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沟通环模型(复习与延伸)
沟通的完整链路包括 “编码 - 传递 - 解码 - 反馈” 四个环节:
- 编码:沟通者结合自身认知、经验,将信息、情感转化为可传递的内容;
- 传递:通过语言、文字、肢体等载体传递信息,过程中可能存在干扰;
- 解码:接收者基于自身学历、身份、经验等解读信息;
- 反馈:接收者的回应形成闭环,需关注互动中的信号捕捉与调整。
该模型适用于职场所有沟通场景,无论是汇报工作、跨部门协作还是客户对接,把握各环节的核心诉求与潜在干扰,能显著提升沟通精准度。
2.2 四大核心沟通结构公式
2.2.1 问元方结构
核心逻辑: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方法是什么。
适用于上级对下属问话、下属向上级汇报问题等场景,能够快速聚焦核心矛盾,避免沟通冗余。
2.2.2 三明治结构(总分总)
遵循 “肯定 - 建议 - 鼓励” 或 “结论 - 论据 - 总结” 的逻辑,是职场沟通中最稳妥、最易被接受的结构,契合金字塔原理的核心要求,适用于绩效反馈、工作指导等场景。
2.2.3 序言结构(SCQA)
包含情景(Situation)、冲突(Conflict)、疑问(Question)、回答(Answer)四个要素,可灵活适配不同场景。例如广告传播中的经典应用:“得了灰指甲(情景),一个传染俩(冲突),怎么办(疑问)?马上用亮甲(回答)”,同样适用于方案提案、问题分析等职场场景。
2.2.4 PRAP 结构
即论点(Point)- 原因(Reason)- 例子(Example)- 总结(Summary),通过 “提出主张 - 阐释依据 - 案例佐证 - 强化观点” 的逻辑链,增强表达的说服力,适用于演讲、汇报、辩论等需要明确立场的场景。
这四大结构可覆盖职场 80% 以上的沟通场景,结合 AI 工具使用能进一步提升效率,具体案例与实操细节可参考课程配套资料。
2.3 沟通漏斗模型与落地对策
2.3.1 漏斗模型的核心问题
沟通存在天然损耗:表达者心中所想为 100%,经过编码、传递、干扰、解码等环节后,接收者实际行动落地的内容可能不足 20%,这也是职场中 “指令偏差”“执行不到位” 的核心原因之一。
2.3.2 五步骤提升沟通效率
- 过滤浓缩:开口前明确核心观点,避免信息过载,如同 “精准开闸” 而非 “瀑布式释放”;
- 逐一解释:涉及多观点或专业术语时,分次讲解、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汇报工作也需聚焦单一核心;
- 观念对齐:沟通中停顿观察接收者反应(包括肢体语言、表情),通过反馈确认双方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一致;
- 长话短说:聚焦关键信息,避免冗余表述,核心观点需直击要点;
- 确认理解:通过提问、复述等方式确保接收者完全掌握指令,例如 “你复述一下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和时间节点”,避免 “模糊化沟通”。
2.4 高效沟通的 “两少两多” 原则
2.4.1 少批评,多表扬
- 复杂任务:侧重步骤指导,多肯定阶段性成果,不轻易否定尝试;
- 简单常规任务(如清洁卫生):以标准化要求为核心,仅对未达标的行为进行针对性提醒,无需过度表扬;
- 一般任务:表扬勤奋付出、创新方法的行为,对消极怠工、影响进度的情况适当批评。
2.4.2 少攻击,多合作
- 职场攻击行为的核心特征:维护自身权利时忽视他人利益,忽略他人意愿、意见与感受,强调自身优先性与优越感;
- 合作导向的沟通逻辑:尊重他人诉求,兼顾团队目标,以 “共同解决问题” 为核心,而非 “证明自身正确”。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