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管理持续改进

在质量运营执行、运营绩效管理环节,可能会暴露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流程设计的问题,也可能是流程执行的问题,还可能是新增的业务场景引发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则会影响组织目标的达成。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推动相关人员开展改进工作,确保绩效目标的达成。

一、确定改进任务

对于质量运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质量运营管理人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确定具体的问题与影响,并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后确定改进任务。


第一,找出业务改进机会。差距是驱动改进的触发器,没有差距就没有改进。差距一方面来自内部目标达成的差距,比如,订单交付及时率的目标是 98%,实际达成率是 95%,产生了 3%的差距(98%-95%),这个差距就是驱动业务改进的触发器;另一方面是外部的竞争差距,同样以订单交付及时率为例,目标是 98%,实际达成率是 98.5%,虽然表现良好,但是对比竞争对手 99.5%的实际数据,这个差距更具压迫感,是更大的触发器。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业务的痛点问题也是业务改进机会。

第二,定义客户的需求。这里的客户不仅仅指狭义上的外部客户,在公司内部,流程的上下游也构成供应商-客户关系。“客户至上”的理念基于一个基本的假设: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大部分工作都会对后续业务产生积极的影响,流程上下游协同好,无疑对流程运营效率、效果大有裨益。协同或流程里面强调的端到端拉通,其前提是上下游彼此清楚需求,这是建立紧密衔接的基础与关键所在。在定义需求的时候,客户的期望、业务的声音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失。

第三,拟定项目团队宪章。在质量运营中发现的问题,如果可以匹配到现有的变革项目、优化项目(通过流程架构匹配),且可以通过需求变更纳入的,则发起需求变更申请,将其纳入现有的项目管理;不能的,则拟定项目团队宪章,以新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注意,重大变革通常受预算及其他资源的约束,不会在这个时候启动,可以作为来年年度经营计划的输入项管理;特别紧急的需求可以由业务部门高层向公司高层汇报,决策是否调整预算投入。对于纳入变革项目的,质量运营管理人员需要跟进,确保能满足业务的需要。

第四,描绘现状流程。用流程的语言将当前的业务运作情况描绘出来,通常通过 SIPOC 图呈现,如图 7-3 所示。

图 7-3 SIPOC 示意图

第五,过程定性分析及快赢措施。过程定性分析旨在找出现有流程中的非增


值活动,并审视这些活动是否有优化空间。有些流程由于长期执行,易使人员形成“存在即合理”的惯性思维,难以发现不妥之处。这时,只要绘制一张简单的流程现状图,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明显的改进点,这类改进通常被称为快速取胜的机会(或快赢项目)。如何判断是否为快速取胜的机会呢?可以通过快速取胜的机会评估表快速判断,如表 7-4 所示。

如表 7-4 所示,解决方案只有同时满足易于实施、快速实施、廉价实施、团队控制范围之内和容易逆转五个条件才是快速取胜的机会,即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符合条件的都不算快速取胜的机会。快速取胜机会的评估标准,如表 7-5 所示。

二、实施改进

优化项目立项完成后,进入实施改进的阶段,包括测量、分析、方案设计与实施。


第一,测量。测量是将问题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关键所在,也是寻找关键少数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测量首先要确定测量内容,即找出主要的输入、过程和输出指标(测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收集客户的声音、关键客户的需求和关键质量特性。确定测量内容之后就可以进行数据的采集,需要提前明确采集什么数据、如何采集、采集数据的标准、采集多少、什么时间完成采集、由谁来负责采集等。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进行验证,确保数据是完整的、真实的、可靠的。

第二,分析。分析是基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推理,找出作业过程中的约束因素(瓶颈)、潜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变异源,需对这些因素、根本原因、变异源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核实根本原因并开展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确保最终锁定的问题根因是真因子。

第三,方案设计与实施。方案设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对标最佳实践“复制”得到,另一种则是基于实际的问题重新设计得到,前者需要确保信息源的可信度及应用环境的适用性,后者则需要确保数据分析的可信性及可靠性。方案设计需要经过开发、评审及选择几个阶段,在确定最终方案后评估是否需要试点,需要试点的则需先进行方案的试点,试点验证通过后再推行,推行完成后转运营;不需要试点的则直接进行方案的推行,推行完成后转运营。

三、闭环管理

优化方案实施完成转运营后,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终结,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因素测试验证并不充分,在转运营后也不会马上就出现问题,一些比较少见的场景需要时间的检验。对于一般的优化方案,会设置 3 个月左右的运营监控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内,如果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则问题关闭;如果出现类似的问题,则需要重新进行分析、方案设计及实施,确保所有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闭环管理。

任何管理模式都有特定的背景及适用场景,需要持续地进行管理改进,包括变革与优化,正如华为公司前轮值董事长郭平所说:“常变才能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