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功的基础是什么?有的人说是项目资源,万事以人为本,人肯定是基础;有的人说是技术能力,技术上没有可行性,项目就无法完成;还有的人说是项目管理方法,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角度。其实,不同的想法都源于实际项目开发中面临不同的环境。就我开发过的项目来说,虽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是我认为项目成功的基础是项目的需求分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项目对于技术要求并不高,项目体量也不大,唯一有难度的是业务需求比较复杂,专业性非常强。举个例子,基本每个项目都会涉及行业深度的业务逻辑,很多时候需要抽象出来搭建业务模型,所以需求分析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步骤。3.3.1需求的概念需求是什么?简单来讲需求就是一个对于最终软件各方面的描述文档。我们再来看看几个权威机构对需求的定义是什么样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软件工程标准词汇表中对需求的定义是:用户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和能力;系统或系统部件为满足合同、标准、规范或其他正式规定文档所需具有的条件和能力;以上条件和能力的文档说明。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的需求管理规范中对需求的定义是:需求是对产品或过程的操作、功能和设计的特性或约束的表述,这些表述是明确的、可测试的、可度量的,而且对于产品或过程的可接受性(被顾客或内部质量保证措施)来说是必需的。《活用PMBOK指南》(第6版)中对需求的定义是:为满足业务需求,某个产品、服务或成果必须达到的条件或具备的能力。《需求工程》一书中对需求的定义是:系统必须实现什么样的规格说明,它描述了系统的行为、特性或属性,是在开发过程中对系统的约束。可以看出,虽然表述各有不同,但是都表达出同一个核心观点:需求的提出和实现就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和痛点的。3.3.2需求分析的四个步骤当我们明确需求的概念后,就可以开始做需求分析。我把需求分析分成四个步骤,即明确背景、调研收集、整理分析、编写文档。1.明确背景了解某一个事物,需要结合这个事物所处的环境,项目需求分析同样要了解项目的背景知识。可以说,对于项目背景的理解有助于项目的需求分析。结合我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项目背景一般有以下几类。(1)解决现存问题:这也是大部分项目的需求背景,通过项目解决目前工作中某些环节或流程中存在的问题。(2)政策的出台和法律法规的要求:每年国家都会出台相关政策,指导各行各业更好地发展,公司也是通过项目的形式来落实政策。而国家和各地方政府也会定期更新或者颁布新的法律法规,公司也需要及时按照新的法律法规依法生成项目。(3)战略需要:公司根据其公司战略或经营战略的需要,对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要求。我以前在某外企工作时,有个1000多万元的项目,公司最后和客户签订的合同金额是600多万元,我当时不太理解,领导说该项目是战略性项目,不是盈利项目。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那个项目确实具有战略性,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计的。(4)竞争赛道和抢占市场:每个行业都向着精细化发展,对公司来说,赛道越分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弥补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的缺失而进行的项目实施。(5)引入新技术: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发展迅猛,如果项目中不引进这些最新技术,市场竞争力会大大降低。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公司也会需要启动一些项目,专门引入新技术。2.调研收集在项目的需求调研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分类。(1)业务需求:反映组织、公司或客户对系统、产品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它们在项目章程及需求范围文档中予以说明。(2)用户需求:描述的是用户,也就是使用者的目标,即用户(使用者)能使用系统做什么。常常需要用户调研后,通过用例、场景描述、流程图等描述。(3)功能需求:产品系统的功能需求,即用户可以利用这些功能完成任务,满足用户需求和业务需求。一般用户需求调研分析后的流程图、原型图、需求文档等描述。3.整理分析需求的整理分析其实就是一个需求筛选的过程。首先是把收集到的需求与项目范围做对比,项目范围内的留下,项目范围外的暂时搁置,根据实际情况再与客户确认。其次是分析,对于如何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管如何变化,项目需求分析的手段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方法。比如,需求分析的一般过程为:需求的产生过程分析、需求确认分析、需求表达分析、功能要求分析、技术要求分析。大家也许会发现,这个过程好像非常熟悉!没错,其实这个过程就是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目录。从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到功能需求是需求转化的过程。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只有经过需求分析的转化,变成产品的功能需求后,才能得到实现。举例说明你准备结婚了,家里人要给你买一套婚房。整理的需求分析如下。(1)需求的产生:需要买结婚用的房子,家里出钱和自己出一部分钱。(2)需求的确认:除了买房子,还需要装修,因为这是结婚后马上要入住的。(3)需求的表达:婚房想要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北欧式的装修风格。(4)功能要求:房本上的名字必须是你和准新娘两个人的,房子必须是三房两厅,房子装修必须美观,硬装修必须是北欧式的风格,必须安全等。(5)技术要求:为了满足设计的功能要求,应该请什么资质的公司装修,房间布局是否需要改造,水电如何设计,应该安装监控系统和电子锁等。通过这个比较直观的例子,大家就可以理解需求分析的过程了。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之前的调研结果,比如访谈记录、业务流程图、场景和规则的描述、业务的目标、用户的痛点等,也就是按照业务、用户、功能三大需求逐一按照这个过程进行分析,就能得到我们需要的结果。4.编写文档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做完第三步需求整理分析后,就已经完成了很多比如文字性的需求描述,用例图、流程图,甚至原型图等,那么在最后一个步骤,就需要再与甲方进行讨论和验证,并编写整个需求分析文档。完成需求分析文档后,开始对需求进行管理,而且需求管理要贯穿整个需求分析的过程中。需求管理对文档的依赖性非常强,一定要重视文档。有人觉得写文档太浪费时间了,可是从长远来看,文档其实是能大大的提升效率。如有新人进入团队,想了解团队之前的工作,他可以直接从文档中就能了解大概。如果没有文档,那他只能点点滴滴都去问其他人了,中间的苦衷就不言而喻了。对于大型且长期的项目,如果没有文档记录并管理需求,就很容易发生项目需求蔓延或者镀金的情况,这是很多新手项目经理经常犯的错误,也是造成项目延期或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当然,对于需求管理同样涉及很多过程及方法,篇幅有限,这里只分享常见的需求文档管理方法。3.3.3需求变更的管理需求的变更不可避免,由于各种原因,如调研不完善、规划不全面、业务有变化等,需求池也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如何对这些变化进行管理呢?1.版本管理由于需求的记录还是要用文档的,当需求变化或更新时,要及时更新文档。规范的需求文档一般都会有文档的“更新记录”这样的类似的章节,每次对版本做详细说明,如本次修改了什么内容、修改人姓名等。2.优先级管理我们都知道,项目的时间是有限的,需求有轻重缓急,必须对需求进行优先级划分,项目经理可以根据需求的优先级进行后续的产品设计和迭代。3.完成度管理对于每项需求的完成度的管理,也是项目经理需要关注的要点,每个需求都是项目范围的一部分,当完成了每个项目的需求后,就意味着完成了项目范围内的工作。3.3.4需求分析中的错误认识需求分析其实就是通过需求采集、需求分析、需求筛选,以及需求变更的管理的一系列过程,挖掘客户描述需求背后的真实诉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需求分析不是简单的需求搬运工,而是要处理正确的需求。更多时候,客户或用户提出的一般都不是需求,而是问题。他们希望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提炼,转化为软件需求(解决方案),然后转交给开发人员。从问题到解决方案就是一个收集、思考、分析的过程。比如客户提出“所有的工作都要用软件管起来”,这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项目经理需要对问题做深入的了解并转化,才能成为软件需求。很多时候客户的想法并不是最终需求,所以要通过分析识别错误的需求或伪需求,这里不再一一举例。本章最后一节,我们将专门探讨到底什么是真需求。需求分析的过程也是把控范围的一个过程,比如本次项目的任务是给客户做一个OA管理系统,但客户突然提到他们的办公用品台账管理太乱了,这个问题明显不属于OA的建设范围。技术也是一步一步发展的,客户提出的所有需求并不是技术都能实现的,所有不能实现的需求也要靠分析识别出来。但是需求的收集、分析是项目经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引导客户、挖掘需求才是优秀项目。满足客户提出来的需求不是目的,建立客户在行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才是目的。这决定了用户提出的需求不一定都要实现,没有提出的需求也不一定不实现。让用户提需求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之一。关于需求分析中的错误认识,挑最常见的两点来说明。(1)没进行需求分析,或者需求分析没完成就急于进入编程阶段。客户期望在后续一边编码一边确定需求,这样的结果就是边写边改,永远改不完,范围蔓延是肯定的,项目延期是必然的结果,而且大多数的结局就是项目失败,项目经理“背锅”。(2)因为客户缺乏相关知识,认为软件是可以随意更改的。有些客户认为不是硬件做出来就没办法改变了,所以项目需求不断变更。这样的后果是一样的,项目范围永远没有边界,失败是迟早的。以上这两个现象很常见,不仅很多甲方这么认为,很多乙方的负责人和高层也都是这样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经理一定要有足够的韧性,要有底线思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做好需求分析工作,为后续项目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品牌话术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对品牌的介绍让客户了解开发商的实力,品牌实力的强大增强客户对项目的信心,并且消除客户对期房风险的担忧。介绍品牌时,一般从品牌实力、品质以及物业服务三个方面着手。(1)​ 品牌实力:主要介绍品牌的发展历程、专注的领域有哪些、开发的项目总量、知名项目有哪些、品牌获得了哪些殊荣、在项目所在城市开发了哪些项目等等,对品牌实力的介绍主要通过数据支撑品牌实力强的话术。在介绍实力时,还可以引用一些全国知名的项目给客户介绍,比如龙湖在北京开发的豪宅项目颐和园著、鹏瑞开发的深圳湾一号这些都是全国具有代表性的豪宅楼盘,在介绍品牌时,便可以把本品牌开发商开发的知名项目拿出来介绍。(2)​ 品质:品质的介绍主要介绍开发商的开发理念、品质标准、开发经验、园林设计标准等,并通过对品质细节的介绍加深客户的记忆点,比如讲个项目工程师追求精工技艺的小故事。(3)​ 物业:介绍物业首先是对物业的实力进行一个综合概括,在全国处在什么样的水平,获得过哪些殊荣,物业服务的宗旨是什么。再对物业的服务细节进行举例介绍,比如五星级管家式服务;夜间巡逻的保安要换上软底鞋以免打扰业主休息;社区的道路,雨停20分钟后不允许看到积水;除了物业服务的细节,再是对物业的比较先进的智能化科技进行介绍,比如家里的智能系统、社区的三重门禁系统等可以打动客户的点都可以进行介绍,还可以讲一些物业小故事打动客户。
(一)述职内容对于一般企业,述职是一个P-D-C-A的标准化循环模式,按照七项内容进行述职能够清晰、明了地展示工作成绩。(二)述职分类从内容上划分,有综合性述职和专题性述职。从职别上划分,有高层管理者述职、中层管理者述职和员工述职。从时间上分,则有下列三类述职:(1)任期述职。即对任职以来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报告,多用于职位竞聘。(2)年度述职。即一年一度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报告,属常规汇报。(3)临时性述职。是指担任某一项临时性的职务,工作结束时表述履行职责情况的报告。(三)述职工具随着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为了进一步落地和执行,企业中不仅会有年度规划,还会细分为季度规划甚至月度规划。相应的,企业中的述职也会有年度述职、季度述职、月度述职。企业通常会采用季度述职进行目标和绩效管理。(1)在季度述职中,为了方便目标陈述,通常会将年度重点工作进行回顾,并将本季度工作进行标记和阐释。(2)季度重点工作和业绩分析。为了更清楚地展现业绩,除了季度重点工作的基本达成情况分析外,我们通常会加入相应的财务分析、组织成长分析、swot分析等等。(3)面临的挑战及机会分析。挑战和机会是对我们下一步重点工作的指导,准确地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瞄准目标、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举例:某房地产企业竞争对手分析(4)展示之后我们就要对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进行确认,这是不能忽略的步骤。对于规划有简单的四必问和四象限。
公司经营是靠制度建设还是靠聪明才智?个人的聪明才智是用来当组织者还是当救火队?这是近代科学管理和传统经验管理的基本区别。有两个人,堪称管理研究中的典型,而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位是三国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一位是普鲁士陆军元帅毛奇。诸葛亮大家都十分熟悉,他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众人皆知。刘备为了请到这位卧龙先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而诸葛亮一出手也确实不同凡响,未出隆中,已定三分天下之对策。他的事迹,妇孺皆知。作为一个尽职尽责的国家“经理”,诸葛亮深得“董事长”刘备的信任,继任的刘禅更是全面放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诸葛亮传》)然而,在他的治理下,三国之中,蜀汉最弱;六出祁山,劳民伤财。前人多把这种出师未捷的遗憾,归之于形势或天意。笔者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恐怕与他的治国方式有关。了解点历史就可知道,诸葛亮治国,靠的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和道德忠诚,在组织建设上并不足道。从他的办公方式就可以看出,他主要依赖人格权威而并非依赖组织力量。陈寿对诸葛亮的评语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同上)普鲁士的毛奇(HelmuthvonMoltke)则是另一种类型的“经理”,作为克劳塞维茨的弟子,毛奇文质彬彬,喜欢拜伦的诗歌,爱好哲学和音乐,怎么看都不像个元帅。他在普法战争前,根本没指挥过作战。作为帝国的参谋总长,他所统领的普鲁士军队,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同法国相比都不占优势。只有克虏伯制造的大炮优于法军,而普军德雷泽步枪仅达法军夏塞波步枪射程的一半。但是,毛奇的优势在于他建立了一个优秀的参谋本部,在这里他汇集了各方面的专家,第一次在军事上把指挥作战和研究作战分开,从整体战略思路到具体技术细节,都有精密的研究。在这里,战争不再是智慧的较量,而变成了科学的算计。普法战争爆发后,仅仅四个星期,毛奇就打败了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国陆军,俘虏了拿破仑三世,为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毛奇是一个谨慎的计划者和组织者,按他自己的说法,战争安排要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一旦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只需要国王一声令下,就可以使整个系统不出差错地运转起来。最初下达的指令没有什么需要变更的,执行预先安排和制定的计划就足够了。”但是,他又清楚地知道,“在遭遇敌人时,没有任何计划可以一成不变”(摩根·威策尔:《管理的历史》,中信出版社2002年第64-66页)。说来也有趣,普鲁士的胜利,全靠毛奇的周密计划和安排,而普法战争的主要战役,却没有一项是按照毛奇的事先计划展开的。毛奇的“以不变应万变”,是用计划安排培养出应变机制。靠着事先的计划和训练形成的军队体系,毛奇悠闲地摘取了胜利的桂冠。现实的经营管理中,要诸葛亮还是要毛奇?看起来不难选择,但事实却不尽然。我们许多人,都寄希望于杰出的人才来管理,然而,是靠人才来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还是靠人才来填补制度的空缺和漏洞,费尽气力去克服组织的弊端?两种选择大相径庭。有人说,一流企业靠组织,三流企业靠人才。这话有些绝对了,但从优先选择的角度看不无道理。古人所谓“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正是强调孰先孰后的选择问题。但愿我们的企业经营中,多些毛奇,少些诸葛亮。这里不存在毛奇和诸葛亮谁比谁强的问题,而是两人的时代不同。有些所谓的“中国式管理”的倡导者,需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希望公司进入以毛奇为象征的近代水准,还是希望回到以诸葛亮为象征的古代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