牛满山跑,大家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对农业生产方式标准化,如人民公社,集体上工,集体下工,生产效率马上就下降。后来实行包产到户,农民一“自由”,农业生产就活了。工业文明不能“自由散漫”,如果采购没购买物料,车间就没办法生产;前工序的东西没生产出来,后工序就没法继续。采购买多了物料也不行,仓库放不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前后紧密相连的,不允许“自由散漫”。要把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自由散漫习性,靠几十年的改革一下改变过来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一点点地改。很多管理人员就喜欢弄一个大的流程文件,以为编织一张网把大家网住,这样管理就好做了。这是做梦,因为每个在网里的人都想挣脱这张网,每个人都拿把小剪刀来剪网。当你把网提起来就会发现,网已被剪得千疮百孔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费那么大劲去编这张网,不如拿把锤子,拿个钉子,瞄准一个地方钉下去,这就需要控制卡,然后对控制卡的动作反复稽核,反复究责。我们的控制卡在规范员工操作上准备了三手,第一手是怎么做,第二手是怎么查,第三手是怎么奖罚。但ISO只有怎么做,却没有怎么查和怎么奖罚,而后者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如果ISO能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那么ISO也会很棒。
我们认为,平台生态系统的竞争优势与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网络外部性(networkexternality)概念直接有关。事实上,信息产品存在着互联的内在需要,因为人们生产和使用它们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收集和交流信息。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与网络的规模密切相关。如果网络中只有少数用户,平台运营商不但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而且只能与数量有限的人交流信息和使用经验。美国企业家、“以太网”(ethernet)1119的发明者、网络设备制造商3com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Metcalfe)提出了著名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sLaw),该法则简要表述为:“网络的价值,为用户的平方。”梅特卡夫的原始定义是:“网络的力量呈技术增长——当连接上它的计算机增加时。因此,每一台进入网络的计算机在把网络当成一个资源时,也为网络增加了资源,以一种增加价值和选择的螺旋方式。”梅特卡夫法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表达:一是当一个网络中计算机数量的平方增加时,可能的交叉节点数量增加;二是当一个网络的用户数量的平方增加时,网络的共同价值增长。可以这样说,网络价值以用户数量的乘方的速度增长,计算机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结点数目的乘方。网络成本随网络容量的增加而递减,而网络价值则按指数增加。梅特卡夫法则揭示了互联网的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而呈乘数增长的规律。所以,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使用互联网的用户越多,每台计算机的价值就越大,“增殖”以指数关系不断变大(Castells,1996)1120。梅特卡夫法则强调了未来的视角是用户的视角,进入互联网时代,产业发展已经从以宽带带宽为焦点转向了以用户数量为焦点,在此基础上,互联网时代正在以最大的努力建设未来时代的基础设施,将终端和传输设备的性能提高,同时将成本降到最低,最终将走向普遍服务的时代(Moschella,1997)1121。我们认为,梅特卡夫法则实质上造成了市场需求的扩张,该法则是基于每一个新上网的用户都因为别人的联网而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交流机会。梅特卡夫法则指出了网络经济具有极强的“外部经济性”和正反馈性:联网的用户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联网的需求也就越大。我们发现,梅特卡夫法则并没有说明供给端的收益递增,而是指出了从总体上看消费端存在效用递增——需求创造了新的需求。也就是说,梅特卡夫法则并不完全服从斯密定理(SmithTheorem),而服从于杨格定理(YoungTheorem)。我们认为,梅特卡夫法则隐含的意思是网络价值不在节点,而在关系,这是工业经济时代任何资本投入品都不可能具有这种性质。梅特卡夫法则说明,网络竞争中厂商的用户规模与厂商的网络价值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用户规模越大,则厂商的网络价值越大。换句话说,某种网络,比如电话的价值随着使用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现在如日中天的社交网络平台微信、脸书(Facebook)等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梅特卡夫法则的根本弱点在于,它是一个信息数量论的公式,只注意了信息在数量方面进展的作用,而完全忽视了信息处理水平对信息财富的决定作用。用这个法则,可以解释互联网为什么会迅速发展,为什么需要并产生出大量的信息,但解释不了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垃圾等问题。在我们看来,信息财富不是仅仅与信息的数量相关,更与对信息的选择相关。网络效应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罗尔夫斯(Rohlfs,1974)1122提出的,他指出网络效应是需求端规模经济的源泉。即当一种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随着其他使用者数量增加而增加时,就说这种产品存在着网络效应。也就是说,网络效应是指一个网络的价值与网络中的节点数成正比。随着节点数或用户数量的增加,这种来自于需求端的规模经济将不断地得到持续的改善,所有用户都可能从网络规模的扩大中获得更大的价值。此时,用户数量呈算术级数的增加,网络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情况表明,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在经济学中称为网络外部性,或称网络效应。在传统的网络经济学和现在的双边市场理论(two-sidedmarket)研究中,都将用户数量伴随期望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的这种现象,叫作网络效应。卡茨和夏皮罗(Katz&Shapiro,1985)1123对网络效应进行了较为正式的定义:所谓的网络效应,是指随着使用同一产品或服务的用户数量变化,每个用户从消费该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效用变化。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网络效应广泛存在于互联网、传媒、电信、航空等领域,卡茨和夏皮罗(Katz&Shapiro,1985)认为,网络效应是传统经济学中的外部经济性在网络系统中的表现。卡茨和夏皮罗(Katz&Shapiro,1985)把网络效分为:“直接网络效应”(directnetworkeffects)和“间接网络效应”(indirectnetworkeffects)两种。直接网络效应是指同一市场内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即使用同一产品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增加其他消费者的效用,如电话、传真及互联网等。间接网络效应主要产生于基础产品和辅助产品之间技术上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导致了产品需求上的相互依赖性,即用户使用一种产品的价值取决于该产品互补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一种产品的互补性产品越多,那么该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就越大。网络效应的存在,尤其是未被市场机制化了的“直接网络效应”的存在,催生了外部性,即消费者对于网络性产品的消费行为会对其他消费者带来“正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y)。而当这种正外部性的行为未得到补偿或鼓励时,造成网络产品的最优消费者数量低于实际消费者数量,这就导致了“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以色列经济学家奥茨·夏(Shy,2001)1124在《网络产业经济学》一书中发展了网络效应这个概念。他认为,在互联网、传媒、电信、航空等具有网络效应的产业中,“先行者优势”和“赢家通吃”是网络产业中市场竞争的重要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研究的是市场内的网络效应问题,而非双边网络效应问题。按照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定义,双边市场也被称为双边网络(two-sidednetworks),是有两个互相提供网络收益的独立用户群体的经济网络。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Armstrong,2004)1125,这样的市场称作双边市场。双边市场涉及两种类型截然不同的用户,每一类用户通过共有平台与另一类用户相互作用而获得价值(Wright,2004)1126,这样的网络效应称作双边网络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台是以双边或多边网络外部性为特征的经济组织。这种双边网络外部性并不取决于相同客户群体的消费状况,而是取决于相异但又相容、处于市场另一方的客户群体的消费状况,即市场中一方客户的消费决策会影响到市场中另一方客户的消费决策。换言之,在决定采用平台的过程中,平台上对应的另外一方平台的网络规模就是一种质量参数(qualityparametric)。客户的消费决策取决于双方(或多方)在一个平台上互动,这种互动受到特定的网络外部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平台上卖方越多,对买方的吸引力越大,同样卖方在考虑是否使用这个平台的时候,平台上买方越多,对卖方的吸引力也越大。双边网络效应来源于加入该平台用户购买商品所获得的效应,是由购买了同一商品的消费者数量所决定的。任何消费者都不会加入无其他用户接入的电信网络。相反,消费者可能愿意花费大量费用加入一个已有很多用户的网络。这说明,一个处在平台一边的潜在用户,对于平台交易是有预期收益的,这也是由平台另一方的参与者决定的。由于另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多会带来更大的交易量或更高的交易额,所以当另一边用户增多时,用户会报着更高的期望去进入平台。也就是说,双边网络效应意味着平台中一边用户的选择,会影响另一边用户的期望收益。美国经济学家卡茨和夏皮罗(Katz&Shapiro,1985)1127将网络效应分为直接网络效应(directnetwork effect)和间接网络效应(indirectnetwork effect)。他们把直接网络效应定义为消费者网络对产品价值的直接影响。这表明互联网的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而呈乘数增长的规则。所以,互联网上联网的计算机和智能手机越多,每台计算机、智能手机的价值和互联网的价值就越大,“增殖”以指数关系不断变大(Castells,1996)1128。间接网络效应主要产生于基础产品和辅助产品之间技术上的互补性(complementary),这种互补性导致了消费者在产品需求上的相互依赖性,即用户使用一种产品的价值取决于该产品互补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一种产品的互补性产品越多,那么该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就越大。在大多数经济学文献中,网络效应和网络外部性这两个概念是被混用的。但美国经济学家利博维茨和马戈利斯(Liebowitz&Margolis,1995)1129认为,网络效应和网络外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对网络效应和网络外部性进行了经济学意义上的界定。利博维茨和马戈利斯(Liebowitz&Margolis,1995)1130认为,只有在不能被市场上的任何参与者内部化(interalization)时,网络效应才可以被称为网络外部性(networkexternalities)。所谓的网络外部性被定义为当一个代理人从某件商品中获取的利益或盈余(thebenefit,orsurplus)发生变化时,其他代理人消费同类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化,并从中获取了利益或盈余。他们强调,网络效应可能存在价格机制内部化,只有当网络效应不能通过价格机制进入收益成本函数(revenue-costfunction)时,网络效应才能叫作网络外部性。如果将间接网络外部性(indirectnetworkexternalities)认定为网络外部性,存在两点不足:(1)由于类似于负的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在完善的市场内通过价格机制的相互行为并不存在外部性问题。(2)由于无法正确地分辨出导致产品价格的真正原因,正的网络外部性的范围往往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与间接网络效应不同,直接网络效应来自于发生在市场之外消费者直接的相互作用,即在特定消费行为方面存在着“互存性”(independency)。例如,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用户手中的智能手机的价值变得更高了,因为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的频次数提高了。原则上,用户手中的智能手机价值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一是智能手机本身的自给自足价值(theautarkyvalue),也就是产品本身生成的价值(thevaluegeneratedbytheproduct),即没有其他用户的使用,智能手机本身所具有的部分使用价值,如照相机、计算器等组件的使用价值。二是同步价值(synchronizationvalue),这是指从能够与产品的其他用户交互中获得的附加值,如使用智能手机打电话、上网浏览新闻、与朋友交流、在网络上购物、支付等。而这后一个同步价值就是网络效应的本质特征(Liebowitz&Margolis,1995)1131。我们认为,网络效应的存在,尤其是未被市场机制化的“直接网络效应”的存在,催生了网络外部性,即消费者对网络性产品的消费行为会对其他消费者带来“正反馈”。正是这种网络正反馈效应,平台型企业可以获取基于网络规模收益递增的先行者优势,甚至是赢家通吃的结局(Arthur,1989;1132Eisenmannetal.,2011;1133VanAlstyneetal.,2016)1134。而当这种正外部性的行为未得到补偿或鼓励时,造成网络产品的最优消费者数量低于实际消费者数量,这就导致了“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虽然网络外部性导致了市场失灵,但远没有网络效应普遍。由于个体消费者在加入网络时,市场上存在大量消费者的分散决策及信息的不完备性,很难做到把网络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内部化;但对于网络平台的倡导者,可以做到集中决策,拥有比较完备的信息,可以把这种效应很好地内部化。当网络平台的倡导者可以内化这种网络效应的时候,网络外部性并不存在。所谓的网络内部化(internalization)是指一个网络系统或网络上组件不能被其他网络系统或网络上组件的兼容(compatibility),如一个网络上的用户不能与另一个网络上的用户通信,那么两个通信网络是不兼容的;或者一个系统的组件不能与另一个系统的组件一起工作,那么两个硬件/软件系统是不兼容的。以文字处理程序Word为例,假设微软将该软件代码完全保密,并不向其他公司的文字处理软件如Lotus、WPS、Wordstar提供任何接口,提供文件类型转换的任何可能,则该软件的网络效应被微软完全内在化了,网络外部性并不存在。这种不兼容性(incompatibility)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当一个系统的组件在另一个系统中根本不能工作时,就存在双向不兼容性。当来自一个系统的组件在另一个系统中工作时,会发生单向兼容性,但反过来则不然。例如,WordPerfect5.1可以从WordPerfect5.0读取文件,但是反之亦然。传统的双边市场理论认为,对于刚刚进入双边市场的平台型企业,必须想方设法把双方“拉”到平台上,平台获得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增大双边网络效应方式来实现的。其主要手段有定价战略和投资这两种重要的方式。所谓的定价战略是平台通过免费服务甚至对消费者接受服务给予回报,来增大市场一边消费者的临界数量,如扩大入口的消费者数量和增加流量等,而消费者消费之后获得的奖励或积分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烧钱”。而投资方式是在市场一边投资来降低这边消费者参与市场的成本。我们认为,传统的双边市场理论并没有充分揭示互补性资产在增大双边网络效应中的作用。例如,伊万斯(Evans,2003)1135在对微软的研究中,仅仅说明了微软自身在Office开发中扩大对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制作电子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进行投资,而没有对鼓励其他开发者利用微软操作系统来开发软件,以增加互补性资产来吸引消费者更容易利用微软操作系统进行了充分研究。类似的研究都没有说明如何利用互补性资产,来扩大平台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增大双边网络效应。马歇尔·范·阿尔斯丁等人(VanAlstyne,etal.,2016)1136认为,由于存在终端消费者与平台生产者(模块化厂商)之间的间接网络效应(indirectnetworkeffects),因而形成了“鸡生蛋、蛋生鸡”网络正反馈作用,平台型企业可以率先策动以获取这种间接网络效应(即获取流量)的先行者优势,获取网络规模递增收益,甚至是赢家通吃的结局(Arthur,1989;1137Eisenmannetal.,2011)1138。
创业家小故事10年前他加入某跨国公司,成为该公司进入中国区的第一批员工。他从没有请过一天假,每次都超额完成自己的目标,他有很强的成就心,他认为工作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挑战极限。他富有创新精神,开创了很多业务领域,极大地拓展了公司在中国业务的多元化;他言出必行,就算连续一周不睡觉,也会履行自己对同事的承诺;他对绩效低下的员工零容忍,不能达成目标的员工无论任何原因一律裁掉。4年前他成了该公司中国区总裁,将公司在中国区的市场份额从2%提升到了30%,成为行业领头羊。今天他向公司提出离职,选择自己创业,承诺公司不带走公司的任何人。内心独白行业内的人都在讨论我离职的原因。有人说我太苛刻,在公司内部树敌无数,混不下去了才离开的,其实我只是对低绩效无法容忍,我对高绩效、想上进的员工给予了很多破格的提拔和任用,我离职后很多优秀员工要离职跟我一起创业。有人说肯定是我嫌赚的少了,想用离职给自己争取更多利益。他们错了,我是非常坚定地要自己创业的,之前有过创业的想法,现在时机成熟了,我会义无反顾。其实,在外资公司当职业经理人并不是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成立中国人的公司,创立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将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带到中国。性格特点详解创业家在尽责性、外向性、进取性上处于高分,在宜人性上处于低分区间,他们的性格主要特点是:在众多性格画像中,创业家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画像。他们在人群中非常容易脱颖而出。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并且能够有办法坚持,也就是擅长“为自己代言”。他们对于自己的道路非常清晰,对于什么是该走的方向,什么是该用的方法,都能够做到了然于心。但他们较少地体恤、关心他人,因此不会在人与事中产生过多的纠结。他们对人是“两级分化的”,能够快速判断对方是否“够重要”,重要的人是一套做法,不重要的则是另外一套做法。他们能够维系重要的人际关系,对于不重要的,他们则不会花费太多的心思,甚至会很怠慢。思维方式创业家能够统领大局,善于制定明确的整体目标,会全面评估所有的备选方案,并很快地决定最佳前进方向。他们总是很有激情地实施计划,为了达标而周详筹划,因此根本没有心情去理会他人其它的需要。创业家在这方面最大的风险在于,他们对自己该走的方向总是过于自信,可能会因为自己强烈的信念而把他人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上去。成功者有可能是偏执狂,偏执狂却不一定是成功者,创业家偏执的一面有可能会导致整个团队全军覆没。沟通风格创业家对组织运作很敏感,他们有权威也有影响力,有本事说服和激发关键人物,而且他们深谙信息即权利的道理,懂得如何有效的运用信息。在沟通中,他们总能占据支配地位,引导整个话题朝着他们想要的方向开展,因此他们对别人的愿望和需求不敏感也就不足为奇了。工作中的他作为团队的领导,创业家最擅长塑造并传达清晰的、可让人聚焦的愿景。他们的演讲十分有感召力,通常能够让人感到激情澎湃深受启发,甚至因此愿意追随他们。在下属的管理中,他们能让下属参与制定明确的目标,并鼓励下属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密切跟进业务进程,并且对工作绩效提供实时的反馈,但有可能批评得不留情面。他们会旗帜鲜明地支持那些已经取得成效的下属,至于那些还没有成绩的下属,他们也能表示理解,但前提是下属的确专注在自己的工作上,并且已经尽全力。作为团队的成员,创业家会仔细地研究各种资料并提炼出有战略性的观点,能够促使团队聚焦在目标上,并且能够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团队成员达标。在公司他们也可以表现得平易近人,但那只限于公事方面,他们通常不大容忍“不够努力”。这类人的驱动力非常简单,那就是让他们“创业”——全面负责一项从头开始的业务,有机会领导一群有实干才能的人才,并能够从自己的努力中得到足够的物质回报。工作环境偏好对于创业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利用自己的权威影响他人更让他兴奋和激动的了。他们在意自己的价值,辛勤付出的背后也带着对个人成就与物质回报的期待。为此,可以为创业家提供一个结构清晰的组织架构,明确晋升的要求和路径。让他们可以实现自我挑战,并对他们的努力提供实质性的回报和一个有声誉的职位。创业家也并非是万能的,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也会变得沮丧而无法发挥应有的能力,比如,很强硬的他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在“柔性”的人事问题上。此外,在与人合作方面,如果要求他们自己单独一个人干,没有团队支撑,或者有团队合作却得要求与人分担责任,他们也会提不起兴趣。在具体的工作内容方面,如果工作太容易、或者属于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工作、完成长期的、细节性的项目、天天要做同样的工作,都会让他们感到厌倦。管理建议如果你作为创业家的领导者,你需要谨记他自己本身就具备很强的感召力,你必须兴致勃勃地向他们提出愿景,越振奋人心越好。在提出愿景时,不必拐弯抹角,也不要介意他们打岔,鼓励他们对你的提议进行挑战和评价,最好让他们感觉你的提议与他们自己的想法是相吻合的。在阐述愿景的过程中要向他举出实例,强调愿景的挑战性和风险,也要强调他们对愿景实现所能做出的贡献。与他们讨论的目标必须都是有难度的、具挑战的、成绩可衡量的,但要把细节留给他们自己思考。讨论目标的实现时,要肯定他们对质量的重视,以及确保质量可以达到高水准的能力。创业家鲜明的特点在于,他们不能容忍那些在他们看来不够努力不够拼命的人,他们不会处理敏感关系,这一点你在必要情况下要帮助他们改进。改进方法是在树立目标时,设立数项以人为本的目标,让他们学习如何管理属下。一开始他们可能会对此举加以抗拒,所以你需要向其解释为什么要设立这些目标。创业家期望并且会尊敬一个能务实而且严格的上司,但厌恶和拒绝被人紧密管理。放手让他们去尝试,但你的大门要敞开,让他们可以向你咨询。但有一点你要记住,他们有可能会因为切身利益影响到自己的判断力。创业家通常是个高绩效者,会努力的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建树。所以你反馈时,要称赞他们的个人成就,要明确地指出他们的成就将如何有助于其事业前程而且将会得到物资上的回报。同样面对要强的他们,反馈时避免直接批评,指出他们失误的地方或弱点时,一定要有实事根据和细节。你可以预期他会为自己的行为抗辩和找理由,他们的论点会非常有逻辑性和合理性的,对于这一点,你也应该准备为自己行为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进行辩解。创业家希望在事业前途中能有良好的个人表现,取得肯定和地位,同时希望所作的努力能取得物质性的回报,制造机会让他们可以迎接新情况带来的挑战,获取到新知识和新经验。
对一个人来说,信心是其能担事、成事的内在关键。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处在可预期的环境下,就像骑自行车一样眼前几步之遥、每天的日出日落、朝九晚六,是在随性随意的过着日子。但当正常生活与工作的发生被突发事件所打断,发生重大变故时,比如与他人的关系因某事发生突然变故而急转直下时,要达成一项更高的目标、理想和愿景因困难重重而产生了畏怯彷徨时,等等,一个人的自尊、自信与支撑起信心的意志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珍贵。人不是孤立的,而是处在各种合作相处的人际关系与组织之中,譬如,夫妻、家庭、团队、民族、国家以及我们整个人类。面对当下挑战和未来命运的憧憬,若没有了信心,就像我们在寒冷的冬天失去了阳光的照耀,在黑暗中失去了灯塔的引领。“信心是比黄金和货币还要贵重”这句话,是2008年9月前任总理温家宝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讲的。当时整个世界经济笼罩在美国金融危机的阴霾之下,作为大国总理,温家宝特别呼吁并强调各国要加强合作,并提出三个“尤为重要”:“当金融和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经济家、企业家的信心尤为重要,人民的信心尤为重要,国家领导人的信心也尤为重要。”秦末一介农夫的陈胜曾讲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被逼无奈、生不如死的危难面前,敢于揭竿而起,不信邪的自信心该是多么的重要。汉末,刘备兵败逃往江陵,在长坂坡又是大败的背景下,诸葛亮深怀刘备信任,只身前往东吴,舌战群儒,激发孙权抗曹信心,形成孙刘抗曹联盟。一介书生、弱势使者,谈判极无凭借,诸葛孔明作为一个徒手智者,能够坚守使命,认准主义,清晰战略,洞察先机,除了智慧巧辩的过人沟通才能,更重要还的是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始终坚定彼此的必胜信心而获得认同。以我们深远自身为例,从事服务客户的咨询服务业毕竟是一种高级的知识和智慧服务,它体现出客户对咨询服务的专业性、特色性和贴近性的需求,以及创新性、前瞻性和高标准的要求,绝不仅仅是靠抽象的逻辑和炫耀的工具而获得客户的偏爱,还需要在知识服务的面粉中注入可以产生催化作用的酵母菌,而更需要感同身受的善意。这就要求咨询师除了理性与严谨所表现出的专业,需要在客户面前表现出的专业能力和精气神的工作状态,更需要用心付出具有温度的知识和人格的魅力,而持续建立共同的信心力量,才能把咨询服务的轨迹延伸的更远、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