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KR 实施的常见误区

(一)目标设置脱离实际

部分企业盲目设定高目标,忽视自身资源和能力。例如,一家新成立的公司提出打造世界级游戏公司,设定流水过亿、收入几千万等 KR,但这些衡量标准远超企业现有能力,最终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正确做法是:愿景可高远,但需明确业务定位,聚焦具体模块,先打造爆品或核心产品提升知名度;同时搭建优秀团队,匹配相应技术和资源,确保目标与企业实际资源能力相匹配,以小步快跑的节奏推进。

(二)过度迷信 OKR 的作用

有些企业认为只要实施 OKR,就能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忽视了战略落地的其他关键因素。OKR 是管理工具,而非万能钥匙,战略目标的实现还需依托正确的方针、年度经营计划,以及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支撑。

脱离企业实际情况、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的 OKR,容易导致跑太快而摔跤。企业应先制定清晰的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明确行动计划,再以 OKR 为工具推动落地,确保工具与战略目标同频。

(三)目标照搬照抄,缺乏对齐

实施 KPI 时,下级常直接照抄上级目标,但 OKR 强调目标对齐而非简单复制。例如,某软件公司提出提高产品知名度 O,市场部直接照抄该目标作为自身 O,这是错误的。

正确做法是:公司级 O 提高产品知名度,市场部的 O 应是承接该目标的具体方向,如举办产品发布会,对应的 KR 可包括策划并执行 3 场行业产品发布会”“邀请 50 家以上媒体参与报道等,确保下级目标是上级目标的具体执行和支撑,实现层层衔接、精准对齐。

(四)纠结 OKR 是否纳入考核

目前国内对 OKR 是否纳入考核存在争议:一方认为 OKR 目标具有高挑战性,纳入考核可能因员工未达成目标被扣奖金,打击积极性,不建议与年度、季度绩效挂钩;另一方认为 OKR 是绩效考核的优质替代方式,应直接挂钩。

结合二维绩效法,KPI 属于基础层考核,OKR 属于提升层考核,两者并不冲突。谷歌采用 0-1 分制,认为 0.6-0.7 分是较好的完成度,而国内企业可采用百分制,更符合传统文化和员工认知。OKR 的核心价值是驱动增量业绩,考核应聚焦其带来的价值提升,而非单纯的目标完成率。