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过程控制和改进管理实战课程(宋华老师直播分享)
质量问题反复出现?供应商来料质量不稳定?小批量试产没问题,大批量生产就出质量偏差?深耕汽车行业20年的宋华老师带来质量管理实战系列课(共9节):从前期策划(APOP)预防问题,到管好供应商、优化生产过程,再通过质量审核、AI知识库、完善追溯体系来查漏补缺,最后用质量成本分析证明价值,并落地OMS系统和低代码工具,让质量管理真正变轻松、变高效!
宋华,机械硕士,汽车行业从业20年,先后在国内,国外知名汽车公司和第三方咨询公司从事产品开发、供应商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产品项目实施和质量管理经验。


一、质量改进管理核心内容
1.1 不合格品管理
不合格品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和企业成本。若不合格品率居高不下,企业需承担返工、退赔等额外成本,因此必须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流程。
1.1.1 不合格品定义与分级
不合格品指不符合产品既定标准、特性要求及相关法规的产品,按严重程度分为三级:
- 致命缺陷:与安全直接相关,可能引发车毁人亡等严重后果,如刹车片强度不足、悬架弹簧易断裂、车门行驶中无法打开、车辆失火等。
- 严重缺陷:影响产品功能或客户核心体验,如产品外部划痕、内饰损耗等。
- 轻微缺陷:不影响核心功能,但需优化完善,如标签粘贴位置不当等外观或细节问题。
1.1.2 不合格品处理流程
不合格品处理遵循 “标识 - 隔离 - 评审 - 处置” 的标准化流程,确保问题可控、可追溯:
- 标识:通过红色标签或电子扫码系统明确标注不合格品,避免与合格品混淆。
- 隔离:采用物理隔离(如专用隔离区、红色封闭箱子)或数字化锁定方式,将不合格品与生产流程、合格品严格分离,这是工厂过程审核的关键检查项。
- 评审:组织多部门协同评审,根据缺陷等级制定处置方案,避免单一部门决策的片面性。
- 处置:
- 返工:对可修复的不合格品进行修补,如焊缝不合格进行补焊,需重新验证修复效果。
- 返修:针对尺寸超差等问题重新加工,确保加工后符合标准要求。
- 报废:对致命缺陷、严重缺陷等无法修复的产品进行销毁,需详细记录数量并计入质量成本。
- 让步接收:经客户书面批准并完成风险评估后,对轻微缺陷产品进行修整再利用(如重新粘贴标签)。
1.1.3 后续管理要求
- 根本原因分析:针对严重不合格品,需开展深度分析,制定纠正措施(针对已发生问题防止再发)和预防措施(针对潜在风险防止发生)。
- 系统登记与审批:将不合格品处理全过程录入管理系统,明确审批流程,计算相关费用成本。
- 统计与上报:自动收集不合格品数据,生成每日报表,同步至总经理及各部门负责人,确保管理层实时掌握质量状况。
1.2 八 D 质量管理方法
八 D(Eight Disciplines)是解决严重质量问题的标准化方法,在汽车行业及各类制造业中广泛应用,相比六西格玛、PDCA 等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解决效率高的优势,目前东风乘用车、比亚迪等企业已将其纳入质量管控核心工具,甚至组织专项案例大赛推广应用。
1.2.1 八 D 推行的核心意义
- 群策群力: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汇聚不同部门(质量、设计、生产、物流等)专业力量,避免个人包办,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优势。
- 防止问题再发:通过标准化流程固化经验,解决质量问题重复发生的痛点,避免因信息传递不畅导致同类问题反复出现。
- 提升客户满意度:满足客户对重大质量问题的追溯需求,增强客户对企业产品和过程的信心,通常客户会要求 24 小时内提交八 D 报告。
1.2.2 八 D 的适用场景
- 重大制成品质量问题,如车载空调路测时持续异响等影响产品核心功能的问题。
- 客户明确要求回复的质量投诉。
- 重复发生且未得到有效解决的质量问题。
1.2.3 八 D 实施的八个步骤
D0:初步了解
明确问题主题,收集内外部相关信息,判断是否需要启动八 D 流程,必要时采取紧急措施(如通知供应商现场排查)。需收集完整的证据资料,确保问题可追溯、可验证。
D1:建立小组
组建 3-10 人的跨部门小组,成员需具备互补的专业知识(如质量、产品、物流、技术等领域),明确职责分工,避免单一领域人员主导导致的视角局限。小组工作的核心是知识互补、协同作战,而非个人独立完成。
D2:问题描述
采用 5W2H 方法进行精准描述,确保问题清晰具体:
- 谁(Who):涉及的部门、岗位或客户。
- 何事(What):具体质量问题,如 “某批次膜拉伸 11 次即断裂”。
- 何时(When):问题发生的时间、批次。
- 何地(Where):问题发生的生产环节、设备或使用场景。
- 为何(Why):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成本、安全、客户体验等)。
- 如何(How):问题发生的具体过程,如设备转速、操作步骤等。
- 程度(How much):问题发生的数量、比例,如 “20 卷产品中有 6 卷存在断裂问题”。
D3:临时对策
临时对策的核心是 “围堵”,防止问题扩大,相当于 “紧急止血”:
- 核心目标:减少不良品产生,阻断不合格品流入后续环节或客户手中。
- 具体措施:
- 立即中断相关生产流程,排查同批次产品。
- 追溯库存、在途及已交付产品,采取更换、召回等措施。
- 必要时紧急空运合格产品补充生产,控制损失。
- 实施要求:
- 临时对策需持续至长期对策验证有效后才可撤销。
- 需跟踪验证临时对策效果,避免形式化。
- 分为纠正措施(针对已发生问题防止再发)和预防措施(针对潜在风险防止发生)两类。
D4: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的关键是找到根本原因,而非表面原因:
- 工具应用:结合五 M1E 分析法(人、机、料、法、环、测量)和鱼骨图,全面梳理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员变更、设备维修保养、辅料更换、工艺调整、环境变化、测量误差等。
- 验证方法:通过现场考察、模拟试验、操作员询问等方式收集数据,结合统计分析、DV 验证确认关键原因。
- 深度挖掘:采用 “五个为什么” 分析法,层层追溯根本原因。例如:
- 问题:车子无法行驶→引擎故障→火花塞不能点火→火花塞潮湿沾水→引擎盖密封漏水→密封老化(根本原因)。
- 问题:车间地面易使人滑倒→有油渍→机器滴油→连接器橡胶破损(根本原因)。
D5:长期对策
长期对策针对根本原因制定,旨在 “治本”,彻底解决问题:
- 核心要求:措施具体可落地,一个根本原因可对应多条对策,需充分考虑可能的负面影响,制定应急预案。
- 案例参考:
- 针对设备漏油导致的质量问题,建立无尘车间。
- 针对产品定位偏差,在设备上加装传感器。
- 必要时重新采购设备、改造生产车间,彻底消除质量隐患。
- 验证标准:对策实施后需通过数据对比、现场验证,确认问题已彻底解决。
D6:跟踪检查
跟踪检查的核心是验证措施有效性,避免 “纸上谈兵”:
- 对比分析:统计改善前、改善后的不合格品率、生产效率等数据,评估对策效果。
- 现场验证:S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需实地走访供应商,检查设备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而非仅依赖书面资料。
- 持续跟踪:对措施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
D7: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的核心是 “知识沉淀”,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 建立知识库:将八 D 报告、问题解决经验、对策方案等整理归档,形成标准化文档。
- 流程嵌入:在新产品设计、新零件生产前,增加 “查阅历史问题” 步骤,对比分析潜在风险。
- 培训推广:将预防措施纳入新员工培训内容,确保经验传承,避免因人员变动导致问题复发。
D8:总结表扬
- 召开总结会:复盘问题解决全过程,提炼经验教训,形成可推广的方法。
- 知识共享:将总结成果分享至其他项目组,实现企业内部经验复用。
- 表彰激励:对小组及成员的贡献进行认可,提升团队积极性。
1.2.4 八 D 的扩展与优化
- 表格扩展:标准八 D 表格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增加项目管理要素,如人员分工、时间节点、审批流程、状态跟踪等。
- 工具创新:结合中国制造业丰富的案例场景,在八 D 基础上进行延伸优化,逐步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质量管理工具。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